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玫瑰園

2020年三月,小程式 “玫瑰是玫瑰” 的成立,圓了我千禧年買手店剛展開化妝品部的夢。在上海居家第75天,這樣的 “新常態”,除了是我與自己獨處的記錄,也是 “玫瑰是玫瑰” 開啟小紅書的新里程。
1999年拿著預支一年的網站稿費,在香港開買手店,發掘不少小眾時裝品牌,沒想到也開始了我跟讀者的交流聯絡,到時裝店來玩的客人很多都是那些年的報刊專欄讀者;原來是這樣開始的。
2002年 紐約 與Linda Cantello 
買手店開設化妝品部,首個上架的彩妝品牌,是現今 Armani Beauty 創作總監 Linda Cantello 的個人彩妝品牌;2002年跟 Linda 首次見面,在紐約中央公園 Ritz Carlton 我房間內,兩人坐地上,茶几上展示整個系列,首次見霜狀的眼影膏,這麼濃郁閃爍,興奮得,就這樣握手開始合作。把這些圖找出,是誰拍攝的?買貨時我總獨來獨往,當天 Linda 和我都沒有助理在場;更奇妙的是,竟然有這樣的一天跟大家分享這些圖。
每年倫敦數次買貨,最愛到郊外逛玫瑰園,是我工餘減壓好去處。買手店內最受歡迎的是一個英倫玫瑰凝露手霜潤唇系列 – 倫敦郊外一位老式玫瑰種植家在家裡廚房的手工製作;住在她家,這小茅屋太有趣,我叫它 Peter Rabbit 家,屋子院子圍牆拱門全是矮矮小小,像是給兔子鑽來鑽去的大洞;花圃上每顆老玫瑰手掌大的頭,肥大花瓣厚疊著,沒綻開已垂下,似在歇息。
2003年香港沙士疫情封城七天,習慣了 24/7 的工作天天看店買貨補貨,突然沒店可去,一列高速火車猛然剎車似的;走在中環皇后大道中馬路上,一片死寂,像《Vanilla Sky》Tom Cruise 紐約時代廣場一幕;從大馬路上抬頭看大樓裡的買手店,猛然發現店沒有窗戶,有點缺氧感覺。就這樣把店關上,以為故事終結;原來,你可能會離開你的熱愛,但它不會離開你。
對待工作的態度 – 忠於自己,妥協之餘要懂得堅持,每刻工作玩耍似的讓心煽動著,才能別人玩樂休息時自己還在工作;少說多做,準備百分之兩百,頭腦保持清晰,不被動搖;不用計較是否吃虧眼前的是否值得,最重要是走出第一步,才能有以後一切的;有大方向之餘沉迷鑽研細節,匠人心態的把所有細節提純完善,開店、寫作、研發刷子如是。因為慢工,我永遠和時間在競賽;把細節精修把每一板塊打磨,幸運的話時機出現,這可就是我的 “鍊金術”。
我的成長期在多倫多和紐約。大學期間每週末在多倫多 Yorkville 一家小小法國香水香薰店 Dans Un Jardin 當售貨員,法裔女店主整理出一本十公分厚的培訓手冊,教我花㚏植物療效調配香薰精油,調配 200ml 玻璃瓶香薰泡泡浴身體乳最好玩,客人排隊購買。才十八、九歲,每週領薪水買更多化妝品 – 逼切要買 Serge Lutens 的 Dior 四色眼影和口紅,美到藝術品似的。
今天收到美國快遞!
十五歲已愛玩手背試色,熟讀時裝雜誌,看到時裝美圖記下所有化妝品色號,在 Holt Renfrew、Shopper’s Drug Mart、Bloomingdale’s、Bergdorf Goodman 試塗手臂手背上;到今天如是,團隊問我什麼減壓好方法,手臂試色就是,海外本地線上選購,收到包裹好開心,工作完畢後在手臂上玩試色,有時候拍圖跟團隊分享,女生都是這樣的。
三十多年一直愛用小眾品牌,是現在主流品牌八、九十黃金年代的創始產品 cult favorites,當時被小眾人追捧的好物。主流品牌也是從小眾開始,被集團收購後大肆研發增加產量,重金宣傳推廣,成為人所共知的主流品牌。品牌的本質 – 是創始人純粹的熱誠,對研發配方的執著,跟品牌新舊大小是否主流無關,跟價格更無關。
Eve Lom;Jo Malone和丈夫倫敦首家香水店開幕;第一代 La Mer ;Charlotte Tilbury 線上眼妝教程
