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波:那個時候,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是比較少的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分享一段今晚讀書的片段,感觸良多,毛主席當年對幹部隊伍的管理,無人能及。來源於薄一波同志的《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文末有此書的連結。

摘錄如下:
這十年(1956至1966),在黨的建設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黨的各級領導人保持普通勞動者面貌,黨員和群眾同甘共苦,是糾正錯誤、戰勝困難的重要一環。
1962年5月11日,少奇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談到當時的形勢時說:“從經濟上來看,總的說不是大好形勢,而是一種困難的形勢。”但是,“政治形勢是好的”。“這就是說,黨是團結的,人民是團結的”。這個估計是符合實際的。
60年代初期,我國在經濟上所遇到的困難,是今天的年輕人所想象不到的。但是,那時社會卻比較安定,比較團結,黨風和社會風氣都比較好。儘管我們黨的工作發生了那麼大的失誤,給群眾帶來了那麼大的痛苦,但群眾仍然把克服困難、爭取好轉的全部希望寄託在我們黨的身上。
黨要求群眾配合的事,號令一齣,仍然同過去一樣,齊心協力,盡力完成。1961、1962年內精減1000多萬職工、減少2000萬城鎮人口,順利實現,就是人們仍然把希望寄託在我們黨的身上的一個最好的證明。
這樣的人民多麼好啊!
1981年小平同志在回顧這十年的情況時指出:“那個時候,黨和群眾心連心,黨在群眾中的威信比較高,社會風尚好,廣大幹部群眾精神振作。所以,儘管遇到困難,還是能夠比較順利地渡過。”(《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02頁)黨和群眾心連心,社會比較安定團結,這是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最主要的區別,這裡,在黨的建設方面,肯定有些好的東西值得我們挖掘和總結。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強調黨的各級領導人以普通勞動者面貌在群眾中出現,黨員和群眾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1957年的整風,因與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反右傾”的消極影響聯在一起,其積極方面就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了。我認為,它的積極方面主要是,比較有效地反了一下當時已經出現的那種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和做官當老爺的態度,那種官、暮、驕、嬌之氣。
在整風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幹部參加體力勞動的制度;種試驗田的制度;將軍當兵的制度;兩參一改三結合(幹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和工人相結合)的制度;領導幹部除年老和生病的以外,每年一定要抽出幾個月輪流離開辦公室,到基層進行調查研究的制度;以及後來的蹲點制度等。這些制度雖然並不都適合現代化管理的要求,執行中也發生過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它確實密切了黨群關係,密切了幹部和群眾的聯絡。
把按勞分配體現的平等權利當作資產階級性質的東西加以批判,那是不妥當的,但是,當時毛主席提倡發揚戰爭年代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號召各級領導幹部以普通勞動者面貌在群眾中出現,以平等的態度對人等,卻很受群眾歡迎。那時,包括中央領導人在內,各級領導人確實經常同群眾在一起。許多同志也對自己能以普通勞動者面貌在群眾中出現引以為榮。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黨中央和毛主席對幹部的要求是很嚴的。1959年初發現部分幹部有多吃多佔等特殊化作風,就把特殊化作風列為“五風”之一加以批判和糾正。三年困難時期,發現商品走後門嚴重,就嚴厲地提出禁止用國家商品謀取個人私利的問題,並作出了相應的具體規定。頒佈《黨政幹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更反映對工作人員的思想行為準則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
這個時期湧現的焦裕祿、雷鋒、王進喜等先進典型,更為廣大幹部、黨員和群眾樹立了學習的樣板。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那個時期,我們黨的黨風雖然存在著帶有那個時期特徵的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離開實事求是原則,我將在下文闡明),但是,共產黨不謀私利,廣大黨員和幹部同群眾同甘共苦,風裡來,雨裡去,這是群眾看得見的。現在群眾最痛恨的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在那個時候是比較少的。大批黨員和幹部,能發揚黨的好傳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群眾同甘共苦,犯了錯誤,又能切實改正,這是60年代初期我們黨能經受嚴重困難考驗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經驗我認為是很寶貴的,值得史學家們系統地加以總結,把它繼承下來、發揚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