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加入小狗們的“元宇宙蹦迪”生活?

“元宇宙”概念火了快大半年了,我一直覺得它離我很遠。
直到和朋友一起追劇《開端》
這傢伙是個“無限流”網文愛好者疊加腦洞技術宅,終於語出驚人:
“無限流世界不就是元宇宙的初構想嗎?”
或許嚴格意義上說,《開端》還不算無限流,它的設定是在同一地點——公車上的時間迴圈。
無限流的世界更廣博:
比如《死亡萬花筒》,副本就囊括了格林童話、宗教習俗、日本靈異、美國都市傳說等各種型別化的世界。
12扇門,開啟12個世界
如果“元宇宙”帶來的技術能實現。
快穿和無限流大約真的能迎來沉浸化體驗盛世,本恐怖驚悚迷已經摩拳擦掌、迫不及待。
萬物可元宇宙了
然後,這可能也不是我離“元宇宙”最近的一次。
但首先。
為了給一些不太關注“元宇宙”的人解釋清楚這個概念,我打算先追溯一下起源。
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來自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他在1981年小說《真名實姓》中。
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可以透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1982年,誕生了個電影,其實就挺“元宇宙”的。
由史蒂文·利斯伯吉爾編劇和導演的[電子世界爭霸戰],又名[創]——
被很多人稱為:[駭客帝國]系列的起點和源泉。
它也構思了這樣一個世界:人類和實物可以利用科技被數字化,然後進入虛擬空間,產生體驗。
80年代,在一個大多數人連計算機都沒聽過的時代,這電影先鋒的拍出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二元世界觀。
結果,當然,票房失敗。
但這種構想,卻在科幻世界流行開來——
比如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著名小說《雪崩》中,昇華了之前構思,提出了“Metaverse”概念。
在30年之後,源自科幻小說的“元宇宙”突然爆紅。
因為扎克伯格在2021年宣佈“我們將是元宇宙優先,不再Facebook優先。”
一時間,搞得斯蒂芬森不得不出來闢謠:“他們要搞元宇宙可跟我沒關係啊。
科技公司的“元宇宙”設想大多包括了“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等幾個要素。
但目前為止,仍是概念性居多,因為技術還未真正到來。
即使如此,隨著概念的爆火,我們的生活,卻已萬物皆可“元宇宙”了。
比如,最近流行的“雲蹦迪”
加入“修勾夜店”直播間的那天,我剛和朋友抱怨:
被陳正道的[盛夏未來]和《愛很美味》種草夜店許久,我這個社恐還是沒能邁出腳步。
朋友拿出手機,刷刷刷進入一個直播間,給我看:
“元宇宙蹦迪吧。”
我驚了,你見過“群狗亂舞”的世界嗎?
在這裡,每個人只要打出任意一句彈幕,就可化身修勾(小狗)一隻,躺床上扭動腰肢、晃動狗屁股,即時加入蹦迪生活。
老年人表示,“雲蹦迪”的快樂,誰體驗誰知道。
後來,我又體驗了“雲旅行”——別問了,跨年是去海南過的,聽著海浪的聲音。
最近更迷戀的,當屬我的虛擬偶像寶貝們。
“老婆,我命中註定的老婆!”“寶貝兒子,麻麻愛你。
被彩虹社和貓耳(分別是日本和國內生產虛擬偶像的大廠)的男人們環繞,簡直無心工作,只想一心搞男團。
逃離了三次元追星,卻逃不了虛擬蠱王的一擊即中。
原來,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半條腿跨入虛擬世界。只等待技術,將更多現實變成想象。
建立有聯絡的生活
2022年,將是我們與疫情共存的第三年。
近兩年的疫情生活,讓我們習慣了大量線下活動的線上化:辦公、相親、蹦迪、旅行。
物理和地理的限制被打破,身體與心理的體驗都愈趨線上。
《愛很美味》情侶線上見家長
於是,我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了萬物皆可“元宇宙”的未來。
但是,雲虛擬生活帶來的另一面卻是:個體原子化。
即使各種各樣的社交軟體都承諾,要將我們與朋友們連線起來。但事實卻是,越是生活在數字化的世代,越是孤獨而錯位的。
每一個人,都像原子,圍繞著自己旋轉。
“快餐式”、“數字化”交友帶來短暫的聚合,更多的分散,微小的共識,更多的分裂。

只要將線上生活一鍵關閉。
那些不同軟體上的資訊與故事,與之相關的輕鬆、難過、刺激、幸福、悲慘、心疼、感動、炫目心情都隨之關閉。
你會發現情感變得如此輕浮,並且,匆匆。
更沉浸的技術,還可能指向更虛幻的麻木。
一如[頭號玩家]裡,虛擬綠洲世界的豐富興盛與綠洲之外現實的滿目瘡痍之強烈對比。
如果吃下紅色藥丸,將直面不那麼美好的現實。你還會吃嗎?
全面擁抱虛擬人生很容易,線上下建立和人的聯結,才是愈發需要勇氣的一件事。
所以春節很好。
我們大多數人線上的虛擬體驗,都將在即將經歷的春節假期中,短暫被停下。
畢竟,春節的終極概念自然是:團聚。
和可能一年見不到兩面的父母、兩年未見的親戚、幾個月以來只在線上組隊的朋友。
即使就地過年,也拒絕獨處。
約上回不了家的室友、朋友,或者回不了家的陌生人,線上下建立另一種短期的歸屬。
線下歸屬感,與線上自由度,一起組成了一個人的需求空間。
牛津大學資訊哲學與倫理學教授盧西亞諾•弗洛裡迪就曾論斷,我們已經經歷過三個轉移:
曾經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模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以及弗洛伊德關於我們的日常行為是由潛意識控制的說法。
我們正在經歷第四個轉變——
當下以及未來,線上和線下的行為,將共同融合為我們的連線生活(onlife)
在實體與虛擬的混合中,人將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我想到電影這種娛樂形式,在當下與未來,我們還會一如往昔熱愛電影嗎?
楊德昌在[一一]裡說:電影延長人類的三倍生命。
諾蘭也說過:你曾經以為你去電影院是為了環繞聲、花生、汽水或爆米花,亦或是電影明星,但其實並非如此,我們去電影院是為了彼此。
還有什麼比人與人聚在一起,觀看一場電影,彼此交流、關愛,分享歡笑與淚水,更動人呢?
這裡奉上看電影的一個好去處。
開啟「現在電影APP」,春節7天假期,所有全部電影免費看!
選片困難的話,這裡還有相關片單推薦。
比如除夕推薦——適合和父母一起看的電影,氛圍濃厚的閤家歡電影集合送上,任君選擇。初一推薦——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初二推薦——和愛人一起看電影。每日一個主題,給選片困難症的你提供參考。
此外,歡迎查收【您的春節專屬小電視】,每日精選2部影片、24小時輪播不停

比如除夕日的小電視,就將是屬於[菲洛梅娜]、[星爸客]的時間。前者是慈母尋子題材,真人真事改編,讓人笑淚交織;後者用離奇曲折的喜劇形式,講述有愛父子情。
不止觀影,新春紅包領不停。春節7天假,每日開啟「現在電影APP」(可點選文末閱讀原文跳轉),就有驚喜紅包等你領取。
在這裡,舒適自然地與親友觀影、互動,完成線上與線下的共同聯結,將成為一種常態。
電影不會消亡。
因為我們永遠需要虛擬世界。而透過電影,建立聯絡,尋覓歸屬,也是連線生活的永恆課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