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何以至此”到“我們去向何方”|峰瑞資本2024年投資人年度峰會回顧

12月17日至18日,我們以「AI與世界」為主題舉辦峰瑞資本2024年投資人年度峰會。峰瑞的投資人、部分峰瑞已投企業創始人與峰瑞團隊相聚北京,圍繞中國未來產業、具身智慧機器人、AI for Science與交叉學科創新,以及全球化等議題展開討論。
如今AI正處於發展的新週期。我們始終在思考的問題是:AI的未來是什麼樣?如何能夠讓AI“以人為本”,為我們創造更好的未來世界?從那個夢想中的未來世界回看今天,有哪些當下也許微小但未來註定偉大的新商業機遇
思考這些問題本身就足以令人興奮,更激動人心的是,我們看見了這樣的機遇。不侷限於當下廣受關注的具身智慧、AI硬體,我們認為,AI的進步將會像陽光一樣普照眾多重要的行業和領域
AI這兩年的新突破背後凝結著全人類的共通經驗,與之類似,全球化的程序也得益於全人類的共同推進。當下,或許正是下一輪全球化浪潮的序章。我們需要深入瞭解這個愈加複雜多元的世界,更好地釐清來路,看清去路,並勇敢地投身其中
正如豐叔在年會分享中提到的:“我在思考層面的一個深刻感悟是,對於‘我們去向何方?’‘世界何以至此?’這兩句源自許倬雲先生兩本著作的話語,我們往往習慣於只關心第一個問題,對我們前行的方向充滿關切。然而,事實上,我們需要先深入探究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才能更好地回答前一個問題。”
我們將峰會中創業者以及豐叔的部分觀點分享給你,希望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歡迎點選影片,觀看峰會現場實況👆
互動福利
在你所在的行業,你看到了哪些新挑戰與新機會?歡迎你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截止至12月31日17:00,留言最走心的9位讀者將獲得峰瑞資本團隊撰寫的新版行研手冊。我們從近1年釋出的報告中,摘編了12篇,彙總進了這本行研手冊。

