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灣媽Club
轉載:灣媽看世界
成都/重慶/西安活動預告+錄取大資料分析報告

又一位藤校生結束了自己鮮活的生命。
近期,普林斯頓大學在讀本科生Lauren Blackburn失蹤一週後,其遺體在學校附近的湖中找到。
學校暫未公佈死因,但大機率又是因心理問題導致的悲劇。
在這之前,同在該校的一名亞裔學生退學的訊息刷屏網路。
他曾是高中優秀畢業生代表,標化接近滿分,直接被全美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全獎錄取。
然而入讀沒多久,他就備受折磨,抑鬱焦慮情緒加劇,一度想要輕生,迫不得已退學,轉去了社群學院繼續學業。
當每年越來越多的頂級學子不堪重負做出退學、自殺等行動後,這不得不讓國際路線家庭開始警醒:唯名校論會害了我們的孩子。
01
從全美第一的藤校退學後
亞裔學生被迫入讀社群學院
海外知名社交媒體網站Reddit上一篇帖子《A letter to the class of 25 from an ivy league dropout》(一封藤校退學生給25屆學生的信)在海內外刷屏了。

帖主是純亞裔學生,來自日本一個中下階層的家庭,但其親戚朋友都就讀於美國和日本精英大學。
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以及督促下,他也以考上頂級大學為自己的目標。
他在校名列前茅,是高中畢業生代表,成績幾乎全A、GPA4.7、SAT1580,接近滿分,還手握著31分的ACT。
去年放榜季,他靠著優異的表現獲得了全美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大學的錄取,而且是全額獎學金。
對於一名國際生,想在美求學期間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機率極低。
帖主能在高手如雲的普林斯頓大學收穫這樣的機遇,足以證明學校對其實力和潛力的絕對性認可。
那一刻帖主喜極而泣,感覺自己站在了世界之巔,連他父母開啟錄取通知書時都感動到落淚,過往艱辛的付出及忍耐在頃刻間變得不值一提。
普林斯頓大學之外,帖主還斬獲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杜克大學、南加州大學、波士頓大學、達特茅斯學院和其他名校offer。
因為看重普林斯頓的高名氣、人脈和全額獎學金,帖主毫不猶豫選擇了這所學校,然而這也是他噩夢開始的地方。
他滿懷憧憬地入學,在普林斯頓幾乎付出了所有的時間和心血來投入學習。
可結果,幾乎所有的課程都不及格,也交不到任何朋友,學業壓力和名望壓垮了他的心理健康。
為了不辜負父母寄予的厚望,也不想讓遠隔重洋的他們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擔憂,帖主對父母撒謊,在校表現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後來心理健康狀況愈發嚴重,再加上戀情分手,他一度想要自殺,結束這一切,期間被朋友叫了救護車,送進醫院。
最後因為在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糟糕的學業表現和持續惡化的心理健康狀況,他在沒有徵得父母的同意下,上了一個學期就悄悄退學了。
如今的他雖然成了南加州附近一所社群學院的新生,但退學帶來了與父母之間糟糕的關係、直到現在還被抑鬱症折磨著。
因為對名校虛無縹緲頭銜的追逐,給自己帶來了終生的傷痛。
如果人生有重回鍵,他說自己會選擇一所真正能感到舒適的學校,而不是把名望和聲譽置於一切之上。
他也提醒未來的學生:選校很簡單,交完定金,點選一下滑鼠即可,但這個決定可能會讓你失去一切。
02
藤校頻繁有尖子生退學
這位學生在校不堪重負選擇退學並非孤例。
這些年包括藤校在內的名校傳出了多起類似案例,有的是被迫,有的是自動離開。
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美國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24%)面臨退學風險。
加州退學人數最高,為580多萬人(佔美國輟學人數的15.8%),其次是德州為 250多萬人(6.9%),紐約州是180萬人(5.1%)。

今年早申放榜後,國內某社交平臺上就有孩子自述,因為在校難以認識到新朋友,學業壓力也大,自己在藤校錄取的第二年就正式退學了。
還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文稱自己孩子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因為考試掛了三門課程,學校發來了退學的警告信。
HUFFPOST(赫芬頓郵報)的特邀作者Jenny Lu也講述了自己從藤校賓夕法尼亞大學退學的故事。

