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登患癌,媒體人不能失了溫度
文/ZhiKing
來源/中美2049
今天偶然看到國內網上熱搜榜有一篇關於拜登確診癌症的評論文章,文章字裡行間,夾雜著對一位年逾八旬老者罹病的調侃與揶揄,透露出一種近乎幸災樂禍的冷漠情緒,折射出個別媒體人畸形的價值傾向。
這篇文章以極其輕浮的筆法借拜登確診患癌調侃其本人及家庭、借特朗普“感到難過”(saddened)來嘲諷美國領導人的善意,暗示這是特朗普“演技”。在現代政治文明中,即便是政見相左的對手,在遭遇疾病或不幸時得到公開的善意回應,都是最低限度的政治禮儀。特朗普的言辭,無論真偽,其表態至少表明政治對手之間的相互尊重。而國內媒體人卻反將這份表態當作侃料。
即便作為批評者,我們此時也應保持理性,著眼於拜登執政的政策得失,或者分析民主黨內部的路線演變與權力接續。即使質疑美國政治的虛偽,也應從制度邏輯與政策理性出發,而非墮入陰謀論與低俗敘事。將“癌症”“年老”“喪子”甚至“家風”當做此時此刻的敘事工具,是對他者苦難的消費。
這篇文章還用“病夫治國”“迷失了方向”“讀錯稿”等內容貶損拜登年老後的認知狀態。這些都是陳詞濫調,此時贅述不合時宜。中國傳統文化不把“老”當笑柄。即便是假設拜登連任後罹患癌症,也達不到“病夫治國”的程度。要知道,美國有一套較為完備的統治結構,拜登即便患病,其身後的制度機制依舊穩定運轉。所謂“病夫治國”一詞,若執意使用,更多應指某種精神層面的偏執、癲狂,而非單純的肉體疾病。
文章對其家人、家風和家庭悲劇的輕浮描述,也缺乏起碼的同情心,夾雜著陰陽怪氣的語氣和旁觀者的快意。文章的結尾雖表面寫著“祝拜登好運”,卻將“患病”“世界是公正的”“白宮隱瞞”混雜於一處,呈現出一種情緒化的冷嘲熱諷,更像是借病之名售賣情緒產品,迎合特定受眾群體。
在拜登四十餘年的從政生涯中,他的確留下了不少爭議和遺憾,但也不乏閃光點,不能因為他“老”或者家庭變故而被掩蓋。早年在家庭遭遇重大變故後,他仍在兒子病榻前宣誓就職聯邦參議員,體現了作為一名父親的堅韌與擔當。奧巴馬當政後,拜登曾輔佐他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緩解了希拉里主導外交時的那種戾氣;2016年大選,希拉里競選總統,拜登再三斟酌後“棄選”,避免黨內撕裂;在任期間,他小心翼翼地避免將美國捲入新的戰爭;去年大選決選階段,面對健康質疑,他在連任問題上遲疑,最終選擇“退選”,可謂權衡了國家與黨派的利益。即便他終究未能帶領民主黨完成戰略轉型,其所作所為,亦值得嚴肅對待,他任內的一些決策對中國的影響是長期的。
拜登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決策,多有不明智之處(比如在關鍵技術領域打造小院高牆、在臺灣問題上打破戰略模糊政策)。但不能將問題追究於他一人。“無為”或者“難作為”是他任內對華關係的寫照,畢竟這個世界變了,中美關係也處於時代之變的風口浪尖,處於戰略抉擇的十字路口,拜登必須做出選擇。他是站在美國利益考慮問題,所以選擇迎合新華盛頓共識,和中國全面對抗。
但即便是批評其政策,也不能貶損對方,更不能借病痛冷嘲熱諷,最起碼要分清什麼是“嚴肅的政治批評”,什麼是“道德淪喪”。在中美關係處於結構性調整與戰略博弈的關鍵節點上,我們媒體人更應展現出成熟理性、寬厚有度的評論姿態,而不是跌入冷嘲熱諷的厚黑或低階對抗。
人類從未真正戰勝過死亡與疾病。在面對一個曾擁有巨大權力、如今步入生命脆弱期的政客時,媒體人所應展現的是一種超越政治立場的人文關懷。在這個資訊碎片化、充滿躁動的輿論時代,如果我們在言語之間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與對苦難的同情,即使上了熱搜,也不過是低質量的傳播噪音。這樣的輿論引導也不符合我們的形象,也無助於我們敘事能力的提升。
100多年前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林肯總統和南方將軍羅伯特·李,中國北宋時期的司馬光和王安石,分庭抗禮,水火不容,但當勝利天平偏向一方時,另一方並未窮追猛打,落井下石,而是盡顯君子和而不同的風範,詮釋以德服人、以禮服人的智慧,至今仍被傳為美談。當下的中國,安全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個別國家以安全為名,發起的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輿論戰,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發展。
維護中國的輿論安全與國際話語權,不是靠冷嘲熱諷來實現的,更不能以喪失人性溫度為代價。真正有力量的輿論傳播,靠的不是情緒的宣洩,而是理性的光芒;不是譏笑對手的病痛,而是照見人類共同命運的同理心。對於拜登患癌,我們有一萬個理由釋放善意,沒有任何理由冷語嘲諷。相反,懂得剝離切割,表現落落大方,展現寬厚大度,才是我們媒體人最好的開啟方式。太過小家子氣,那不是老祖宗的家訓。
媒體人作為國家敘事的先行者和塑造者,理應在紛繁的世界中保持定力,在複雜的議題中堅守良知。只有當我們的輿論生態在批評中不失理性,在表達中不失格局,才能在國際傳播中贏得尊重與信服,才能真正展現中國文明的深度與溫度。
言為心聲,筆即人品。希望我們國家的媒體人,在批評中堅持理性,在觀點中守住溫度。評論有鋒芒、有力度,但不淺薄、不刻薄、更不失德。唯有如此,才能配得上這個時代給予我們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