AI如何與計算機產業相互促進?我們思考出的路徑是,將今天超算才能帶來的頂配大模型體驗,帶到消費級價位的計算機形態上;新體系超算,把計算機產業和AGI帶到更高的高度。
當下的晶片行業被困在了“AI大型機”的體系裡。我們希望重新啟用過往的組裝機體系,引入全新規格的晶片,將伺服器和雲的話語權重新釋放到伺服器廠商、雲廠商和客戶手中,推動產業重新回到人比機器貴的時代。
任何一次動力系統的革命,都會激發出很多新的入局者。在交通領域,中國已經透過高鐵以及電動汽車逐漸實現彎道超車。下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很有可能是電動航空
eVTOL至少能夠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不再受限於地面交通擁堵,二是不用像高鐵基建那樣投入巨大成本
eVTOL是交通、能源和資訊三大核心產業的交集點。它既能夠帶動交通工具的發展,也能助推新能源電池技術,也能促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最終會改變人類的出行方式。
航空航天一直在做“反重力”的事情,在跟重力鬥爭。eVTOL是反重力的1.0版本,我相信未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像鳥一樣,隨時起飛。
生物光學成像是光與生命交匯的奇蹟。當微弱的光子穿透生命的微觀世界,我們得以窺見細胞的躍動、組織的呼吸、疾病的萌芽。它是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深情凝視,是光寫下的生命詩篇,記錄著生與死、健康與病痛的無聲對話。
因為這束光,我們得以為患者點亮希望的曙光,為科學開啟更廣闊的邊界,讓人類對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溫暖。
為什麼在上世紀70年代,人形機器人首先在誕生並且逐漸繁榮發展起來,而不是在美國?因為當時日本的製造業相當發達,支撐人形機器人的高階製造業應運而生。當下,中國的製造業非常發達,同樣擁有支援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土壤
2022年以來,機器人運動控制領域引入了機器學習、強化學習和模仿學習這些技術,智慧化程度提高了,進入到加速期
時常有人調侃道,中國沒有價值投資,也沒有長期投資,更不會出現巴菲特。還有種說法是,巴菲特99%的錢是在他50歲以後掙到的。對於前一種說法,我不是很同意,對於後一種觀點,我深表認同。
巴菲特50歲之後所經歷並把握的機遇,其實與所謂的耐心資本”有關。
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的二級市場中,散戶交易佔比一度高達80%,出現了許多操縱股市和暴漲暴跌的狀況。而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新的管理規則相繼出臺,尤其是401K計劃的推行,該計劃允許企業和個人在年金賬戶中開展基金投資,並享受特定的稅務優惠政策。
這些資本市場的調整舉措及其所帶來的中長期資金入市,改變了美國資本市場。到上世紀9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的散戶佔比已經降至50%左右,機構投資者開始逐步佔據主導地位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耐心資本”這一金融專業術語在中國受到廣泛的關注。其間,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政策的出臺,例如2024年4月正式實施的新“國九條”,以及2024年12月中旬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面開閘。這些政策無一例外都著眼於鼓勵中長期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為資本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帶來利好。
回首過去一年,我在思考層面的一個深刻感悟是,對於“我們去向何方?”“世界何以至此?”這兩句源自許倬雲先生兩本著作的話語,我們往往習慣於只關心第一個問題,對我們前行的方向充滿關切。然而,事實上,我們需要先深入探究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才能更好地回答前一個問題
市場推廣過程中,我們發現幾個關鍵點:一是要堅持強化我們在中國建立起來的電池的比較優勢和產業鏈能力;二是要找到市場的差異化需求;三是要對當地市場的創新能力、生產製造能力進行整合。
新能源汽車競爭的下半場,兩個截然不同的派別之間的博弈會長期存在。一個以新勢力和網際網路造車企業為代表,在智慧化、AI、算力、軟體方面持續領先,另一派是傳統整車企業,在能源和底盤方面佔優勢。
固態電池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絕不是簡單地一比一替代傳統電池,它一定是圍繞整車、需求端以及產業鏈的重大的垂直整合的機會。
具身大腦研發的目標並不是得到某一個大模型,而是構建透過資料提升泛化效能的學習能力,大家競爭的關鍵在於資料到效能的轉化效率
在ToB領域,想要讓機器人實現價值,不光需要好的本體,還需要資料、訓練、部署、維護等工具,這一整套效率體系才是競爭力的關鍵。
具身演算法定義硬體,但資料定義演算法。
用於訓練大模型的資料真的枯竭了嗎?僅從語言角度,全球仍在使用的語言大概有7164種,這個世界仍然源源不斷地湧現著各類資料,有些資料超越了人類的感知。
如今大模型的語音互動還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可能是因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在大模型,忽略了語音和聲學。而AI硬體需要把大模型、語音和聲學這三者融合在一起。
我們追求的並不是每個區域性的最優解,而是找到全域性化最優的藥物研發路線,讓藥物能夠及時上市,惠及患者。
未來,在生物醫藥領域,資料依然是影響AI技術落地和體現價值的關鍵因素。如何提升資料的價值?一是透過自動化或者標準化、高通量的實驗方法,提高資料的質量;二是開發新的實驗方法,增加資料的維度;三是要有配套的資料分析方法。
如果AI能夠幫助藥物研發跨越從臨床前到臨床轉化的“死亡之谷”,那意味著AI將會重塑現代藥物研發的流程和方式
我們想要實現真智慧,讓機器人快速可靠地適配“物體”、“任務”和“複雜度”這三類要素的任意組合,平衡這個“不可能三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用落地。
大模型或者機器人通常是被動地獲取資料,沒有辦法直接提取出來抽象的符號概念。我們正在嘗試讓機器人學習結構化的知識,建立起知識圖譜,增強理解任務的能力。
機器人靈巧手有幾個關鍵技術,第一是驅動,第二是傳動,第三是,第四是控制
人形機器人行業剛興起,市場體量相對有限,很難支撐起大規模的生產製造。所以我們採取通用、模組化的產品思路,透過將靈巧手核心部件在其他成熟行業批次應用,從而降低成本,提高品質,助推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具身智慧面臨的場景通常是泛化的,這意味著末端執行器或者夾爪也要透過整合感測器具有泛化的能力。第一代靈巧手沒有觸覺感測器,第二代靈巧手如果採用多維力感測器,其泛化能力會更強。
我們的定位是製藥界的SpaceX,設計出各種奈米火箭,把藥企研發的藥物,運送到對應的器官組織,抓住新一代藥物革命的機會。
生物醫藥行業正在發生鉅變,中國有望成為全球藥物研發的引擎。我們要做的不再是“Me too”,而是要研發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品,這也是生物科技(Biotech)面臨的新機會。
可程式設計藥物將會成為新的研發正規化,擁有非常大的增量市場。可能以後人類研發藥物就像編程式碼,先分析哪裡的“程式碼”有問題,再把藥物遞送到相應的細胞,“程式碼”修復好,病就治好了。
大自然中的蛋白質序列基本上都是線性的骨架。當我們把線性的蛋白質,對映到多元拓撲蛋白質序列,能夠提升蛋白質的穩定性和活性,擁有一片專屬“領地”。
堪稱物質科學的晶片,但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天然酶穩定性比較低;二是海外巨頭已經構建起了關於酶的專利壁壘;三是酶工程的效率比較低,不適配創新藥物開發的節奏。
我們設計蛋白質的目的是什麼?之前,人的身體透過進化一步步獲取所需的蛋白質。如果某種蛋白質我們暫時沒法從進化得來,就需要從頭設計這個蛋白,用演算法更精準地預測蛋白質的結構。
我們能看到什麼樣視角的內容,取決於相機前端的硬體裝置。傳統相機能夠提供的資訊有限,呈現的只是高維物理空間向低維感測器的投影。在設計全新的學器件時,我們可以把鏡頭看作用於整合高維光場物理資訊的編碼器,把AI演算法視作解碼器,藉助編解碼這一過程,還原高維資訊
對光場訊號進行編解碼,從而克服相機視角的侷限性,是計算成像的。計算成像為了完成使命,需要軟硬體聯合的設計。
我們希望透過創新技術擴充套件人眼觀看世界的邊界,提供高維影像資料,反哺AI演算法。

