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為什麼能夠成為「降溫神器」?

近日來,全國多地高溫刷新歷史紀錄,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氣溫甚至打破了歷史極值,極端高溫下,「抱冬瓜睡覺」的降溫法意外在社交媒體上爆紅。當 40℃ 的高溫夜讓人輾轉難眠,一根冬瓜真能帶來清涼嗎?它的降溫原理是什麼?讓我們來看看知乎答主們是怎麼解答的吧~
冬瓜為什麼能夠成為「降溫神器」?
答主:瞻雲
200+ 贊同
冬瓜降暑,看起來挺離譜,但實際很合理。
我們先選一個城市作為代表。
就南京了。

南京近期最高氣溫為 35℃。
有人可能就有疑問了,35°C 明明比人體溫度更低,為什麼人還會感覺到熱?
因為,熱量從高溫傳向低溫,人體要散熱,就必須形成一個溫度梯度
從舒適環境進入 35°C 的環境,人體不僅不會散熱,反而會吸熱。

人體正常活動時,僅僅一個細胞內就發生著千萬次的生化反應,從而源源不斷地產生熱量。
這些熱量從核心部位不斷向外傳遞,會形成一個逐步降低的溫度梯度。
不僅人體存在溫度梯度,人體皮膚要把熱量不斷釋放到空氣裡,與空氣也會存在一個溫度梯度。

也即:人體核心溫度>皮膚溫度>空氣溫度。
當人體不存在明顯機械功時,人體的熱平衡滿足這樣的關係:

  • M 是人體新陳代謝總功率,躺平 70W 左右,看書寫字等正常活動 100W 左右
  • Q為人體向皮膚的熱傳導總功率。
  • Qsk 是皮膚總散熱功率,包括皮膚輻射散熱、空氣對流散熱、皮膚蒸發散熱三個部分。
  • 由於呼吸散熱很小,本公式已忽略。
我們的皮膚之所以要透過感受器感覺熱和冷,本質上是透過這樣的機制,提醒人避開高溫和低溫讓人體的散熱,保持在一個最適宜的程度。
當人處於最適宜的冷熱狀態時,皮膚溫度大約為 33℃ 左右。

由於皮膚要不斷向環境散熱,當人處於最適宜狀態時,環境溫度大約 28℃ 左右。
28°C 比起 35℃,足足低了約 7℃。
當人從 28°C 的舒適環境走到 35℃ 的環境內,由於環境溫度高於皮膚溫度。
人體不再是對外散熱,而是直接從環境吸收熱量,導致體表溫度升高。
人體皮膚溫度要一直升高到,釋放的熱量等於人體新陳代謝熱量才會停止。
建立新平衡後,人體皮膚溫度達到多少呢?
計算一下:
皮膚對外釋放的總量熱量,主要為輻射散熱、對流散熱,以及蒸發散熱,總平衡關係有:

根據斯特藩-玻爾茲曼定律

人體輻射散熱為:σ
ε 為輻射係數,取值為 1。
σ 為斯特藩-玻爾茲曼常量,取值 5.67×10-8W/m2·K4 ,T 為熱力學溫度。
根據,牛頓冷卻定律,皮膚表面空氣對流散熱為:

h 為自然對流換熱係數,有經驗公式:h=1.48 x ∆T0.25
人體表面積 A 為 1.5~2m^2,不妨取箇中值 1.75m^2
皮膚蒸發散熱:

r  為水的汽化潛熱。
SW 為皮膚出汗速率,有經驗公式:
SW = 8.47 × 10-5 × [ 0.1 × T+ (0.9 × Tc) – 36.6 ]
根據以上三個公式,可計算出環境溫度為 35℃、人體熱功率 100W 時。皮膚表面溫度為:36.7℃
  • 此時,輻射散熱約 19W。
  • 對流散熱 5W。
  • 皮膚蒸發散熱 76W。
這個溫度,足足比皮膚舒適溫度高了 3.7℃。
低於適宜溫度時,人體幾乎不怎麼發汗,稍高於舒適溫度,通常蒸發散熱 25% 的總熱量。
此時的蒸發散熱超過了 75%。
這還是考慮人體發出的汗液,全部被蒸發的情況。如果溼度過高,皮膚汗液蒸發不及時,皮膚溫度可超過 37℃。
在這樣的皮膚溫度下,人體核心溫度也會大大升高。
人體的熱傳導,根據傅立葉定律,有:

