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建光:中國專業社工與志願者都要有“六種意識”

中國專業社工與志願者都要有“六種意識”
譚建光
      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要認真學習領會,作為推進工作、做好服務的指導思想。近日,2025年全國社會工作部長會議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在講話中強調,“健全體制機制,提升整體效能,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貢獻。”我們認為,在推動黨的社會工作發展的背景下,社工人才是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擁有社工職業資格證以及從事社會工作研究教育的人員;志願者骨幹是指在志願服務組織中發揮帶頭作用,進行組織實施的人員。面臨新形勢和新要求,既有機遇也有困難,並且有許多艱難的“坎”需要邁過去,包括社會服務經費的縮減、社會服務崗位的削減、社會服務難度的增加、社會服務要求的提高等等,都需要共同面對、解決問題。這時候,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都要擁有大局意識、群眾意識、實踐意識、專業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等六種意識,才能夠更好發揮積極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01 大局意識
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要有大局意識,就是要能夠跳出自身利益侷限,善於站在黨和國家發展的要求中思考問題、作出選擇。不僅僅要跳出個人的利益侷限,也要跳出小團體、小地方的利益侷限。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引導幹部、群眾增強大局意識,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利益關係調整和個人利害得失。”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發展的幾十年過程中,缺乏大局意識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強調個人的利益追求,忽視社會的發展需求。作為普通群眾追求個人利益情有可原,但是作為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有個人生活發展需求的同時,更要具有做好服務促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胸懷。二是強調團體或者機構的利益,忽視社會需求以及其他組織機構的需求。尤其是在競爭政府購買資金,競爭社會資助資金的時候,少數社工機構負責人以冠冕堂皇的言辭,實質上是追求團體利益、機構利益。這樣,往往改變了為社會貢獻、為大眾服務的初心,轉變為為機構團體謀取利益。三是當開展服務面臨選擇,即更多促進社會發展,還是更多保障自身發展的時候,容易退縮到固守現狀、維護利益,從而缺乏推動社會工作、志願服務創新發展的熱情。我們要培養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的大局意識,並不是否定個人乃至機構的發展需求,但是要引導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格局下,探尋個人和機構發展的路徑。一方面,隨著黨的社會工作發展,不論是專業社工機構,還是志願服務組織,都要立足於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這個大局;立足於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人民群眾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大局;從而把握個人與機構發展的方向,探尋個人與機構發展的機遇。另一方面,面對疫情影響、國際封鎖、產業轉型等形勢,財政資金緊張和社會資金緊缺,導致社工機構與志願組織的發展面臨困難。一些社工機構裁減人員,一些專業社工轉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躺平放任,而是在共度難關的同時做細做實服務,為黨和國家分憂解難、做出貢獻,才能夠創造新的契機,獲得更好發展。未來一段時間,社工服務機構裁員、專業社工崗位減少,可能是難以避免的狀況。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黨和政府要關心幫助社工人才,為部分專業社工分流到社群機構、福利機構、基層部門、企業公共部門以及自主創業等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社工人才要主動選擇、積極有為,探索多領域發展的路徑,力求在不同的行業中發揮專業優勢,受到重視、獲得發展。
廣東省社工與志願者合作促進會、廣州市啟智志願服務總隊,在2023年開始發現社會變化的影響,尤其是原有“大躍進”推廣的社工機構全面鋪開、社工崗位全面設立格局受到衝擊,出現削減、萎縮的狀況,就主動探索“志願3+”的路徑。一是“先鋒+”。即社工機構、志願者骨幹為黨員志願服務設計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專案,促進黨員在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黨和群眾的關係,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與此同時,社工機構、志願組織也讓各級黨政部門看到專業能力、創新特色,為拓展合作提供契機。二是“智慧+”。即按照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健全新時代志願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貢獻智慧力量”的要求,搭建專業人才、智慧創意與志願服務有效結合的途徑,為社群和農村的志願服務帶來新動力、新活力。三是“能力+”。即針對全國各地,尤其是社群農村的志願組織大量湧現,亟需培訓輔導、能力培養的狀況,採取“碎片化+系統化”的方式,將優秀的志願服務課程製作成為短影片、微課程,讓普通志願者透過手機、網路等可以自由下載學習。每次微課3——5分鐘,十次八次串起來就是完整的志願服務知識內容。社志會、啟智隊的這些探索和實踐,就是圍繞黨和國家大力推廣志願服務,建設人人可為、人人樂為的志願服務機制等,在微觀層面作出貢獻。
