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一座城市的包容性,是看它如何為弱勢群體提供庇護。

2025年的“五一”假期,上海以魔幻般的城市魅力吸引了全球目光。
黃浦江畔的外灘湧入超55萬人次遊客,其中不乏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外國遊客。他們在霓虹璀璨的萬國建築群前駐足拍照,於江風拂面中眺望陸家嘴的天際線,驚歎於這座城市的現代性與歷史感交織的獨特氣質。

洛克·外灘源,資料來源:戴衛·奇普菲爾德建築事務所
而這份驚歎的答案,正藏在西岸美術館的“建造上海:1949年以來的建築、城市與文化”特展中。
這場展覽以九個主題板塊、300餘件展品,將上海75年的城市發展濃縮為一部可觸控的史詩。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工人新村的樸素規劃,到改革開放後東方明珠的破土而出;從陸家嘴金融區的摩天樓群拔地而起,到西岸工業遺產的水岸新生,每一幀都是城市蛻變的見證。

南京東路,1992年,陸傑
在春天的暖風中,我和展覽主策展人李翔寧聊了他和展覽的故事。
這位同濟大學教授、建築學者表示:“如果說,中國在過去三四十年間創造了城市建設和現代化的奇蹟。那麼要尋找一個能夠最能代表這一歷史程序的物質載體,我認為,就是上海。”

同濟大學教授、建築學者李翔寧
展覽中,除了極具專業性的建築圖紙和模型之外,策展方還配合了許多當年的實物資料,例如信件、史料,以及從上海電視臺影像檔案中挑選出的資料,展現了建築建成後人們使用它的狀態。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比如關於上海游泳館的展品,不僅展示了建築本身,還呈現了建成之初游泳、跳水運動員在場館內訓練的場景。
展覽海報的主視覺並非一張建築‘肖像’,而是兩位建設者在金茂大廈高空作業的場景。鱗次櫛比的建築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付出和努力。

在這裡,建築不再是冰冷的容器,而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的容器。
以下是李翔寧的自述:

上海游泳館的珍貴短片
一個世紀的城市回眸
這次的展覽裡面有很多都曾經是上海的地標,比如說上海體育館、最早的那批酒店和高層建築,這對於當時的上海人來說是非常自豪的。
91年我剛到上海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積是4個平方,家裡非常逼仄。
那時的城市公共空間對人們格外珍貴,像外灘,還有徐家彙等這些地方,都很好的承載了人們的記憶。

中蘇友好大廈(現上海展覽中心),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今年火起來的電視劇《繁花》,它也和城市記憶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說黃河路的景觀,包括當時證券交易所這些建築的形象,都承載了那個時代的回憶。
所以這次我們把很多老建築,包括的老住宅也呈現在展覽裡。
有一些已經拆了,有一些經過了很多改造,也跟原來不太一樣了。我們想透過非常精緻的模型,透過剖面可以重新看到空間裡面,在那裡住過的人看到後,一定會激起強烈的共鳴。

曲陽新村,資料來源: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包括我們和上海電視臺合作,從他們的影像檔案裡面找出了很多上海游泳館的相關影像,有在建造中的,還有剛建成之後人們使用它的景象,當時透過燈從水下照進去,大家在洞裡面來觀察游泳的狀態,跳水運動員坐電梯上去跳水做訓練的那些場景……
僅僅過了幾十年,已經非常富有年代感。
年長一些的觀眾來看展覽,會感到自己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像是一整個世紀的回眸。

可以淋浴的濱江驛站
體現了城市的包容性
相比高樓大廈和很多超大型的工程,我最喜歡的反而是是一些小尺度的專案。
比如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園,在市中心開闢了一片讓人們可以休憩的地方,陽光好的下午那邊有很多人在遛狗,中間還有旱地噴泉,非常自然地融入了城市生活。

永嘉路的309口袋公園 資料來源:上海阿科米星建築設計事務所
還有一個蘇州河的武寧路橋下驛站,在一百平方的天地裡開設了很小的咖啡館和社群中心。疫情期間,這裡給很多送快遞、送外賣的人提供了庇護空間,最多的時候容納五六十人,讓他們有機會休息一晚。
這樣的建築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大上”的,但是卻反映了上海的人文關懷和城市溫度。

上海黃浦東岸望江驛 資料來源:致正建築工作室
以前這些可能我們講到東京或者發達國家的城市建築才會提到的案例,但是現在在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中國人也越來越在意這些“小的建築”。
過去我們提到上海都是陸家嘴、東方明珠、“三件套”,但現在可能就是一座街心花園或者一個能夠提供淋浴功能的濱江驛站,從微小的尺度著手,帶來溫暖人心的力量。
看一座城市的包容性,其實就是看它如何為弱勢群體提供包容和庇護。建築師已經不再是空間的單一決定者,而是空間與城市的共創者、共同的建造者。