關於出海,我們討論的議題包括:什麼樣規模的企業適合出海;不同型別、面向不同區域的企業,出海時可能會碰見什麼樣的問題;怎麼考慮本土和出海市場份額的佔比,出海為輔,還是出海為主。
最開始,我們其實是“被動出海”。不少中國企業沿著“一帶一路”,成為國外基礎設施的承建方和生廠方。這些企業已經被我們培養出了使用者習慣,它們在國外遇到“竄貨”的問題時,同樣需要我們的產品和服務。
對於物聯網行業而言,在歐美開拓市場時,講產品怎麼便宜,很難引起客戶的興趣。你需要花更多精力思考怎麼嵌入到這個已經成型的體系裡
創業七八年,我在出海的過程裡找到了新的熱情、新的希望,邁入了創業的第二階段。
創業者沒辦法教育市場,更多是順應市場
中國企業出海要堅持原創,注重自身的品牌信譽和聲量,建設好專利的護城河,儘可能避免因為專利訴訟受到的牽制。

我們售賣的美睫工具套裝是很特殊的消費品,是用產品代替服務。即使銷售區域的人力成本再低,我們的產品也能做到比人力便宜。

目前,東南亞市場的消費分層還沒有那麼明顯,在一個上升的經濟體裡面,消費者什麼錢都敢花。所以在出海時,我先把最高的價位段佔住,等市場進入了消費分層的階段,我再推出更多的品牌。
我們沒有派中國團隊常駐海外,招聘時就找最能代表潮流的年輕人,怎麼本土化全由當地員工決定
雖然在中國被“卷”得很難受,但你在這個環境下形成的產品優勢,能夠幫助你挑戰很多實力強勁的海外競對。
怎麼在本地市場搭建商務團隊,可能是中國企業出海面臨的共性問題。我們的方法是,藉助員工的校友資源,觸達更多的AI企業客戶,減少我們和競對在商務上的差距。
互動福利
在你所在的行業,你看到了哪些新挑戰與新機會?歡迎你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聊你的看法。
 截止至12月31日17:00,留言最走心的9位讀者將獲得峰瑞資本團隊撰寫的新版行研手冊。我們從近1年釋出的報告中,摘編了12篇,彙總進了這本行研手冊。

▲ 通往具身智慧之路 | 峰瑞報告37

▲ AI for Science:站在科研正規化的轉折點上 | 峰瑞報告

▲ 科技消費品如何出海?

▲ 歷“九”彌堅,歡迎加入峰瑞,一起走更遠的路

▲ 迎接新週期,發現新正規化 | 峰瑞資本2023投資人年度峰會回顧

星標峰瑞資本微信公眾號
一手商業思考及時送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