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跌應該做什麼?

黑色星期五,我並不奇怪,其實也找不到啥特大利空,就是情緒。
自從9月底以來,市場一直是極化情緒推動,沒啥邏輯,不看基本面,更不看估值。
我對所謂“瘋牛”一開始就抱有警惕之心,《小心瘋牛陷阱》《但斌忠告,韭菜週期,一句話值萬億》。十月初我頂著韭菜的群嘲,一直在給大家潑冷水,不要追高,不要梭哈,不要加槓桿,不要拿家庭教育養老買房的錢到股市裡投機。

損益同源,極化情緒能催生暴漲,自然也能驅動暴跌。

財政政策預期落空之後,其實很多機構資金已經轉為謹慎態度,海外的港股和中概股都先人一步開始大步回撤,事實上我海外賬戶持有的阿里、拼多多都快被打回原形啦

跟我一早預料的差不多,這輪“牛市”可能與我無緣……

A股這時候特立獨行,依靠韭菜資源豐厚,流動性充裕,硬是多撐了幾天。市場等不到基本面復甦,又看不到策強刺激,還趕上老川登基這隻黑天川王登基,驚濤駭浪》,散戶還在做夢呢?
當韭菜能量耗盡,本想向上奮發,偶有風吹草動便虛晃一槍,掉頭向下,百點暴跌。 
一名成熟的投資者如何對待市場暴跌?

一、市場是薛定諤之貓:永遠不要試圖預測
市場是一隻薛定諤之貓,你永遠不可能知道買入之後市場的反應是上漲還是下跌?例如11.22的暴跌,沒有必然性。
與之相似的是1987年美國股災,誰也搞不清楚鶯歌燕舞中怎麼突然一天內道瓊斯就崩了,道瓊斯日跌幅508點,股指累計回撥33%,後來被解釋成電腦自動交易系統引發雪崩。彼得林奇在自傳中回憶當時的慘狀,基金經理們也都很茫然失措,像旅鼠一樣只剩下本能的瘋狂斬倉。但林奇只記住一條真理:絕不在暴跌中賣出股票。結果,半年後道瓊斯就收復失地,創出新高。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外行看股價,內行看估值;外行看錶象,內行看邏輯。
二、老司機林奇是怎麼應對暴跌的?
回顧彼得林奇在暴跌中的話:
每當股市大跌,我對未來憂慮之時,我就會回憶過去歷史上發生過40次股市大跌這一事實,來安撫自己那顆有些恐懼的心,我告訴自己,股市大跌其實是好事,讓我們又有一次好機會,以很低的價格買入那些很優秀的公司股票。
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大的股市暴跌,但是既然我根本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股市暴跌,而且據我所知,和我一起參加巴倫投資圓桌會議的其他投資專家們也無法預測,那麼何以幻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免受暴跌之災呢?在過去70多年曆史上發生的40次股市暴跌中,即使其中39次我提前預測到,而且在暴跌前賣掉了所有的股票,我最後也會後悔萬分的。因為即使是跌幅最大的那次股災,股價最終也漲回來了,而且漲得更高。
股市下跌沒什麼好驚訝的,這種事情總是一次又一次發生,就像明尼蘇達州的寒冬一次又一次來臨一樣,只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而已。如果你生活在氣候寒冷的地帶,你早就習以為常,事先早就預計到會有氣下降到能結冰的時候,那麼當室外度降到低於零度時,你肯定不會恐慌地認為下一個冰河時代就要來了。而你會穿上皮大衣,在人行道上撒些鹽,防止結冰,就一切搞定了,你會這樣安慰自己—冬天來了,夏季還會遠嗎?到那時天氣又會暖和起來的!
三、股民在暴跌時應該做什麼?
首先要反思是不是買貴了或買錯了,像幾百倍市盈率的科技妖股就像當年48元的中石油,無論怎麼心理安慰都改變不了鑄成錯誤的事實。

其次,如果確信沒犯錯誤,手裡持有的資產硬到足以抵抗熊掌,就該吃吃該喝喝,該幹嘛幹嘛。
再次,如果有現金,如果出現安全邊際就補點倉。至於手裡有多少現金,那是一個選股之上更高層次的問題,現金管理和資產配置的問題,巴菲特、卡拉塞斯曼是大師。
最後,不要在暴跌後的恐慌中割肉,這是彼得林奇的教誨。暴跌之日很多網友我問是不是要割,我很奇怪的問如果不看好為什麼要買入?為什麼要因為暴跌而賣出?
如果你買對了,就不要受股價短暫波動的影響,因為市場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機;如果你買錯了,那麼任何時候都應當第一時間糾錯,而不是等到暴跌顯出原形之時。
感謝閱讀“毛有話說”,釋老毛的私人書齋,期待財富與心靈的共同成長。知識改變命運,投資實現自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