這個波動的時代、這個變動的環境,如果僅僅是為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著想,就會逐漸被邊緣化,難以發揮作用;如果將社會大局與個人需求有機結合,將社團和機構更多地為社會創新,作為努力發展的方向,也就能夠獲得新的機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會觸及更多人的利益,也會觸及更多機構的利益。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要主動培養大局意識,支援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獲得轉型發展的新機會。
02 群眾意識
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都要響應黨的號召,為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提供服務、提供幫助。黨的宗旨理念就是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這也是社會工作的目的、志願服務的願景。2022年8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讓老百姓體會到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在人民群眾身邊。”
在黨的領導下,在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的引領,讓廣大社會工作者、志願者走進社群、走進鄉村,為群眾提供關愛和服務的時候,讓群眾感受到“黨始終在人民群眾身邊”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一是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要在心裡“時時裝著群眾”“時時想著群眾”。有些社工在社群開展服務、有些志願者進社群開展服務,嘴上說“為了群眾”,但是心裡想著“怎樣獲得更多購買服務的經費”“怎樣做服務宣傳和出名”。這樣,就不是真正想著群眾和為了群眾,就不是真正以群眾利益為重。我們認為,不論是社工發揮專業開展服務,還是志願者發揮熱情開展服務,都要立足於滿足群眾利益需求、解決群眾困難問題。二是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要“拜群眾為師”.在深入社群和農村服務的時候,雖然需要專業知識和技能,但是更要真正瞭解民俗和習慣,真正瞭解一家一戶的需求。記得我到某鎮調查的時候,有位婦女志願者講到一件事情。村裡一戶群眾的老人住院治療,幾位剛剛大學畢業的社工和志願者前去關心慰問,但是被病人家屬生氣地趕出來了。究其原因,是因為年輕一代不懂習俗,帶去的慰問品中有四個蘋果。當地村民最忌諱“4”字,與“死”諧音,意頭不好。所以病人家屬非常生氣,趕走了這些年輕人。可見,要真正拜群眾為師,就是在開展服務、舉辦活動的時候,多徵求群眾的意見,多聽取群眾的建議,才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三是社工、志願者要與群眾共同成長、共同發展。我們要向鄉村社群的群眾宣傳黨的政策制度,要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但是,不能用居高臨下、灌輸教訓的方式,而是應該與群眾一起學習、一起領會,結合本社群、本村莊的實際情況,將政策制度有效貫徹落實,真正產生實效。群眾意識具有豐富的內涵。特別是在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更多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詞彙語言,將黨的方針政策傳遞到千家萬戶、傳遞到每一個人心中,就能夠發揮啟迪價值、發揮激勵作用。為此,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都要向毛澤東、鄧小平、習近平等黨的領導人學習聯絡群眾和服務群眾的優良傳統,認認真真傳承下來,認認真真發揚光大。
03 實踐意識
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不論學習了多少專業知識,不論掌握了多少技術素質,都要善於結合中國國情、善於聯絡社會實際,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切實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過去,有些專業社工信奉“本本主義”,習慣用外國教材、外國經驗來評判基層的社會工作;有些專業志願者也存在單純依賴理論知識,不善於針對性、準確性開展服務等問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上,既有單純信奉理論教條而讓革命陷入困境的教訓,也有單純依賴蘇聯經驗讓建設走上彎路的教訓。同樣,今天在推進黨的社會工作,透過做好服務而凝聚群眾、引領群眾的過程中,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就要更加重視對中國國情的瞭解和熟悉,對鄉村社群情況的瞭解和熟悉,對基層群眾利益需求的瞭解和熟悉。