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為什麼要讀書,而不是看書?

Dec.
29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大家要讀好書,讀聖賢的書,要讀,而不僅僅是看。久之,自然就會被它那種美感而化之。
劉力紅,1958年生,北京同有三和中醫藥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曾就讀於廣西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199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2002~2003年於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做訪問學者1年。著有《思考中醫》,主編《中醫名家絕學真傳》,整理出版《黃帝內針》。

劉力紅 | 為什麼要讀書,而不是看書?

01
現在很少有讀書人

以往的傳統班,我都要求有一些必須讀誦的書籍。請注意!是必須讀誦的書,而不僅僅是看的書。讀誦就是要求讀出聲來,朗朗上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當然我們現在都已經不懂讀誦了,我這樣僅僅是讀而已,談不上誦。誦的時候要有音、有韻,抑揚頓挫、搖頭晃腦地去讀。

以前的讀書人都會讀誦,我們現在都不行了,真是慚愧啊!不過也沒有多大問題,你就這樣很通順地讀出來,也都會有很好的效果。為什麼要讀呢?讀書有什麼好處呢?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所以過去是讀書人,不是看書人。


現在的人都是看書人,很少有讀書人,而看過就過了。讀卻不同,讀是讀進去的,我們讀出聲的時候,眼、耳、鼻、舌、身、意六識都動,都在起作用。我們讀書,眼睛要動(看),嘴巴要動,鼻子要動,舌頭要動,耳朵要動。而眼為肝竅,口為脾竅,鼻為肺竅,舌為心竅,耳為腎竅。這一讀,五臟都動起來了。
尤其舌竅帶動心,耳竅帶動腎,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腎藏精而主智,所以讀書與看書是不一樣的。那麼,讀還有另一個好處,讀出聲來,還可以訓練自己對聲律、音韻的這樣一個感受和習慣。
02
要多讀好的範文
我們為什麼要求要讀好的範文呢?因為好的範文在聲律、音韻方面都是極佳的。好的範文讀多了,自可以將我們的感覺器官訓練出來,訓練成只接受好的聲律和音韻。
我原來要求傳統班的同學,《古文觀止》要讀誦20篇,要經常讀,讀到能夠背。這樣做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訓練我們的感官。實際在這一點上,我是很慚愧的,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有學過文化,沒有讀過什麼書。
大家看過我的歷史就知道,我是有歷史問題的,從小就是右派,沒生出來我就作了右派。父母因為右派而下放到農村,我在農村呆了整整16年。父母為什麼會被劃成右派呢?因為他們是讀書人。所以,很自然地就認為讀書無用了。
我在20歲之前,父母叫我做的是什麼事情呢?豬沒有吃的,就去打豬菜;沒有水,就去挑水;沒有柴,就去砍柴;沒有糞,就去挑糞,就是去幹這些事情,從來沒有說你去讀兩本書啊,去讀讀《論語》啊,沒有!所以20歲之前根本沒讀過什麼書。哪個叫李白,哪個叫杜甫,我都不知道,還有什麼長恨歌、短恨歌,我更是不知道了。
上了大學以後,因為我們78級裡有很多老三屆的高中生,出口就是這個古人那個古人,就是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就是“滿城春色宮牆柳”一類的東西。一聽這些,我就懵了,根本不知道說的什麼,更不知道它的來路。
後來慢慢就覺得很慚愧,這樣怎麼行呢?與他們沒有共同語言。這個時候才找書來讀,才知道有《唐詩三百首》,有《古文觀止》。才知道有《長恨歌》,有《琵琶行》,有前後《出師表》,有《陳情表》等等。
今天回憶這個過程,更知道讀誦的重要。透過讀誦可以訓練你的語感,訓練你的聽覺,訓練你的五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好的東西讀多了,這個感受能力就成了一種很自然的東西,所謂習慣成自然也。這個好的語感一旦形成,成為自然了,成為習慣了,那麼,會寫文章也就成為很自然的事了。你不需要別人來教你,也無需什麼章法,只要一動筆,寫出來的文章都應該是能入眼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的語感在把關,好的文辭能夠透過,不好的文辭自然過不了。那是比任何一個語文老師都要強的。現在很多人寫文章真不敢恭維,我的學生也是一樣。不敢恭維的地方在哪呢?就是文章寫出來了,自己居然不知道這個文章順不順,自己以為還蠻好,可一看就知道不是文章。什麼叫文章?通順才叫文章。為什麼連通不通順都不知道呢?因為沒有上面的“語感”把關。
語感也就好像味覺一樣,什麼味道一嘗便知,那自然不好吃的就吐出來了。小孩半歲以後就有很好的味覺了,為什麼我們讀到大學,讀到研究生,都沒能訓練出好的語感呢?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我想這與中小學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現在中央強調科學發展觀,而小學的很多教育就不太符合科學發展觀。
以語文教育為例,小孩這個階段的天性是模仿能力強、感效能力強,而相比之下,理性思維的能力卻比較弱。所以,小學的教育應該在這個前提下,設計出符合其天性的教育。我們看現在的小學教育卻不是這樣,沒有注重小孩的天性,相反過多地從理性的角度出發,強調在內容的安排上必須要能讓孩子懂,不懂的內容一律排斥在外,這樣一來,許多流傳千秋的好範文,便被拒之門外了。
而好的範文卻是訓練我們語感的無上良方,這個良方沒有別的可以替代。如果能在小學的階段讀誦一定數量的範文,上述的語感是很容易造就的。這真正是事半功倍的事,因為天性在起作用。
03
要讀好書,讀聖賢的書