10多年前,因為看重美國優質教育和巨大的就業機會,6歲的Jenny Lu跟隨母親和哥哥從中國移民到美國。
離開中國前,Jenny Lu就是一名模範生,別人口中的孩子。
其他朋友父母見到她都會說:“她成績好,能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符合中國家庭對孩子成功人生的定義。
來到美國後,作為非主流的移民家庭,Jenny Lu也始終表現得比同齡人更為成熟。
從幼兒園到高中,她一頭扎進課本和作業中,為成為最好的學生而努力奮鬥,因此也獲得了許多老師的稱讚。
高中老師說她未來充滿希望,她在300多人的班級裡排名第四,還是學校最大的社群服務專案的主席,SAT成績也名列前茅,2023年12月她獲得了賓大的全額獎學金錄取。
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與簇擁下,她走進了這所藤校,然而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她待了三週就離開了。
Jenny Lu在文章中寫到,被賓大錄取後,她每天都裝出一副好人設,屈服於別人的熱情與興奮,可是內心深處,卻對即將到來的就讀生活感到深深的恐懼。
因為自己只是在滿足父母對成功的期待,之所以拼命考上藤校,就是不想讓他們的鉅額投資功虧一簣。
但為照顧父母的感受,她忽視了自己的需求,入讀賓大後,許多個夜晚Jenny Lu都在失眠中度過,即便能睡著,也需要藉助藥物來催眠。
而Jenny Lu透露,自己絕非唯一一個,她在校園裡看到大學的成績和壓力也籠罩在其他學生身上,尤其是尖子生們最嚴重。
和她同齡的亞裔尖子生,早期都經歷過同樣的生活,好好學習,乖乖刷題,在父母規劃好的考上精英大學軌道上快速前進。
日常生活被塞得滿滿當當,家教滲透到SAT考試、家庭作業、論文寫作、大學面試等各個方面,他們只管考上,所有一切父母都會安排妥當。
如今這種慣性的高壓又跟隨他們走進大學,驅使著優等生獲得令人豔羨的學業成就,但一切均以犧牲心理健康為代價換來的,在這裡,抑鬱和疲憊被視為完全正常的事情。
相比今年從普林斯頓大學退學的同學而言,Jenny Lu無疑是幸運的。
她有疼愛和理解自己的媽媽,全力支援她克服挫折,即便退學後仍然激勵著她繼續前進,家庭關係並未破裂。

03
跨越萬難的名校生,
為何會退學?
「高中熬一下,上了大學就好了」,這句話已經刻進了亞裔學生的DNA裡。
當越來越多的優等生考入名校後又走上了退學之路,局中人才恍然大悟,上大學不是終點;上了大學,人生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根據資料統計,過去三十年裡:
· 在美的大學生壓力水平增加了30% ;
· 60%的學生每天都感到壓力;
· 五分之一的大學生表示他們一直或大部分時間都感到壓力很大。

這種壓力來自多方面。
首先,學業壓力。
海外名校就讀並不是劃劃水就能拿到好成績,順利畢業的,越是頂級大學,越是對學生的要求嚴謹嚴苛。
美國本科生入讀後一般都要修讀通識教育課程,其學分佔了畢業總分數的四分之一,通識教育課程要求學生廣泛涉獵,保持深度和廣度。
為了完成要求,學生每週都得啃下幾百頁的材料或是書籍,讀完還得寫報告等,而這也是平時測驗的部分。
名校的學業考核是全過程評估,從入學到畢業,從簡單的出勤率到作業完成率,從日常課堂演講、實驗或是寫作報告再到期中期末的考試,環環緊扣。
每一個都是考驗,每一步都不敢鬆懈,一旦鬆懈就有可能完成不了畢業要求。
哈佛大學在去年公佈了學生的學業表現。

51名本科學生因為學業表現不佳而被勒令停學處理,創下了該校過去五年來的最高紀錄。
還有149名學生因為學業成績不佳被留校察看,一旦再犯,就有隨時被哈佛踹飛的風險。
在完不成畢業要求的壓力面前,每個人都卯足了勁往前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
名校就流傳著3S魔咒(Study、Sleep、Social),誰都想成為三者兼具的超能人,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所有人都只能三選二,學業和社交不不可能丟,於是睡眠便淪為最大犧牲者。
去年Youtube上一位名叫Quon Howery的韓裔學生上傳了一段影片。
提到自己在藤校的經歷,他面露難色,影片開頭直言“我太累了”,甚至用精疲力竭、苦不堪言等詞來概括自己地獄般的生活,獲得了榮譽,卻失去了快樂與希望。

