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全獎高材生,幸福婚姻就這樣被葬送了……

沒忍住,我偷偷地把《玫瑰的故事》給追完了!
電視劇內容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主要講述了一個叫黃亦玫的女孩經歷的4段戀情,以及自我成長的故事。
很多人都是衝著劉亦菲的頂級美貌去的,但我卻是衝著“前夫哥”方協文去的。
原因只有一個:他當爸爸了,還是個寵女狂魔。

雖然最後玫瑰和他離婚了,但我不得不真心贊同下面這句話:
“這小子命真夠好的!”
方協文的人生,是一個典型的“靠學習改變命運”的故事。他出生在東北一個小村莊裡,家境一般,但卻考上了復旦大學計算機系的研究生,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畢業後從高薪白領順利轉型成功創業者,踏著時代的風口,實現了階層躍遷。
而且,他還是唯一一個進入“玫瑰追逐賽”決賽圈的人,用九塊錢就把年輕貌美才華橫溢的清華教授女兒娶回了家,還生了一個天使般的女兒。
所謂的人生贏家,也不過如此吧!
但方協文卻從未覺得自己命好,相反,他一直深陷自卑的深海中。
01
“我不配”,是方協文的人生詛咒
與玫瑰相識相戀乃至於結婚以後,方協文談起玫瑰,總愛把“配不上她”掛在嘴邊。
第一次見到玫瑰的嫂子蘇蘇時,方協文就強調:
“我配不上玫瑰。”
丟掉工作的那天,方協文立刻提出了分手,因為他覺得沒工作沒錢的自己更配不上玫瑰了。
黃亦玫提離婚的時候,方協文的第一反應是:
“你就沒瞧起過我!”
在家世、學歷、外貌都很優質的玫瑰面前,方協文把身姿低到了塵埃裡。尤其是見到玫瑰的前任莊國棟後,方協文內心的自卑和固執更是像瘋草一樣肆意生長。
但身為學霸的自傲又讓他無法坦然面對這份自卑,於是他用“偽裝”和“控制”來平衡自己。
在玫瑰家人面前,他處處討好,一切做得恰到好處、完美無缺。但玫瑰的爸爸一眼就看出了問題:
他不夠真實,也不夠真誠。
不真誠,就無法全然投入,更無法享受這段感情。他滿腦子想到的就是兩件事:
控制玫瑰、證明自己。
他控制玫瑰的穿衣打扮,不讓她穿漂亮的衣服、做指甲,素面朝天,好與自己看起來更般配。
他擅自幫玫瑰辭職,偷偷推掉了她的工作機會,騙走玫瑰的所有存款,好讓自己掌握經濟大權,還想要用二胎把玫瑰困在家裡以此鞏固自己的家庭地位。
結果,玫瑰無法忍受被禁錮,直接選擇了離婚,還帶走了女兒。
他明明是天子驕子,他明明身價不菲,為何卻如此自卑?
有人可能會說,大機率是因為他出身農村,來到大城市裡就很容易自卑吧!
非也。
世上有那麼多寒門出身的孩子,在大城市立足後陽光自信的大有人在。典型的例子就是龐眾望,父親有精神疾病、母親殘疾,但他卻一直樂觀堅強、落落大方。
方協文自卑的原因不在於出身,而在於他媽媽無意識中的一句話。
02
媽媽的口頭禪,壓垮孩子的自尊
劇裡方協文的媽媽出場次數並不多,但兩個細節足以讓我們想象她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聽說孫女的名字是找大師算的,她的第一反應是:
“花不少錢吧?”
看到玫瑰買花,她的評價是:
“買花的錢夠我買一星期的菜了。”
玫瑰父母來上海探望,方協文想請大家出去吃,她卻說:
“還不是你掏錢?”
錢、錢、錢,方協文媽媽的每一次出現都在談錢,她把一切困難的原因都歸結於錢,也把解決困難的方式歸結於錢。
不難想象,方協文曾經聽到過多少次母親“哭窮”:
  • “家裡很窮,你要好好讀書。”
  • “我們沒錢買這個,別想了!”
  • “為了供你讀書,我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
  • ……
那,反覆跟孩子強調“家裡窮”,孩子是什麼感受呢?
方協文沒有說過,但跟方協文有同樣經歷的席瑞說過。
席瑞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從小到大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家裡沒錢,你媽養你不容易”。
席瑞清楚地記得,自己兒時進超市總是習慣性地低垂著腦袋看地板,因為他很擔心看到自己想要的零食。
那時的他已經懂得要壓抑自己的想法,不想給媽媽增加壓力。有一次他看到貨架上的水果罐頭,因為太想吃了沒忍住摸了一下,結果被姥姥看到了,猶豫了一會兒還是買下了。
直到成年,席瑞都記得那瓶罐頭的價格是7塊9。不是因為罐頭太好吃,而是因為回去的路上,姥姥說了一句話:
“這頓罐頭的錢可以抵我們吃一頓飯了。”
那瓶讓席瑞盼望了許久的罐頭,成了他人生中“最苦的罐頭”。
長大後,他依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錢,但對窘迫感的恐懼卻遲遲沒有消失。
他每到一個消費場所都會不由自主地害怕,兜裡沒有帶著預計消費價格3倍以上的錢就會不安。只要病的不嚴重,他絕不敢去醫院,害怕花太多錢。別人對自己好、或者命運對自己的好,他的第一反應是:
“我不配!”
