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演員阿黛拉性侵案勝訴,瓊·狄迪恩私人日記將出版|文化週報

撰文 | 實習記者 王鵬凱
編輯 | 黃月
每個週六,“文化週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週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週,我們關注《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阿黛拉·哈內爾指控性侵案勝訴、瓊·狄迪恩25年前的私人日記4月出版、比爾·蓋茨出版回憶錄,以及出版商推出由AI擔任評審的寫作比賽。
《燃燒女子的肖像》主演
阿黛拉·哈內爾指控性侵案勝訴
本週一,巴黎當地法院正式裁定,法國演員阿黛拉·哈內爾(Adele Haenel)指控導演克里斯多夫·盧基亞(Christophe Ruggia)性侵案勝訴。法庭認定盧基亞性侵罪名成立,被判處四年監禁(兩年緩刑,另外兩年需佩戴電子腳鐐居家服刑),賠償哈內爾精神損失和治療費用,並禁止在未來五年內與未成年人工作。盧基亞表示將對一結果提出上訴。該判決被視為法國反性騷擾運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2019年,哈內爾公開指控盧基亞在2001-2004年間對她實施性侵,當時哈內爾只有12-14歲,她出演了盧基亞的電影《惡魔的孩子》——影片包含兒童之間的性畫面,以及哈內爾裸體的特寫鏡頭。劇組成員在審判前告訴調查組,他們對於盧基亞在片場的表現感到不安。在拍攝後,哈內爾幾乎每週都要去盧基亞的公寓“學習法國電影經典”,並在見面期間持續遭遇性侵。
《惡魔的孩子》電影海報
在庭審中,哈內爾表示當時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逃離這位導演的掌控,甚至產生過自殺的想法,對方不斷表示,她的演藝事業都仰賴於他,“誰來告訴我,’這不是你的錯,這是兒童誘騙,這是暴力’?”盧基亞則聲稱自己從未被哈內爾吸引,並指控她是因未獲得更多角色機會而施加報復。法院最終裁定,盧基亞利用當時對哈內爾的支配地位,“在長達三年、幾乎每週一次的家中會面時實施帶有性意圖的舉動和行為”,哈內爾與此同時“被逐漸孤立”於親友之外。
這一事件在法國引起巨大反響。週一當天,法庭內擠滿了哈內爾的支持者,法國反性騷擾運動的另一位標誌性人物朱迪絲·戈德雷什、《燃燒女子的肖像》導演瑟琳·席安瑪也出席聆聽判決,並在判決後擁抱了哈內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電影學者、《導演崇拜》(The Cult of the Auteur)一書的作者熱納維耶芙·塞利爾(Geneviève Sellier)指出,這一判決對於導演和製片人來說是一個警告,它終結了法國長期以來的浪漫主義傳統——將男性藝術家神聖化,並在涉嫌虐待年輕女性時將他們置於法律之上。
當地時間2025年2月3日,庭審結束後,哈內爾離開法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法國社會各界對於此次判決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尤其是在人們對司法系統充滿不信任的當下。上個月釋出的法國議會報告顯示,每10名強姦受害者中有8人沒有去報警;另一份研究報告披露,在2024年少數提出指控的人中,有94%的案件最終被駁回,從未進入法庭。
哈內爾是第一位公開指控法國電影產業的知名演員,過去幾年為此持續發聲。2020年,在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的凱撒獎頒獎典禮上,哈內爾憤怒離席,抗議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獲獎。2023年,哈內爾宣佈退出電影界以譴責行業對性侵者的包庇和不作為。在她的影響下,更多女性選擇站出來提出指控,法國的下一場反性騷擾判決就在下個月,76歲的男演員熱拉爾·德帕迪約被兩名女性指控在片場實施騷擾和性侵。在呼籲下,法國議會已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檢視電影業和其它藝術行業中存在的性暴力。
就在法庭宣判的第二天,戛納電影節宣佈,法國女演員朱麗葉·比諾什將擔任本屆主競賽單元的評審團主席。過去幾年,比諾什積極參與反性騷擾運動的程序,去年在一次採訪中講述了自己在電影業遭遇的性騷擾經歷,並對法國電影業長期以來存在的性別偏見做出反思。去年美國導演格蕾塔·葛韋格擔任評審團主席,這是戛納歷史上第二次連續兩屆由女性擔任主席,人們期待電影節能成為推動法國反性騷擾運動的另一個重要舞臺。
瓊·狄迪恩25年前的私人日記4月出版
1999年12月,美國作家瓊·狄迪恩開始在與精神科醫生會面後寫日記,接下來的一年裡,她持續記錄了他們的對話。狄迪恩去世後,她的文學信託人發現了這本日記,它被存放在一個未標記的資料夾中,寫給她的丈夫約翰·格雷戈裡·鄧恩。
今年4月22日,這本日記將由Knopf出版,名為《給約翰的筆記》(Notes to John)。據介紹,除了糾正錯別字和增加背景腳註外,這本日記將完全依照原樣出版。這是狄迪恩自2011年停止出版新作以來首次有新材料問世。
《給約翰的筆記》(Notes to John)
這些筆記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敘述,似乎比狄迪恩所發表的任何作品都“私密且未經過濾”。Knopf的總編輯喬丹·帕夫林(Jordan Pavlin)指出,這本日記填補了人們理解狄迪恩的空白地帶,她將日記描述為“對一段充滿激情的智識生活的感人而深刻的記錄”,是“一位對自己的公眾形象極為敏感的作家所寫下的一份原始、脆弱的敘述”。
這一舉動也引發了疑慮。狄迪恩並沒有留下任何關於如何處理這份日記的指示,這位處事神秘的作家曾對文學遺產機構出版作家所有遺留作品的做法表示過不滿。她是否會同意這個專案?信託人的說法是,她們在整理時發現,狄迪恩已經按時間順序列印了這本日記,並將其儲存在辦公桌旁的小櫃子裡,她可能已經預見到這些檔案會在日後被公眾閱讀。
在寫作生涯後期,狄迪恩深入探索了個人悲劇的餘波。在《奇想之年》和《藍夜》中,她分別描述了丈夫和女兒的離世,以及自己在這些事件中的思考和感受。在《給約翰的筆記》中,她書寫了相近的主題,包括她與焦慮、內疚和抑鬱的鬥爭,她與女兒時而緊張的關係,以及她對自己作品和遺產的思考。