其次,同輩的壓力;
能考上藤校這類頂級大學的學生都是當初高中校園中的佼佼者,各項分數拔尖,甚至滿分,課外活動樣樣全,還有自己的一技之長。
當所有學霸披荊斬棘步入全球精英聚集地,原本以為自己的厲害之處瞬間黯然失色,變得不值一提。
那種從高處跌入谷底的落差感,對於一個剛剛成年的學生而言是致命的。
尤其是揹負著“模範少數族裔”標籤的亞裔學生,他們被榮譽與枷鎖裹挾著。
為了證明自己配得上在這裡就讀,許多學生不斷壓榨自己,拿A成了目標,學習成了主要話題,在校努力表現,獲得外界的認可,進入新一輪的升級打怪中,一旦表現平平,便會遭遇質疑。

但他們又不敢表現出十分勤奮的一面,對外故意顯示很鬆弛,自信滿滿。
美國名校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種狀態:斯坦福鴨子綜合症。
它指的是名校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壓力下苦苦掙扎,卻又展現出輕鬆自在的形象,就像一隻平靜地在噴泉中滑行的鴨子。
這種症狀沒有解藥,也早已形成了校園文化,在這種“有毒文化”文化中,每個人的鎧甲之下都是脆弱的靈魂。
他們要麼抑鬱焦慮成疾,要麼走在了想要或是已經結束生命的邊緣。
3年前,社媒網站Reddit上就有人提問是什麼導致了頂尖大學自殺率那麼高?
熱評第一的人道出了真正的秘密:那是你有生之年來的第一次發現,自己並非校園裡最聰明的人!

出現心理問題,在斯坦福鴨子綜合症的影響下,一些孩子也不願去向外界求助,害怕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尤其是不善言辭、喜歡硬抗的亞裔。
美國全國拉丁裔和亞裔研究報告顯示,雖然18%的美國普通民眾尋求心理健康服務和資源,但只有8.6%的亞裔會這樣做。
在美國,白人公民利用心理健康服務的比例是亞裔的三倍。
最後,父母的期待。
許多亞裔父母,尤其是經歷過資源匱乏的一代,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甚至把教育視為階層流動的唯一途徑,考上名校是實現這一願望的重要一環。
為了名校之路,父母從十月懷胎開始就在精打細算,早早胎教,或是儘早搞定身份。
誕生後又馬不停蹄安排興趣班,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步步為營,只為贏在起跑線,不輸給其他人。
一旦孩子不照做,出現厭煩心理,父母就喜歡用“我們犧牲那麼多就是為了你”等語言來進行情感綁架。
一些懂事的孩子為了達成父母的願望,回報父母的付出,默默忍受著,完成各項人生通關。
但人都是有極限的,這些活在父母高期待泡沫裡的孩子,總是在深夜裡舔舐傷口,第二天繼續趕路。
有些孩子患上了“空心病”。
進入大學,突然失去了父母曾經築起來的願望塔,未來又該靠什麼而活?
沒有目標、沒有奮進動力的他們,看著身邊其他學霸們創業、搞科研風光無限,而自己一事無成,走向退學或是滑向深淵早已註定。
04
放棄名校光環,
鍛鍊孩子強大的核心
面對升學,外界總說,一步錯步步錯,考不上名校,人生就完蛋了。
現在越來越多“問題學生”被曝光出來,再次印證了就算考上了名校,人生也不一定會一帆風順。
如今追求名校牌子在焦慮情緒大肆渲染下愈加魔幻化。
以犧牲孩子心理健康為代價來換取一紙名校文憑,是否值得,是否是我們孩子真正想要、真正適合的呢?
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國際路線家庭深思熟慮。
名校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在這段新的征程上,它的困難程度遠比中小學階段要高得多。
每個孩子都必須要歷經遠離父母幫助,在異國他鄉自我求生存的孤獨感;也要默默承受作為非主流群體在校園內遭受白眼與不認可的排斥感;更要想辦法為自我學業或是職業發展謀求資源與支援。
海外留學,遭遇困境、窘境、失敗是常有的事。
如何才能讓他們能有直面風雨的勇氣與毅力?
或許需要父母先放下名校頭銜的期待,先從鍛鍊孩子強大的核心與心理韌性開始,教會他們未來獨自一人行走的生存心法。
2025美本申請大資料分析報告2025美本及多國申請工具書
🔥成都 5月24日 重慶5月25日 西安 5月30日🔥火熱來襲!掃描以下海報二維碼即可報名
左右滑動檢視成都、重慶場活動詳情
01

02

左右滑動檢視成都、重慶活動詳情
相關閱讀:
對話82歲諾獎得主:人生為何無法“既要又要”?
又一名中產娃從藤校退學,他寫給2025屆新生的信觸目驚心…
一個非典型“神童”的下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