這點與方協文簡直是一模一樣。
但與席瑞不同的是,方協文變成了一個和媽媽一樣的人,一樣的自私、封建、滿嘴都是錢。
說到這裡,我真的有點心疼方協文。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即便受過高等教育,即便已經實現階層躍遷,但從原生家庭帶來的思維慣性依舊會像幽靈一樣附著在身上,影響孩子的人生幸福。
其實,相對於大人而言,孩子對於物質的需求是較少的。孩子是否會產生匱乏感,並不是完全由物質決定的,而是大人引導的結果。
我在網路上找到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許啟示。
03
李玫瑾:孩子想要東西,是大人最好的可教時刻
帶孩子買玩具,是教育孩子進行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早年我們給他買,後面就讓他自己挑。第一次帶他去挑的時候,你可以先不給他買。先看、先挑,然後問孩子:“這玩具,你喜歡嗎?”
孩子說:“喜歡。”父母再確認一遍:“咱們就挑好這個了,是嗎?”孩子說:“是的。”
接著,家長說:“我看看這得多少錢?”
(《小別離》劇照)
把價格念出來以後大聲地告訴孩子:“哎呀,這錢超出我的計劃了。”然後可以蹲下來對孩子說:
“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每天都要上班嗎?因為我得掙錢啊,其實我特別不想離開你。我上30天班才給我一次錢啊,這一次錢我要管30天的生活。
開燈得花電費,做飯要花煤氣錢,用水得花水錢,買菜要菜錢,買水果要水果錢,買米要米錢,還有上幼兒園的錢。
你的玩具也是需要計劃的。我計劃花100塊錢,但這個玩具要120塊錢,如果今天把玩具買回家,咱們買菜錢就不夠了。”
孩子這時候大概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接著告訴孩子:“我有時候回來晚是在加班,加班有加班費。我這星期多加班幾次,咱們下個星期六把這個玩具帶走,好不好?”
父母這時候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跟售貨員說:“這個請給我們留好,我們下個星期過來拿。”
把孩子領回家後,父母就可以提要求了:
  • “媽媽要加班,你得早點睡啊,9點半就要上床,你要不上床我就沒法睡覺。我不睡覺,明天怎麼加班呢!”
  • “媽媽很累啊,你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啊,你把床鋪好啊。”
當然父母一定要說到做到,下週六帶孩子把玩具帶回家。
04
王紀瓊:沒有做好出行計劃,就別說孩子亂花錢
我們在商場裡經常見到孩子想買東西但家長不買,於是孩子開始鬧。拗不過孩子了,家長最後說:“買吧買吧買吧!”
買完還得說孩子任性,亂花錢。
這種事情就怨家長,因為家長沒有做好出行計劃就帶著孩子出門了。
你沒有建立標準啊!
(《陪你一起長大》劇照)
我們去超市、商場前會幹這件事。出行前,老大給20塊,老二老三分別10塊,告訴他們三個:
“你們進去可以隨便買東西,愛買啥買啥,剩下的錢都是你的。”
這三個孩子蹭地一下就進去了。
他們那個時候的口算能力特別強,不用催也不用盯,看著商品多少錢,一加一減,大量的數學運算就開始了。
而且他們還要想著,怎麼省下足夠的錢,還能買足夠的東西。
老大很精明,花很少的錢買個大東西。老二老三隻買了個很小的東西。老二老三就不願意了,哇哇大哭。
這時候,我就把他們叫出來,說:“既然這樣,這說明爸爸的方式是錯的,我們以後就不這樣了,把錢都交出來吧!”
老大一聽立馬叫上老二老三一起商量,三個人同心協力,團隊凝聚力就增強了。
在沒有辦法給孩子提供那麼多物質支援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一筆小額的自由支配的資金,也可以約定好購物的原則,既能確保花費,還能趁機教孩子如何剋制慾望、做好規劃。
“窮”從來不是父母賣慘的理由。
物質上越匱乏,我們越應該努力給孩子精神上的富足感。
方協文,被媽媽一句句“沒錢”壓彎了自尊。
玫瑰太優秀、太漂亮了,得到玫瑰的愛讓方協文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如履深淵的恐懼。他總覺得玫瑰選擇自己不是出於愛,而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這種恐懼和自卑直到兩人離婚十多年後,方協文才敢說出來。
玫瑰的回答卻是:
“我們是有過愛情的。”
他從不曾真正地瞭解過玫瑰,也從不曾將自己的真心袒露給玫瑰。嫉妒和自卑,讓他喪失了愛與享受愛的能力,也失去了幸福的機會。
這份能力的缺失不僅影響了他的親密關係,也影響了他對幸福的感知和追求,影響了他的整個人生。
這種遺憾,希望不要重複在我們孩子身上。
直播預告:
1
END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