狄迪恩於2021年12月去世,她留下了大量照片、信件、日記、手稿和家庭材料,這些檔案如今都存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她的信託人表示,在進行全面評估之前,目前沒有計劃出版檔案中的更多材料。
比爾·蓋茨出版回憶錄
本週二,微軟聯合創始人、慈善家比爾·蓋茨的第一部回憶錄《原始碼:我的開始》(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正式出版。
與此前的預告一致,這本書呈現了蓋茨從1955年生於西雅圖到1980年初創微軟的早期經歷。在書中,蓋茨回憶了自己兒時的智力發展歷程,他調皮搗蛋,總是耍聰明,不願意太努力,直到他在老師指導下學會了使用計算機終端,並由此開始探索程式設計。與大多數標榜“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同,蓋茨強調了自己成長環境中所擁有的特權——在種族隔離依然存在的年代,他作為白人男性出生,他的母親家境富裕,父親則是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以及促成他職業生涯的特殊機遇。他還透露自己認真思考時就會原地晃動的習慣,他推測,如果在今天長大,他很可能會被診斷為自閉症譜系障礙。他也寫到了年輕時嘗試致幻劑的經歷,他還就此與喬布斯開過玩笑。
《原始碼:我的開始》(Source Code: My Beginnings)
在當下這個科技巨頭爭相參與政治的時間點上,蓋茨的新書展示了更深層的討論空間。與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不同,蓋茨沒有加入MAGA計劃——儘管他在2024年選舉後與特朗普共進了一場長達三小時的晚餐,並對總統在公共健康領域的興趣感到“印象深刻”。在更多時間裡,他試圖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將大量資本投入慈善事業,在觀察者眼中,“與當前的種種糟糕狀況相比,比爾·蓋茨簡直像個聖人。”
在新書問世後的幾篇採訪中,蓋茨謹慎地回應了有關當下科技巨頭和政治的問題,我們還是可以從中一窺他對此的態度。一方面,蓋茨並沒有否認自己與特朗普政府的合作關係,“我們不會加入反對派,我們將繼續與每屆政府保持夥伴關係。”不過在談到政府近期對D.E.I.(多元、平等和包容)理念的批評時,蓋茨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望。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他更直接地講道:“我一直認為矽谷是偏向左翼的,如今出現相當規模的右翼群體讓我感到意外。”此外,他還表達了對Meta取消事實核查的反對意見。他認為,這種迫於政治和社會壓力的決定未必明智,“憤怒能夠得到回報,是因為它更有號召力,但這其實是人性的弱點。”他進一步指出未來的挑戰:“我們甚至還沒有解決社交網路帶來的挑戰,而人工智慧的影響範圍要廣泛得多。”
出版商推出由AI擔任評審的寫作比賽
據《書商》(The Bookseller)報道,加拿大出版社Blue Denim Press將與兩家科技公司共同發起“史無前例”的由AI擔任評審的寫作比賽。比賽將在下個月的倫敦書展正式展示,最終勝出者將獲得出版方的圖書合同。
據介紹,所有參賽作品將使用美國科技公司Quantifiction的AI技術“Iris”進行分析,結合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根據銷售潛力、型別匹配,以及包括閱讀難度、節奏和情感共鳴在內的超過30個文體維度進行評估。
主辦方表示,這場前所未有的寫作競賽將藉助人工智慧,開創客觀、一致地評估文學作品的新時代。不過主辦方也強調,在Iris之外,最終評審還將包括一組人類評審,以確保“技術創新和人類洞察力的平衡結合”。
在評分之外,分析工具Iris還能夠為作者提供如何改進稿件的決定性建議。主辦方表示,所有入圍候選人都將收到一份完整的AI評估報告,“為他們的作品提供前所未有的深刻見解”。
本次比賽面向所有未發表的原創英文小說,作者需透過主辦方之一、科技公司MyPoolitzer的平臺提交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該公司曾因其研發的AI輔助評估投稿系統引起不小的爭議。
參考資料:
https://www.mediapart.fr/en/journal/france/040225/director-christophe-ruggia-convicted-sexually-assaulting-actor-adele-haenel-when-she-was-minor
https://www.nytimes.com/2025/02/03/world/europe/france-metoo-ruggia.html
https://www.france24.com/en/tv-shows/entre-nous/20250204-metoo-power-and-abuse-in-the-french-film-world
https://www.nytimes.com/2025/02/05/books/new-book-joan-didion-notes-to-john.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1/30/books/review/source-code-bill-gates.html
https://www.newyorker.com/podcast/the-new-yorker-radio-hour/bill-gates-on-his-new-memoir-and-dining-with-donald-trump-at-mar-a-lago
https://www.thebookseller.com/news/mypoolitzer-launches-ai-writing-competition-with-quantifiction-and-blue-denim-press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實習記者 王鵬凱,編輯:黃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