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擁躉、中間人
用英語怎麼說?
特朗普上任沒多久,就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0%關稅(slapped 20% tariffs on Chinese imports)。
中國則對美國農產品徵收15%關稅反擊(hitting back with 15% duties on U.S. farm goods)。
特朗普還計劃在4月2日宣佈更廣泛的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 ),也就是將美國關稅提高至與其他國家對美國的進口稅率一致。
在這個節骨眼上,特朗普派了一位官員訪華——美國參議員史蒂夫·戴恩斯(Steve Daines)!

戴恩斯是特朗普一月上任後首位訪問北京的國會議員(the first member of Congress to travel to Beijing)。
他是何許人也? 他和特朗普是什麼關係?
外媒用這2個詞做了精準描述!

第一個字——ally。華爾街日報、衛報等媒體,都用到了ally這個詞。
Chinese premier meets Trump ally and calls for ‘dialogue over confrontation’
總理會見特朗普的盟友,並呼籲以‘對話取代對抗’
ally,注意這個詞的重音在第一個音節,['ælaɪ] 。
在政治、軍事、商業或其他領域中,它的核心含義是“盟友”、“同盟”:
比如,In times of war, it's important to have strong allies. 在戰爭時期,擁有強大的盟友非常重要。
也可以意譯為堅定的支持者、擁躉、鐵粉:
比如, He is a strong ally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他是環保運動的堅定擁躉。

ally 這個詞已經突顯出戴恩斯與特朗普之間密切的關係。許多國內媒體直接翻譯成“親信”,似乎也符合中國人遣詞造句的習慣。
有些外媒還用了staunch/strong supporter, 也就是堅定的支持者。
美國ABC新聞的這篇報道更是直接用了pro-Trump senator,也就是“親特朗普的參議員”,來指代戴恩斯。

這裡的“pro-”是一個字首, 源自拉丁語,表示“支援”、“贊成”、“有利於”等含義。
比如,create a pro-business environment 建立積極的營商環境。
接著,ABC這篇報道還用了一個詞,一針見血地突出了他的背景:
go-between,這是什麼意思呢?
During the first Trump administration, Daines served as a go-between when tariffs were also a major issue.
特朗普第一屆執政期間,關稅問題同樣突出,戴恩斯當時曾充當中間人的角色。
go-between 是一個非常地道的英語短語,但似乎我們不太常用。
主要意思是“中間人”,“調解人”,常用搭配是
act as /serve as a go-between for sb./sth.
在國際關係或者商業談判中,go-between 可以幫助兩國或者夥伴之間進行溝通,來解決爭端,促進合作。
比如,The diplomat served as a go-between to help resolv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這位外交官充當中間人,以幫助解決兩國之間的衝突。
我們常常看到的似乎是mediator或者intermediary,下次可以試試用更加靈活、地道的“go-between”哦!

這兩個詞很快就讓戴恩斯這一陌生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Trump的堅定擁躉,負責斡旋貿易戰的中間人。
此外,上世紀90年代,戴恩斯在擔任寶潔公司高管期間,曾在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工作。
這個時間點訪華的戴恩斯,顯然不是個一般角色,對兩國關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文來源:ABC,the Guardian, WSJ
圖片來源於網路

reciprocal tariffs 對等關稅
slap tariffs 加徵關稅
ally 盟友、支持者
call for 呼籲
staunch supporter 堅定支持者
go-between 中間人、調解人

獨到英語




精彩回顧

獨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