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每年夏天,頂尖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選擇常被視為觀察時代變化的"風向標"。2025年,普林斯頓大學校報《The Daily Princetonian》調查了該校501名2025屆畢業生(佔該屆40%),瞭解他們在理想與現實、高薪資和個人興趣之間的選擇傾向。
調查關注了畢業生對工作的滿意度、薪資期待,以及不同專業的差異,並提出關鍵問題: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這些優秀年輕人如何定義"成功"?同時回應了大家關心的:選工作最看重什麼?高收入一定更快樂嗎?哪些專業既能賺錢又有發展?
其實,這些學生也在糾結:是同時追求理想和高工資,還是選穩定且喜歡的工作?等他們工作後,這份調查就像面鏡子,能更清楚看出這些頂尖學子如何思考和選擇職業。
01
就業現狀與專業差異
2025屆普林斯頓畢業生中,近半數(46%)畢業時未找到正式工作,比2024屆增加了3個百分點,表明即使名校生也面臨就業壓力。
專業間就業情況差異顯著:人文社科類畢業生待業率達53%,而理工科待業率僅為25.4%。這一分化與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直接相關——科技行業因快速發展持續吸納人才,而公共服務、傳統行業崗位減少,導致人才供給與崗位需求不匹配。

02
薪資與滿意度的關係
1. 收入與滿意度的基本關係

收入高低和工作滿意度不直接掛鉤:高收入群體(年薪超18萬)約78%“非常滿意”,主要因經濟有保障、工作有成就感;中等收入群體(6萬-8.9萬)滿意度最低,源於“達不到高預期又不願降低標準”的矛盾;低收入群體(低於6萬)多數未真正就業(如Gap Year、實習),滿意度難直接評估。
當代年輕人更看重“意義感”,65%的畢業生認為“服務社會”很重要,在教育、公益等低薪領域中,82%的人認可其精神價值(遠高於金融的58%和科技的63%),顯示對社會價值的追求超過單純薪資。
2. 不同滿意度職業的方向特徵

高滿意度職業(90%+)多為“學生主動選擇、方向明確”的方向(如CS、金融、工程),即使工作強度大,也因成就感或高薪資被認可(如普林斯頓軟體工程滿意度91.67%,軍事方向因“公共使命傳統”達100%滿意)。

中等滿意度職業(約70%)如法律、諮詢,學生有明確目標但過程壓力大(法律門檻高、諮詢工作節奏快),滿意度分化。

低滿意度職業(<60%)多方向模糊、資源少(如公共衛生、媒體、藝術),雖具社會價值,但就業市場小、起薪低,導致“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3. 薪資與滿意度的具體關聯

頂薪群體(180K−250K+)滿意度最高(77.78%),高收入不僅提供經濟保障,更帶來“同齡人中優秀”的心理認同,即使工作強度大也認為“值這個付出”。
高收入群體(90K−179K)多為“好工作”(品牌好、晉升明確),但因工作壓力大、成長預期落差,滿意度未達巔峰。
中等收入群體(30K-89K)中,60K−89K區間的“非常滿意”比例低於30K-59K,源於“向下就業”的落差或工作與預期不符;低收入群體($0-29K)多為未就業狀態,無穩定收入和職業身份,滿意度難評估。

03
不同專業的畢業起薪
1. 理科類(數學、物理、統計)
高薪但競爭激烈
數學專業畢業生薪資最高,約22%的人預期年薪超過25萬美元(約180萬人民幣),主要進入量化金融、頂級投行等領域;物理、統計專業緊隨其後,平均年薪超12萬美元。
優勢是量化崗位起薪極高,校內資源豐富(如頂尖高校的專項研究專案),且從大一就開始準備實習,目標明確。但挑戰也大:工作壓力極大(每週工作超70小時),需要透過嚴苛的暑期實習篩選(機率論、博弈論等考核),適合對資料建模感興趣、能接受高強度競爭的學生。

2. 工程與計算機類(CS、化工、電氣等)
技術路徑清晰但薪資分化
計算機科學(CS)畢業生中,超30%預期年薪超20萬美元,軟體工程崗位滿意度達92%,主要得益於谷歌、Meta等大廠的實習轉正機會多,部分進入初創公司或對沖基金的薪資上限可達25萬美元。工程類(如電氣、化工)整體薪資低於CS(10-15萬美元),但細分領域(如半導體、新能源)因行業紅利,初創公司可能透過股權實現高收入。不過,中型企業的崗位可能拉低整體薪資下限(8-10萬美元),部分傳統領域(如化工)受經濟影響波動大。
優勢是技術崗位需求明確,適合追求穩定職業路徑的學生。
3. 生命科學類(神經科學、化學等)
需長期投入,回報慢
本科直接就業競爭力弱,多數崗位是實驗室助理或醫藥代表(年薪3-8萬美元),因此超70%的學生選擇讀研或讀博提升競爭力,但回報週期長達7-10年(本科4年+博士5-6年),工業界研究崗位門檻極高(通常需博士+3年以上經驗)。過渡期常見做法是“準備年”(Gap Year),比如做臨床研究助理(年薪0-3萬美元)或準備醫學院申請。
優勢是學術資源支援(如哈佛的臨床研究專案),適合願意長期科研、能接受延遲迴報的學生。
4. 人文社科類(政史哲、語言等)
起薪集中,少數可高薪
主流就業方向(教育、非營利組織、媒體)年薪集中在3萬-5.9萬美元(約22萬-43萬人民幣),如公立學校教師或非營利專案經理。少數人透過法律博士(JD)或諮詢公司進入高薪領域(超9萬美元),但這類機會極少(不足5%)。
優勢是職業選擇靈活(可轉向法律、政策分析等),部分崗位(如聯合國實習)有社會價值感;但挑戰是起薪低(超60%畢業生首份工作年薪低於6萬美元),且部分領域(如公共衛生)崗位少。適合更關注社會價值、能接受中低起薪的學生。

04
選擇策略與資源利用
結合興趣與趨勢:高回報賽道需提前規劃實習(如大二參與量化訓練);平衡型專業(經濟、金融工程)薪資15-20萬,適合求穩定的學生;人文社科可透過跨學科(公共政策+資料分析)增強競爭力,避免“為理想犧牲現實”。
用好資源:普林斯頓學生可借教授推薦進精英公司(如高盛內推),低年級參與谷歌Step、Meta早期實習;生命科學用1-2年Gap Year準備醫學院,同時透過校內科研(如PRIMES專案)提升競爭力。
地域與行業:紐約、加州金融科技崗位多但生活成本高;新興領域(AI、量子計算)需求增長,普林斯頓量子技術研究中心(如Andrew Houck團隊)提供獨特資源。
核心原則:資料驅動(優先理科/CS,但需評估抗壓能力)、興趣與市場平衡(人文社科跨學科)、資源最大化(利用校友網路、科研提前規劃實習)。最終,職業價值不僅是薪資,更是如何用所學服務社會——正如普林斯頓65%畢業生所言,“以自己的方式服務社會”才是對“成功”的重新定義:在現實與理想間找到平衡。
點選以下連結,即可檢視美國頂級高校中國學生錄取資訊: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哈佛MBA有四分之一畢業即失業,全球商科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賓大2024屆畢業生就業資料曝光,哪些專業找工作更吃香?
僱主的選擇:2025全球就業能力大學排名
轉載:築夢教育,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