一切從基層的實際情況出發、一切以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好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我們在新疆博州調查的時候,發現黨員幹部、社會工作者、志願者骨幹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幫助邊疆各民族群體共同服務,創造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等相結合,策劃實施“富民粒粒紅”“戍邊媽媽情”“紅星繡花針”等志願服務專案,深受群眾的歡迎,獲得廣泛傳播,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這些並非“高大上”“高精尖”的專案,恰恰由於切合邊疆實際、貼近群眾需求,成為廣受歡迎的志願服務專案,具有旺盛的生機活力。因此,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要牢牢樹立實踐意識,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做好各項工作、真正做好各項服務。
04 專業意識
近期,有一些人認為,組建黨委社會工作部,推進黨的社會工作發展,就沒有專業社會工作的領域,沒有社工人才發展的空間。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引起一種不必要的擔憂。新時代的社會工作發展,需要構建黨的社會工作引領、行政社會工作細化、專業社會工作提升的格局。即黨的社會工作統籌和引領方向;社群居委會、農村村委會等行政社會工作將政策措施細化,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專業社會工作發揮知識和技術的優勢,將凝聚群眾、服務群眾做得更好。
為此,社工人才的專業意識方面,要在幾個方面增強:一是學習要“精”。不是簡單照搬、套用外國理論概念,而是要深入瞭解和鑽研,掌握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積累的精湛知識技術要素。二是理解要“廣”。不是著迷於某種學說、流派,而是要廣蓄博收、博採眾長,匯聚更多有益社工服務深化細化的知識技術。三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不是簡單移植,而是要切合各地區、各機構的現狀特點,切合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需求,進行精準的診斷和服務。有些專業社工說起一個個專有名詞頭頭是道,但是面對社群農村的難題、城鄉群眾的需求,缺乏切實有效的思路和舉措,這樣就很難將專業落到實處、發揮作用。所以,在黨的社會工作發展大背景下,社工人才的專業意識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強,要學深學好,要紮紮實實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志願者骨幹也要從多方面提高專業意識、增強專業能力。一是吸收更多各行業人才成為骨幹,讓志願組織能夠開展高質量服務。如今,科技、文化、創意、網路等各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多,要吸引和激勵他們參與志願服務,發揮特長優勢為志願服務做出貢獻。二是鼓勵更多志願者骨幹熱愛學習,提高素質,培養多樣化的專業特長,包括管理特長、創造特長、技術特長、技能特長等,尤其是從普通志願者鍛鍊成長為特殊人才志願者。這樣,志願組織開展的服務就更有成效、更有影響力。三是建立專業志願者與普通志願者合作服務的機制。即一名專業志願者與多名普通志願者共同開展服務活動,共同幫助特殊物件。這樣,既能夠發揮專業志願者的智慧特長,也能夠發揮普通志願者的愛心熱情。既能夠讓專業特長髮揮幫助社會、幫助他人的最大效益,也能夠在持續的關愛幫扶中有接力服務,有利於深化效果。所以,增強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的專業意識,與廣大志願者共同關愛服務,就能夠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友愛互助網路,促進社會和諧與人民幸福。
05 創新意識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這也是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要特別關注,特別重視的。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創新意識就是促進專業社會工作、促進志願服務事業發展壯大、發揮作用的關鍵。
一是要提高站位。在全球變化和全國發展的視角,樹立創新意識、採取創新行動。即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不能滿足於取得的成績,不能滿足於既有的經驗,而是要把握變化的趨勢和要求,積極探索新的服務路徑、服務方法。我們這幾年一直關注華中科技大學的“AI寶貝”“AI助聾”志願服務專案,就是軟體學院的師生志願者,運用最新的智慧技術,為“寶貝回家”“陽光助殘”等志願服務組織提供創新資源,賦能服務發展的新做法。我們發現,新湧現的智慧技術推廣過程中,如果缺乏社工機構、志願組織運用在正能量活動中,發揮積極的效益;就有不法分子、投機商人運用在“偷摸拐騙”的活動之中。為此,要倡導更多的社工人才、志願者骨幹接觸全球最新知識技術,運用在促進社會治理、促進民生改善的領域。