請員工家屬參與演出
見證老廠房獲得新生
上海從開埠以來,就成為全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所以在上海的市區裡面,尤其是沿著蘇州和黃浦江,有很多的廠房、工廠、倉庫,都被廢棄了。
最早開始做西岸雙年展的時候,這些工廠遺址它都是被封閉的,徐匯濱江很多地方被圍牆隔起來,住在附近的人不知道在濱江好的岸線還有這麼多。

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改造,資料來源:蘇聖亮
一直到2013年的西岸雙年展,和後來一系列的城市空間藝術季,從西岸到浦東,再到楊浦濱江,水岸才逐漸真正走向復興,文化藝術成為了其中改造的主力之一。
我還記得2013年雙年展開幕的時候,我們請了很多當時在廠裡工作過的員工家屬和他們的孩子,作為志願者來參與開幕演出。看到自己以前工作的廠房又獲得了新生,大家都非常激動。
這些老廠房和倉庫是不可代替的,不管是對於城市記憶,還是對於日常生活。
很多世界級大城市,像巴黎、倫敦、紐約,它的濱水區都是文化藝術區。城市復興開展最激烈的地方,往往也是城市景觀最有象徵性的地方。
比如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倫敦的泰晤士河或者巴黎的塞納河,這些城市的兩岸景觀都是最有標誌性的,所以上海啟動兩岸貫通的工程,一方面是要開放公共空間,另外也是要啟用這些工業遺產。

世博溫室花園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果要在20年前拆這些老廠房,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但現在如果有這種老廠房要被拆掉,市民公眾都會有很多的意見,都想保留,說明公眾對於工業遺產的價值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我想正是這些文化藝術活動,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城市遺產所具有的特別價值,是其他空間所不能取代的。

東西結合
獨特的上海“里弄”
上海又被稱為“現代化的熔爐”,它的城市基因裡面本身就有一種介於東方和西方之間的文化。
比如說“里弄”就是江南的院落式住宅和來自歐洲的行列式住宅結合,它進去的時候有一個小花園,裡面還有後院和偏房,但又是一戶一戶挨著連在一起的,又有點像四合院,又借鑑了西方的建築形式。
包括當年上海的第一幢現代化寫字樓聯誼大廈,外形是帶點金色的全玻璃幕牆,在當時來看很先進,其實這也是時代的特徵。

上海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新建建築,比如在嘉定、青浦這些地方興起了“新江南水鄉”,柳亦春、張斌這些建築師齊聚一堂,結合全球化的建築風格,和江南本地的小橋流水風格,呈現出一種新型多元化的建築風貌。
像張斌做的武寧路橋驛站雖然空間侷促,格局傳統,但它用的材料,裡面的空間又很現代。
不是全盤西化,也不是一昧復古,而是結合了不同風格的文化,用現代的建築語言和現代科技的先進性把它表現出來,我覺得這就是上海建築未來的方向。

1949年以後
城市建築進入新的時代
對於上海近代的建築研究有很多,包括伍江老師的《上海百年建築史》,把從1840年開埠以來,整個城市的歷史做了非常好的梳理,但是實際上從1949年以後的,還沒有一個非常詳細完整的梳理。
2021年蓬皮杜在西岸美術館做了一個“巴黎建築(1948~2020)”的展覽,當時我們就跟西岸美術館說,作為中法合作的兩個主要承擔城市之一,我們是不是也做一個上海的展覽?有可能未來也會拿到巴黎去展,形成呼應。

金茂大廈,資料來源:SOM
作為兩個世界級的城市,也都是文化、藝術之都,能夠呈現出一種對比和呼應的關係,從現代到當代的建築的歷程,對整個城市的文化走向做一個相對完整的梳理,是出於這樣的目的來做這個展覽。
但是我們跟他們也稍微有一點不同,他們可能完全聚焦的是城市建築本身,我們可能還有很多藝術,包括很多藝術家和他們的裝置、繪畫和攝影作品來呈現,並不是純粹地,只是聚焦於建築專業的圖紙模型。
如果只做一次的話比較可惜,以後很可能會想辦法找一個地方把它變成常設展覽,或者到歐洲去做幾站巡展,我們現在也跟他們聯絡中。

華東電力大樓及周邊航拍,1994年,陸傑
那麼為什麼選擇1949年作為一個開端節點呢?
我們經常會說城市或者建築作為物質的載體,實際上反映的是背後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的變化。
原來的上海很多建築是由獨立的建築師事務所在1949年之前完成的,到這以後,其實很多事務所都被大型國有設計院體制所取代了,更多地呈現出一種集體主義的力量。
比如住宅,從別墅這樣的私有化住宅,轉向石庫門這樣公有化住宅,它的從業者和它整個運作的模式都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1949年其實是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是一種新的政治力量和社會結構所主導的城市和建築的面貌。


文、編輯:海帶
部分圖片來自西岸美術館官方


特別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