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接診9378人次!這種感染已出現,醫生提醒:年紀越小,風險越大

求求了
別再讓孩子生病了

↑這應該是大家最近共同的心聲吧~
不過說真的,今年的病毒們也太猛了……
首都兒研所單日最高接診量
已經達到9378人次

圖源:新京報
在這波來勢洶洶的病毒面前,全國家長現在的狀態,很可能是這樣的——

娃正生病——心力憔悴

娃沒得病——瑟瑟發抖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既可以讓咱們有效預估病情,又能減輕孩子的不適呢?
還真有!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
– 不同症狀表現可能對應的疾病
– 對症治療(發燒、咳嗽、鼻塞等)的技巧
– 必須立即就醫的情況
– 預防措施
-01-
在家怎麼區分
流感、支原體肺炎、合胞病毒
流感、支原體肺炎、合胞病毒等的感染,都會引起發燒、咳嗽、鼻塞的症狀。
不過,這些看似相同的症狀,也存在著細微的差別。比如——
大家可以對照著看一看,如果孩子剛出現症狀,狀態還可以,咱們心裡能有個底,而不至於立即去醫院做檢查。

這主要是因為,發燒後的12小時內測量血常規的意義不大,白細胞、C反應蛋白還處在反應中,並沒穩定下來,直接測量,結果可能會產生誤導。

另外,如果孩子狀態尚佳,直接去醫院,一方面路程上的奔波反倒可能加重病情,另一方面,也可能在醫院出現交叉感染,得不償失。
-02-
在家如何對症處理‍‍‍‍
發燒
退燒藥的選擇有年齡的區別。
✅ 3月齡以上——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
✅ 6月齡以上——布洛芬(美林)
具體的使用方法如下⬇️
兩種藥物的劑量對照表在這裡↓,直接儲存,一旦需要能及時找到~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此外,非常推薦大家做的是:
把室溫調節到26℃左右‍‍
✅ 給娃穿寬鬆的衣服方便散熱
✅ 少量多次地給孩子喝水
溫水擦浴或泡澡、貼退熱貼等方式,或許起不到什麼物理降溫的效果,但如果孩子喜歡,也是可以嘗試的,會有一定的“心裡安慰”作用。
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捂汗和酒精擦拭!
咳嗽
對於咳嗽的處理,除了可以給1歲+的娃喝點蜂蜜直接吃2.5~5 ml的蜂蜜,慢慢嚥下緩解外,咱們還可以根據他們的其他表現,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
來源:周蓓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際部主任)
《兒科專家的寶寶健康30講》
另外,咳嗽一般會伴隨著嗓子疼
那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大家可以給孩子含食少量的低溫食物,比如冰酸奶,有助於緩疼痛。
至於一定不能做的,就是千萬別盲目服用止咳藥和化痰藥!
鼻塞
鼻子塞住的感覺真的很痛苦!!!

大家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去幫孩子減少鼻塞帶來的不適。
-03-
出現這些表現‍‍‍‍‍‍‍‍‍
要立即去醫院
在孩子剛生病和對症護理期間,大家需要了解一些標準,以便及時做出判定,到底要不要去醫院。
來源:周蓓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國際部主任)
《兒科專家的寶寶健康30講》
此外,還有一些訊號,也代表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像是觀察呼吸頻次


在孩子相對安靜的狀態下,數每分鐘呼吸的次數。如果——
小於2月齡的寶寶,呼吸次數≥60次/分鐘;
2月齡-1歲的寶寶呼吸次數≥50次/分鐘;
1-5歲的寶寶呼吸次數≥40次/分鐘;

意味著呼吸頻次過高,應趕緊就醫。

PS:一呼一吸為1次。

-04-
如何預防
病毒攻擊
以下方法能幫到我們:
① 接種疫苗 
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等,讓孩子自身提前形成抗體,即便真的被感染了,不適症狀也不會那麼嚴重。
對於沒有疫苗預防的病毒,咱們在日常就需要注意一下衛生習慣啦~
② 勤洗手 
具體細節就不多說了,大家戳下方影片檢視。
③ 遮住口鼻 
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
平時外出戴好口罩,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胳膊大臂(不要用手)遮住口鼻。
同時不要用未洗過的手觸控眼睛、嘴巴、鼻子等部位。
④ 保持清潔 
有些病毒可以在嬰兒床欄杆、玩具等硬物上存活數小時。
所以,保持浴室檯面、門把手的潔淨,定期清潔孩子的玩具,也是預防中的重要一環!
⑤ 保持室內通風 
室內多開窗通風,上下午各30分鐘,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讓孩子多呼吸新鮮空氣,有助於稀釋鼻腔內的病毒濃度,減少感染的發病率。
⑥ 遠離“二手菸” 
這一點是針對合胞病毒提的。
因為有研究表明,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的兒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更高。
⑦ 遠離人多的地方 
儘量不要帶孩子前往像是商場、超市等人很多的地方,這樣可以減少孩子與患病人群的接觸時間。
~~~
最近的病毒非常猖狂,不光出現了單一感染,還會引發混合感染

之前就有一個3歲女孩,同時感染了5種病毒。

另外,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盧洪洲表示:
腺病毒和肺炎鏈球菌等
可以與支原體混合感染
且患兒年齡越小
混合感染的風險越大

不管怎麼說,咱們能做的,就是

儘量做好預防,掌握一定的對症護理知識,同時仔細觀察孩子情況,一旦出現上面提到的就醫標準,就及時去醫院~

最後,歡迎大家點贊、在看、轉發給有需要的朋友~

參考資料:
[1]《呼吸道疾病高發期實用防治手冊》
[2]中國新聞網
免責宣告:本文內容更新於2023年。文章僅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養育等方面的科普資訊,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療、用藥問題請諮詢醫生。
授權轉載:原創內容,歡迎轉發,轉載請留言。
往期推薦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加入育學園官方群
健康科普、24小時答疑…智慧媽媽都在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