2013年在倫敦 Selfridges 看到 Charlotte Tilbury 首個專櫃,著迷看她線上眼妝教程,以眼線筆畫翹起來的眼尾,比傳統液體筆畫的自然好看多了。2000年每趟倫敦買貨總會預約 Eve Lom 在她美容院做臉,當時還沒推出潔面膏,一棟白色小樓裡,她穿著白袍,一切全白色。八十年代聽到有物理學家 Max Huber 在聖地牙哥海邊家車庫裡研發的面霜以海洋聲波激發能量,到處找這叫 La Mer 的面霜;Jo Malone 在倫敦家廚房以兩個平底鍋四個壺把原料調配 – 小批次手工製作,從十個客戶開始,她首個產品不是香水,是面霜身體乳。
團隊最愛聽我是怎樣發掘 Gotukola、Sudtana 這些小到沒人聽過的品牌,為什麼用遍所有的我依然稱 Gotukola 為十年冠神奇發膜。2010年,在好萊塢行內專業妝發師用品店看到橘色發膜,$49.99 一大罐 500ml 髮型屋容量,看到像超市罐頭般一整面牆的疊起來,意識到這肯定是常斷貨的好物;長得不好看,味過濃很難聞,但我的自來卷海藻發就是愛它,起死回生的有彈性,任何情況永遠聽話順滑亮澤。2019年首次選品會議上說要上這產品,團隊嫌棄它包裝簡陋,滿臉問號,我不斷追逼,終於一年後聯絡上品牌,且為我們獨家生產100ml 小裝;上架即售罄,當然我早知道,找好東西我總有直覺,聽從直覺從不辜負我,story of my life。
店名 “玫瑰是玫瑰” 來自我公眾號 “aroseisaroseisarose” 的中文縮寫。最新、最熱賣的不一定最適合自己,全因知道自己要什麼,用知識的力量,滿足自己的需求好奇。“玫瑰是玫瑰”,不僅僅是一個商城,更是我的價值理念 – 愛美很重要,更重要是安全純淨的配方,合拼科學和自然力量,可持續發展。在加州十二年生活讓我對綠色配方和環境保護有一定意識 – 普遍如含有毒化學物的防曬霜、被工廠和農場汙染物汙染的水、被農藥汙染的蔬菜。
把這乾淨信念鋪墊在 “玫瑰是玫瑰”,成為我們的核心價值 – 堅持最嚴格苛刻的選品標準,不隨波逐流的差異化定位,不盲目追求主流。常說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對塗在身體上任何東西絕不掉以輕心;頭皮和臉是同一張皮膚,我們以選擇護膚品的標準去審查洗護髮產品。不管主流或小眾,有好也有不好;我們追求好東西,即時看到效果,而且不一定需要花大價錢。
小程式這 “大事業” 啟航兩年後,此刻我們依舊在疫情中 – 選品上的限制、花長時間對產品和配方的審查、運營團隊面對貨倉封閉、庫存不足、供應鏈斷裂、國外小品牌產量下降甚至停產、聯絡不上等重重困難 – 每次上新的產品組合,都像攀高峰似的過程。在無確的日子裡,我們更不遺餘力的持續輸出深度內容,跟每一位玫瑰使用者讀者建立聯絡,讓大家更瞭解自己的皮膚、身體之餘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我相信在我們的堅定下,會給這世界帶來新看法。
兩位日理萬機的女友告訴我,中秋晚上,飯後在露臺賞月,開啟 “玫瑰是玫瑰” 挑選好物,逐漸成為習慣,辛勞一天後的慰藉減壓方式,美好的生活情趣;然後齊聲投訴為什麼我公眾號的上新推薦語只維持數天就刪掉,說有空時要重複看找好物;聽後震驚有點呆掉,慣用主流大品牌的品牌高管,這是我從沒想到的,原來小程式已成為大家生活裡的好時光。
從公眾號到小紅書,感謝每一位玫瑰使用者每一位讀者給我們的支援肯定,你們每一條留言反饋我都有讀,你們的看法不單是供我思考的養分、寫作的靈感泉源,更是這座玫瑰園的氧氣能量。

玫瑰色回憶
疫情下第三年,先和螢幕前的你我,道一聲辛苦。充滿不確定性的生活裡,美好的回憶彌足珍貴。 還記得你最難忘、幸福的時刻嗎?也許是精彩的旅途,也許是感動的瞬間,將記錄著你“玫瑰色回憶”的照片,發給章大蕙。 
我們準備了神秘禮物,送給 10 位讀者,同時,我們會將所有投稿整理,6月10日與每位玫瑰共享“玫瑰園”的香氣。
 玫瑰是玫瑰編輯的話 
2022.5.23
– END –

版權宣告
此公眾號為個人隨筆,內容純屬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三步設定星標🌟,不錯過每一篇文章
進入店鋪
直接購買
長按識別二維碼
聯絡商城客服
長按識別二維碼 
新增章大蕙
喜歡文章,點 " 贊 " 和  " 在看 " 讓我知道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