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字塔到玻璃森林,豐子愷筆下的西洋建築精粹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1933年,《東方雜誌》元旦特刊以83頁篇幅登出142箇中國知識分子的“新年的夢想”,巴金、茅盾、郁達夫、冰心、林語堂、葉聖陶等文化名人均在其列,表達了在這個社會轉型、思想碰撞、文化交融的時期,人們對未來的嚮往和想象。
漫畫家豐子愷為該特刊畫了五幅“夢想”漫畫,其中《建築家之夢》描繪了一個建築家“栽種”大樓的畫面。
豐子愷漫畫《建築家之夢》(1933)
在那個城市化程序飛速發展的年代,“新奇的建物琳琅滿目,好像開著建築美術的長期展覽會”,建築師們恨不得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飛速地填滿整個城市。《建築家之夢》的場景勾勒出人們對都市未來發展的憧憬,也映射了20世紀初建築實踐蓬勃發展的現實。

1935年開明書店出版的《西洋建築講話》

在豐子愷先生看來,“辨別這種建築的美惡,探究這種美術的表現與背景,是二十世紀的人應有的要求”。為此他曾作建築美術六講,連載發表在《中學生》雜誌上,1935年開明書店將六講結集出版為《西洋建築講話》,這是豐子愷所著的唯一一本建築藝術書。
大師啟蒙課 
豐子愷帶你鑑賞西洋建築藝術
古埃及人為什麼熱心地建造墳墓?
古希臘神廟如何進行“視覺矯正”?
為什麼聖彼得大教堂建造了一百多年?
宮廷藝術的裝飾風格怎樣體現在建築上?
為什麼摩天樓是“資本家的宮殿”?
……
作為一本建築藝術普及讀物,本書的切入點細緻入微又深入淺出。豐子愷將專業的建築藝術知識,拆解為一個個有趣的話題,施以富有故事性的敘述、極具觀賞性的描寫和質樸通透的議論。

古埃及金字塔 
“人世間的建築藝術的最初的題材,不是活人住的房屋,而是死人躺的墳墓。”“從這圖中可以看見,墳墓的入口是離地面很高的。向下走了一段路,到了歧路口;再向下是地下室,彷彿人家的僕役室、汽車間之類;折向上便是死者的住宅。先來到一間廣大的石室,這彷彿人家的廳堂。這廳堂的裡面,便是胡夫王的寢室。內有王的棺材和王生前愛用的種種物件。廳堂的下面,是王妃的寢室,也有王妃的棺材和王妃生前愛用的種種物件。”  ——《豐子愷西洋建築六講》

金字塔的橫斷面圖(豐子愷繪)

 古典柱式 
“多立克式的柱粗而矮,柱頭簡單,柱腳無底盤,全體樸素,堅實而莊重;以安定為本位,故有健全之感。愛奧尼式的柱細長,柱頭作渦卷紋樣,柱腳有層層的底盤;全體輕快、玲瓏而洗練;以趣味為本位,故形式複雜而有典雅之趣。科林斯式的比前者尤加複雜,柱身一樣細長,柱腳一樣有層層的底盤,而柱頭的紋樣比前者更為細緻,雕著莨苕花(acanthus)的葉子的圖案紋樣,用以連線柱頭和楣,楣上的雕工亦比前者複雜,全體富於華麗之感。”    ——《豐子愷西洋建築六講》

西洋建築五柱式(豐子愷繪)

 摩天樓 
“Skyscraper(摩天樓)在紐約最盛行。遠望紐約市,好像一座樹木都被斬了首的大森林。前回我講中世紀的寺院建築,曾經用森林來比方那種尖而高而華麗的哥特式寺院。現在紐約的摩天樓,其高比寺院更甚,然而都是光光的,好像森林的樹木都被剝了皮,去了枝葉。又好像是竹林中的怒放的春筍,然而筍尖頭也都被斬脫了。”  ——《豐子愷西洋建築六講》

紐約伍爾沃斯大樓(《西洋建築講話》插圖)

