無網也能通訊?怎麼做到的?

最近這個月,智慧手機市場迎來了一波釋出熱潮。
除了聯發科、高通相繼釋出旗艦SoC晶片之外,包括vivo、OPPO、榮耀、小米等在內的手機廠商,也紛紛釋出了新的旗艦手機新品。
資訊來自網路,鮮棗課堂整理
在釋出會現場,廠商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引數和概念。其中,有一個名詞,成功吸引了小棗君的注意,那就是——無網通訊
根據廠商的介紹,基於這個無網通訊技術,可以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實現多達數公里的語音通訊,非常犀利。
圖片來自vivo
圖片來自小米
那麼,無網通訊,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通訊呢?它是如何實現的?又有哪些使用場景?
接下來,小棗君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什麼是無網通訊
無網通訊,是指不依賴於外部網路所進行的通訊。也就是說,在沒有第三方裝置(基站或無線路由器等)提供網路的情況下,兩臺裝置之間進行的點對點通訊。
大家一定想到了兩項技術,一個是對講機,另一個是藍牙。
沒錯,它們倆理論上都屬於無網通訊。
無網通訊和有網通訊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有網通訊是我們目前最常用的通訊方式。它的優勢在於通訊範圍大、頻寬高、覆蓋使用者多。

有網通訊在

功率

上有優勢。

例如行動通訊基站,擁有更大的無線射頻發射功率,可以覆蓋更遠的距離(幾百米~十幾千米),接入更多的裝置。無線路由器,功率會小得多,但也可以覆蓋較遠的距離(百米級)。
運營商基站
而終端裝置,例如手機,在射頻功率上有更嚴格的限制。所以,裝置之間直接通訊,能夠實現的通訊距離非常有限。

有網通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

頻段

手機和基站進行通訊,都是採用國家頒發給運營商的合法通訊頻段,是優質且專有的頻段資源。
無線區域網通訊(Wi-Fi),採用的是國家劃定的免授權頻段(ISM頻段,也可以叫免費頻段)。大家都能用,所以非常擁擠。這也影響了通訊距離和效果。
無線對講機,有的是專網通訊(公安、消防、軍隊等單位專用,採用專門分配的頻段),有的是公眾共用(酒店、保安等使用)。共用頻段也很擁擠。
藍牙,採用的是和Wi-Fi一樣的免授權頻段,公用且擁擠。
總而言之,在網路能力上,有網通訊(主要指蜂窩行動通訊)都佔有絕對優勢。而且,有網通訊非常適合中心化的組網,能夠讓海量終端快速訪問網際網路節點(資料中心伺服器),適合網際網路的業務場景。所以,它成為了現在最主流的通訊手段。
無網通訊的優點和使用場景
那麼,有了“有網”通訊,為什麼還要搞無網通訊呢?
因為無網通訊有以下優勢:
1、無網通訊簡單、靈活、便捷。兩個終端只要離得近,就能點對點通訊,無需組網,去中心化,能夠滿足最基本的通訊需求。
2、在沒有第三方網路裝置(偏遠區域或發生災害)的情況下,無網通訊也可以實現通訊。
3、不消耗手機流量,費用成本低。
4、不接入公網,具有更好的私密性。
大家一定要明白:無網通訊並不是要取代有網通訊,而是作為補充手段,在特定場景下使用。

具體是哪些場景呢?

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
1、地下車庫沒有基站訊號。透過無網通訊,可以聯絡朋友,或者找到自己的車。
2、在沙漠、森林、雪山等地區進行戶外探險。沒有基站訊號,透過無網通訊,可以滿足隊友之間的基本通訊需求。(衛星通訊費用更加昂貴,適合探險隊伍與外界之間的聯絡,例如呼救。)
3、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基站訊號全部中斷。透過無網通訊,可以幫助進行救援。(人員被掩埋或被困住時,衛星通訊無法使用,而無網通訊可以呼叫近距離的救援人員。)
4、在國外旅行,透過無網通訊,可以在不產生漫遊流量或話費的情況下,與同行親友保持聯絡。
5、實現區域社交,讓一定區域的使用者可以建立社交網路。對講式的通話,也增加了可玩性。
無網通訊的最新趨勢和啟示
無網通訊是這兩年才興起的概念,以前根本沒什麼人提。
前面說的對講機和藍牙兩大技術。對講機因為便宜方便,Push to talk(即按即通),所以一直存在。藍牙的話,主要是用於耳機、鍵盤、可穿戴、智慧家居等裝置,因為功耗低、成本低,簡單好用,所以成為一個標準。