我有一個不很好的習慣,我看書的能力基本上可以說沒有,要看實際上也是讀著看。《思考中醫》出版以後,大家都以為我了不起,都說我讀的書很多很多。聽了這個評價我就覺得好笑,就感到外面的聲音不能聽,很多都在以訛傳訛。


其實我讀的書是很少的,為什麼讀的少啊?因為我是真正在讀書,我不會看書。讀意味著什麼呢?讀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而看一眼就看過去了,為什麼能一目十行呢?讀,你不可能一口讀十行,你怎麼讀啊?讀跟看的區別就在這裡。所以這注定我是讀不了幾本書的,我讀小說、讀報紙也跟讀《黃帝內經》一樣,所以我不讀報,因為沒法讀,一份《南寧晚報》就可能花去我一天的時間,要讀我就成讀報專業戶了。過去還喜歡偷空看看武俠小說,現在也沒時間了。
但是為什麼不少人還喜歡我的文章?我想就正因為我讀書。我所有的書都是用的“讀”這個方法,只不過是小聲地讀,儘管是在小聲讀,但是它都在訓練這個語感。尤其經典裡的文章,尤其流傳千古的文章,語感都是極美的。
大家讀讀《傷寒論》的序:
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大家看這多美啊!沉穩中帶幾分飄逸,這是白話文很難達到的。這樣優美的文字和語言讀多了,它是具有感染性的,為什麼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你經常讀這些聖賢的文章,經常讀這些很美的文章,你寫出來的東西不美也辦不到。大家說是不是啊?就如你經常跟一個很溫柔、很賢惠的女孩在一起,你不溫柔也辦不到;你經常跟一個很暴躁的人在一起,你不暴躁也辦不到,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大家要讀好書,讀聖賢的書,要讀,而不僅僅是看。久之,自然就會被它那種美感而化之。什麼叫感化?什麼叫化?化就是它變成你,你變成它,融為一體,這叫化。達到這個化的境界,你想寫一篇不通順的文章,是不可能的,是辦不到的!因為你這個語感形成以後,它就會替你把關,雜質的那些東西,不通不順的東西不可能有,就像過海關、過安檢一樣,違禁的物品一律都會被扣下來。

談到寫文章,實在是很慚愧,我哪裡學過寫文章?壓根就沒有學過。高考的時候作文還不及格,但是現在為什麼寫文章還能自信,還能得到老一輩的認可,其實就是那一點點功夫,就是這樣一個平常讀書的習慣,訓練了這樣一種語感。


所以大家一定要讀一些書,我講的是“讀”一些書,而不是看一些書。因為你們已經養成了看書的習慣,那麼現在要回過頭來讀一些書,要強迫自己讀一些書。具體讀什麼?大家可以自己找。
比如《素問》的前九篇,比如《大學》、《中庸》,這些都是很美的語言,又比如剛剛讀過的《傷寒論》序,還有《古文觀止》等等,總之要讀一些書。
— THE END —

MORE

灼見熱文 

◐◑逆境中的毛澤東,從不談焦慮
◐◑賈玲“反彈”,終於沒人罵了
◐◑站長吳敬中怎麼越來越紅?
◐◑河南37歲女子對親生父母的殘忍,全網怒贊
◐◑是的,我討厭劍橋——讀博一年(文科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