豐子愷既能憑藉其豐厚的藝術積澱觀察城市,又能丟開教科書式的經驗和成見,將個人審美體驗、專家藝術評點與跨越時代的哲學思辨融為一體,以他獨特的中國式的散文筆法織就對西洋建築的精妙見解。
 沉浸式打卡西洋建築精粹 
 一本書巡禮建築千年 
豐子愷用“墳”“殿”“寺”“宮”“店”五字概括西方各個時代的建築特徵,精心挑選幾十個代表建築,以通俗凝練的題目、按照“從墳到店”的順序、運用富有中國文人意味的妙筆,將它們勾連在一起,用生動親切的筆觸描繪出遙遠國度陌生的城市風景。
“從埃及時代到現代,世間最偉大的建築的主題,經過五次的變更:在埃及時代,最偉大的建築是墳墓,在希臘時代是神殿,在中世時代是寺院,在近代是宮室,到了現代是商店。人類最初熱心地造墳墓,後來變成熱心地造店屋。窺察其間人心的變化,很有興味。而且這種建築物現今統統存在,墳、殿、寺、宮、店,好像五個‘時代’的墓碑,記載著各‘時代’生前的情狀而矗立在我們的眼前,令人看了感慨系之。——現代的商業建築,像摩天閣、百貨公司等,也可說是墓碑,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喜葬’的墓碑。”  ——《豐子愷西洋建築六講》
在豐子愷先生的引領下,我們得以穿越古埃及的金字塔,瞻仰古希臘的神廟,重返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教堂,欣賞十七世紀貴族宮室的裝飾藝術,最後來到豐子愷所在的二十世紀,驚歎摩天大樓的高聳入雲,感受玻璃建築的浪漫魅力……
再版之前,我們深度挖掘豐子愷原著的內容價值,在結構編排、校訂方式、註釋圖解、文章配圖、書籍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最佳化和創新,精心打磨,只為最好地再現原著的風格魅力!

1962年,楊朝嬰、楊子耘(右一)在日月樓看外公豐子愷作畫

本書由豐子愷的外孫楊子耘親自校訂,在保持原著語言韻味的基礎上,改部分民國譯法為現代通用譯法,以便於讀者理解。
 114張高畫質延伸插圖 
 13個國家、21座城市巡禮 
 全方位領略建築藝術之美 
埃及(開羅、盧克索)、希臘(雅典)、義大利(羅馬、比薩、米蘭、佛羅倫薩)、土耳其(伊斯坦布林)、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蘭斯、馬賽)、德國(科隆、柏林)、梵蒂岡、比利時(布魯塞爾)、美國(紐約、芝加哥)、日本(東京)、荷蘭(鹿特丹)、俄羅斯(莫斯科)——13個國家、21座城市的紙上建築巡禮。
為了讓讀者能夠圖文參照,充分理解文章對西洋建築藝術特色的解讀和描繪,我們用心為豐子愷提及的每一座建築增添延伸配圖。
不僅收錄了開明書店版《西洋建築講話》和《中學生》雜誌連載時的文章配圖(包括當時的建築實景照片、豐子愷先生根據國外資料整理重繪的建築分析圖,以及他的建築繪畫手稿),還新增了大量高畫質插圖以輔助閱讀。
新增114張高畫質延伸插圖 

細緻歸納建築平面演進歷程,與空間序列變化 

古老版畫、全綵照片直觀彰顯建築魅力
平立剖面圖紙更深入細緻地展示建築的技術與藝術特色
平面演進圖能夠反映建築設計的歷史演變過程
空間序列圖展現不同位置和視角下的建築空間場景
希望盡力為讀者打造沉浸式建築之旅,全方位領略豐子愷筆下建築藝術之美!
三大新增內容
極具收藏價值 
新增編者楊子耘的《校訂記》,介紹原著的產生過程、全書進行的校訂工作及校訂特色。新增豐子愷紀念館副館長王巨江、豐子愷外孫楊子耘的聯合撰文《豐子愷居住過的七個地方》,附於六講之後,首次介紹豐子愷先生的“屋”“堂”“樓”設計思想。

首次刊出《豐子愷居住過的七個地方》

新增“從墳到店——西洋建築簡軸”精美長卷,全面梳理豐子愷筆下建築藝術流變。不僅是對文章提到的“從墳到店”五種建築藝術特色的總結羅列,更將其與西洋建築史相對照,從中可以清晰看到各類建築風格在歷史時間線上的發展變化,是一次對全書內容的科普延伸。

全面梳理豐子愷筆下建築藝術流變,精緻呈現“從墳到店——西洋建築簡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