現在,手機廠商之所以重點提出無網通訊,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市場內卷。
在激烈的競爭下,螢幕、攝像頭、SoC晶片……能卷的都捲了,所以,要創造一些差異化的優勢,找新的“卷點”。
其次,是場景需求。

中短距離的點對點通訊,確實存在一些需求場景(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些),且這些場景越來越普遍。在泛在通訊的大目標下,開發這個功能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實用價值。

第三,是技術探索。

這個其實是最關鍵的。傳統的藍牙技術,已經很久沒有大的突破了,在通訊距離、頻寬和功耗等方面,並不能很好地滿足使用者場景的需求。

大家應該會發現,最近幾年,終端廠商不僅加大了在全球公共技術標準上的參與和投入,也加大了私有協議的開發力度。
有網通訊,例如5G、Wi-Fi,基於公共標準協議,雖然有利於產業鏈的統一,但標準掌握在少數大企業(主要是運營商和裝置商)手裡,終端廠商缺乏話語權。像藍牙這種標準協議,要顧及的方面也很多,涉及太多利益,也不能說動就動。
那麼,終端廠商就只能在私有協議方面做文章。
最典型的例子,其實不是手機,而是大疆的無人機。
大疆無人機進行遙控,控制終端(手柄)和無人機之間的通訊,就是點對點通訊,無網通訊。因為傳統技術根本無法滿足遙控和圖傳需求,所以,大疆才選擇了自研私有協議,可以將控制距離擴充套件到驚人的10公里以上。
大疆無人機

今年,大疆釋出的全新DJI SDR圖傳,基於軟體定義無線電(SDR)技術開發,並採用SDR和Wi-Fi雙制式圖傳技術,支援1080p/60fps傳輸規格,傳輸位元速率高達20Mbps,延時低至35毫秒,圖傳傳輸距離最遠可達3公里。

在手機終端這邊,開發私有協議,一方面是補足現有技術的短板,另一方面是服務於自己旗下產品之間的互聯。

大家應該想到了,現在手機廠商通常會推出手機、PAD、筆記型電腦、手錶等。那麼,這些裝置之間的聯動、投屏等,也可以基於私有協議。

傳統技術,尤其是藍牙,確實在技術性能上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之前,我和大家介紹過星閃。星閃標準在技術指標上,完全是吊打Wi-Fi和藍牙的。
技術引數對比(背景條件複雜,僅供參考)
這說明,現有主流技術標準並不是完美的。之所以無法替代,主要還是因為它們已經成為既定的全球標準,很難替換(需要所有廠商或大部分廠商支援)。

最近手機廠商們釋出的無網通訊,其實本質上都是在藍牙基礎上進行增強,或者開發了類似藍牙的技術。這些技術

利用了手機既有的無線電硬體,然後採用了特殊的協議和演算法。

vivo的無網通訊技術,主要基於藍牙和LoRa擴頻技術。vivo X200系列手機,可以實現了長達1500米的無網通訊。這項技術可以支援SOS文字廣播、一對一語音和文字對講、地圖位置顯示等功能。
圖片來自vivo
OPPO的無網通訊技術被稱為MeshTalk。可以在沒有蜂窩網路、Wi-Fi和藍牙的情況下,實現3000米內的文字、語音傳輸乃至語音通話。MeshTalk甚至可以支援多臺裝置以mesh的方式進行自由組網,實現多人群聊。
小米剛剛釋出的星辰通訊系統,支援“行業首個公里級無網通話”,半徑3.5km內,完全無網也能雙向通話。據瞭解,小米的無網通訊,也支援mesh組網。
這些無網通訊技術,都是自研私有協議,需要在同品牌終端下才能支援,且目前只有部分終端支援。
 最後的話

總而言之,開發私有協議,進一步提升終端的通訊能力,滿足特殊場景下的使用者體驗,已經成為廠商們的普遍選擇。全球統一標準協議在靈活性和定製性方面存在不足,給私有協議提供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這種趨勢是否會繼續擴大,是否會有新的廠商或技術聯盟出現,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