二是要自我革命。探索創新就是要拋棄自我滿足、固步自封的狀況,敢於超越自我、不斷向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取得較大的進步,取得可喜的成績。但是,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解決社會發展面臨困難問題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為此,社會工作也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志願服務也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而透過探索創新獲得更強的動力,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工商學院的師生志願者,針對義烏小商品市場面對網路、電商的衝擊,傳統商戶無法適應遇到困難,就開展“播勇者”志願服務專案。該專案以“服務商戶,助力直播,推廣好物”為團隊宗旨,利用“多語+直播”技能優勢,藉助“走播”模式,深度挖掘並推廣義烏好物,協助義烏國際商貿城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義烏好物”品牌,目前服務商戶數超400家,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訂單和商機。這種從“一雙腿、一扁擔”走遍全球全國的義烏小商品推銷模式,向面向網路、全球電商環境中的義烏小商品暢銷模式轉變,志願者發揮非常突出的作用。
這就是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探索創新的典型案例,值得關注和借鑑,促進方方面面的改革,帶來多種多樣的變化。
06 合作意識
從“抱團出海”到“抱團取暖”,不僅僅是當今工商企業必須採取的策略,也是社工機構和志願組織必須採取的策略。然而,在調查中發現,有些社工機構之間形成利益團體,為了競爭政府購買資金產生矛盾衝突,有些志願組織之間也為了“爭榮譽、爭機會”而互相指責。這些做法不僅削弱了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的效益,而且在社會上產生不良影響。
為此,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要進一步引導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樹立合作發展的意識。一是合作服務,為人民謀利益。從本質上說,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利益,唯一的利益就是為人民謀解放、謀幸福。同樣,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也沒有自己的利益,唯一的利益就是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當然,每一個人都有生活發展的需求,每一個機構都有生存發展的壓力。但是,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只有真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專業服務和愛心服務,才有存在的價值。為此,互相之間不應該猜忌或者內耗,而是應該互相支援、共同努力,在幫助社會更美好,幫助群眾更幸福的過程中,讓自身獲得發展機會,不斷做強做大。二是合作服務,為社會做貢獻。任何人、任何機構的存在價值,就是對社會進步有貢獻。社工機構和志願組織的存在價值,更要體現社會性和公益性。為此,如果斤斤計較於個人得失、團體得失,既會損害社會和群眾的利益,也讓組織最終喪失存在的必要。相比之下,合作發展併為社會提供專業和有效的服務,就能夠獲得更大範圍的支援,就能夠讓更多的社工機構和志願組織有發展空間。三是合作服務,為組織強能力。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培養博大的胸懷,帶領成員主動合作、積極合作的過程中,就能夠相互支援、取長補短,從而為組織的素質提升、能力增強提供機會。如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的“紅領之家”黨員志願服務隊、“紅領之家”社會服務中心,近年來合作範圍不斷擴大。從最初是新砌街道的社會服務合作,到後來拓展為北侖區的社會服務合作、寧波市的社會服務合作,如今還與全國、全省的一些社工機構、志願組織合作服務。既有與志願組織的合作,也有與社工機構的合作,還有與其他公益機構的合作,更多與黨政部門合作,拓展與工商企業合作。他們發揮非常好的“公益裂變”效應,即透過與各類部門、機構、組織的合作,延伸出不同型別的志願者服務隊,發展出不同形式的志願服務專案,就能夠更好地圍繞黨政工作要求、群眾生活需求,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
我們倡導社工人才與志願者骨幹樹立合作意識,就是要最大範圍將社會服務的力量凝聚起來,為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民生改善提供幫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進步,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目標作出貢獻。
黨的社會工作發展程序中,社工人才和志願者骨幹都要主動學習、提高素質,適應新使命新任務的要求。其中,增強“六種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應當引起關注。我們進行粗淺的分析,提供大家交流分享,一起做好新時代的社會工作與志願服務。
作者簡介
譚建光(1960年10月——),教授。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原副會長,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理事,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理事,廣東省社工與志願者合作促進會榮譽會長。微訊號:13672452904。
-THE END-
※感謝閱讀※
編  輯:蘇  敏
審  核:林銳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