  • λ 為皮膚熱導率。人體含水 70%,皮膚熱導率約 0.432 W/(m·k)
  • A 為皮膚表面積。
  • ∆T 為核心溫度與皮膚表面的溫差.
  • T 為皮膚平均導熱厚度,非寒冷狀態下約為 3cm。
由於 Qb 與溫差成正比,那麼皮膚溫度升高多少,核心溫度就會升高多少。
核心平均溫度將高達:40.7℃(37+3.7)
ps:雖然肝臟和大腦最高溫度都能達到 40℃,但人體核心平均溫度依舊在 37℃ 左右。
而輕症中暑體溫超過 38°C,重度中暑可達 41°C。
可知長期(靜息狀態 >3h,運動狀態<3h)呆在 35℃ 環境下,在沒有其它降溫措施的情況下,至少會出現輕度中暑,部分超重甚至肥胖人群(人體散熱更差)甚至可能重度中暑。若通風嚴重不良,且無其它降溫措施,所能待的時間將大大降低,嚴重可出現熱射病。
冬瓜的溫度和環境相同,同樣是 35℃,為什麼卻能清涼助眠呢?
雖然媒體傳播的所謂《夏夜抱瓜眠》極有可能是偽作,但冬瓜降溫還真的可以。
冬瓜含水量高達 95% 以上,表皮為由含蠟質的角質層和含植物纖維的角化層組成。

透過文獻可以發現,含水量越高,表面越光滑的水果,通常熱導率越高。

測試環境的溫度超過 30℃,而 30℃ 水的熱導率為 0.617 W/(m·k)。
可以發現大多數水果都是接近 0.6 W/(m·k),獨獨西瓜 0.616 W(m·k) 的熱導率和水已經非常接近。
考慮冬瓜和西瓜同屬於葫蘆科,表皮都很光滑,熱導率也會比較接近。即便略微偏低,在 35℃ 的環境取值 0.6 W/(m·k) 也是非常合理的。
0.6W/(m·k) 比起  0.432 W/(m·k) 的皮膚熱導率高了很多。
人在接觸冬瓜的剎那,會因為冬瓜的吸熱而感覺到涼意。
人的皮膚溫度在 1 秒鐘內產生的功率損失高達 1500w/m^2 (可透過傅立葉定律和熱擴散方程計算瞬時熱通量)。
皮膚溫度會在短時間降低到 35℃ 附近。
雖然 33℃ 的皮膚溫度是平均舒適溫度。但舒適溫度其實是一個區間。

從左到右:冰、冷、涼、中、溫、熱、燙

不冷不熱適中的皮膚溫度區間,其實在 30~37℃ 範圍內。
受限於人的胖瘦、脂肪厚度,以及是否有風,這個溫度範圍內,其實不同人的體感差異巨大。
另外,不僅僅皮膚絕對溫度的高低讓人感覺到冷熱。
熱量的迅速流失和吸收,也會讓人感覺到顯著的冷熱變化。
因為 30~45℃ 的範圍內,冷覺受體和溫覺受體是同時啟用的。這個溫度區間,皮膚吸熱,我們就會感覺到熱。皮膚放熱,我們就會感覺到冷。
  • 背後涉及的生化原理,和把手從熱水中泡一會兒再拿出放進溫水會感覺到冷是一樣的道理:長期高溫刺激,消耗過多溫覺受體,突然進入更低的溫暖溫度,因溫覺受體遠少於冷覺受體,因而感覺到冷。

不同溫度受體的啟用溫度

所以,我們 36.7℃ 的皮膚,接觸 35℃ 的冬瓜,會因為熱量的流失而感覺到涼快。
而且,由於人體的核心溫度已經超綱(前面計算出平均溫度高達40.7°C),冬瓜個頭大,吸熱量大。大冬瓜的重量可以接近人體,僅僅 2℃ 的溫差,總共也可以吸收幾十萬焦耳的熱量。
由於人體核心距離冬瓜核心,相隔脂肪、皮膚、冬瓜皮、冬瓜肉等等結構,人體核心對冬瓜的導熱是先快後慢的。
所以抱著冬瓜,會一開始感覺快速降溫,但降溫又比導熱率非常高的材質更加的持久。持續的時間,足夠令人安睡。
但需要說明的是,隨著冬瓜的升溫,降溫效果會大打折扣。
持續時間 1 個小時左右就差不多了。
所以熟睡後,就可以踢開冬瓜,讓它滾滾了。

ps. 其實女性皮膚溫度比男性的略低,想必諸多男男女女已經用實踐證明——冬天抱著男朋友可以取暖,而夏天抱著女朋友睡,可以短暫降溫(前提是對方不嫌棄你身上的汗)。
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精彩回答呢?
答主@知謙 說「道理很簡單:冬瓜的導熱係數遠遠高於空氣,抱著它,人體降溫會更快,直到冬瓜溫度和人體溫度比較接近。人體就是一個熱輻射源,任何時候都在產生熱量。如果環境溫度升高到接近或超過體溫的範圍,身體就會想辦法散熱,環境溫度越高,散熱需求就越迫切。人體散熱的途徑有兩種:一是熱傳導,二是熱對流。冬瓜起的作用,主要是熱傳導,把熱從人的身體傳遞到冬瓜上去。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
題圖來源:@瞻雲
🔥熱門文章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