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有個讀者朋友提問,為什麼現在的小學生作業越來越重,就不能考慮孩子的負擔嗎?
怎麼說呢?
你這樣覺得孩子負擔重,反而是少數。
在應試教育氛圍裡的父母,還有老師,乃至社會絕大部分普通人,都會認為:
沉重艱苦的做題,作業,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毅力。
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不上心,不能堅持,缺乏毅力。
所以一定要拼命的投入,努力,死磨硬泡,把學習搞上去。
一旦學習成績不好,那麼一定是因為你的態度不端正,不夠努力,缺乏毅力,沒有堅持。
在中國人的字典裡,堅持,毅力,決心,可以解決所有複雜的問題。
農耕文明的特點的確是這樣。
但是有必要指出來的是:
在現代農業技術普及前,也就是農藥,化肥,機械作業三大項普及前,
中國人是普遍吃不飽肚子的,包括農民自己就吃不飽。
中國農民的勤勞善良位居世界第一,但就是吃不飽。
有了現代農業技術後,懶漢都能吃飽。
你看,事實就是,這個東西跟毅力,決心,態度,沒什麼關係。
跟科技有關。
但是,即便現代農業科技極其發達了,
在我的老家蘇北平原,一大片肥沃的土地,絕大部分年輕人寧可去蘇南進廠打工,也不願意在家種地。
為什麼?
因為收益太少。
回到讀書這件事來說,
讀書的收益是什麼?
家長只能拿10年,15年以後得收益,來跟小孩講人生大道理,希望孩子能懂事。
其實這種虛無縹緲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不能讓他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為這樣他就失去了一個快樂的成年。
如果跟家長說,你現在辛苦工作20年,20年後,就有一個快樂的老年。
家長自己會信嗎?
大機率不會。
太遙遠,且不確定的未來收益,是無法激勵任何一個人的。
只能看短期,及時的收益。
短期收益是什麼?
約等於0
考試的收益是所有行為裡,收益最差的。
為什麼?
因為考試只有考第一,前三,前五,才算有收益,有表揚。
考到第十,十一,十二,都會讓人覺得也就那樣,還行吧,無所謂了。
這種收益讓小孩怎麼能受到激勵和鼓舞。
以及最重要的,懲罰大於收益。
學習,讀書,考試,
考的不好,被父母一頓吼,一頓抽,非常嚴重。
考的很好,父母也就誇獎兩句,沒了。
懲罰非常嚴重,收益如此微小。
這種機制並不會培養毅力,
只會摧毀毅力。
所以有一個獨特的現象:
小時候爸媽管得越緊,越嚴格的小孩,
長大的越是沒出息。
反而爸媽小時候管的松一點,這樣的小孩有50%的機率,能成才。
為什麼?
人生在世,毅力對於事業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無限的大。
但是毅力只有在一個前提下,才有用。
熱愛和及時反饋。
熱愛的作用不是萬能的,必須要跟毅力搭配起來,否則註定一事無成。
球王貝利,天賦60億頂尖,不用說了,即便是他,小時候也覺得踢球太枯燥了,沒意思,跟朋友鬼混有意思,學著小混混抽菸,在公交車站被他爸看到了,帶回去一堆收拾,並且痛哭流涕,痛罵他在浪費天賦,糟蹋夢想,小時候就抽菸,摧殘自己身體。他這時候才驚醒,立刻投入到枯燥繁重的訓練中去了。
同理,很多足球明星都天賦異稟,及時反饋非常強,有大量的收穫感成就感,並且也熱愛足球,
但是他不自律,不管理自己。
所以很快就墮落了。
因為這些故事,很多人只注意到了毅力,卻忽視了熱愛和成就感,及時反饋的重要性。
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其實自律的作用遠沒有那麼大。
一個小孩,不熱愛學習,理解不了學習的意義,他不知道自己長大了想做什麼,有什麼具體的職業目標,更無法把未來和現在的知識聯絡起來,
他就沒有辦法投入自律和毅力。
所以大家發現沒有。
讀書是快樂的,只有在科舉時代才有人這麼想,而且是普遍大部分人都這麼認為。
而到了現代,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要煎熬。
這種觀念反而成了主流。
為什麼?
因為目標狀態的相關性。
科舉時代讀書學習,可以明確看到的是:3年清知府,10萬雪花銀。
范進中舉後,當地鄉紳送了一座大街上三進三間的房子,並給了五十兩賀禮。
除了房子和賀禮,范進還收到了田產、店鋪、各類瓷器和銀鑲杯盤等禮物。
還有一些破落戶來家裡求收留,做奴僕丫鬟。
如果你說高考考上了清華北大,就能在本地城市有個大別墅,有輛轎車,有地有存款。
我想絕大部分小孩根本不用家長督促,都會瘋狂的往死了學。
問題是,現在考試的收益,是複雜多變的,根本看不到直接的相關聯。
沒有強關聯性,自然就動力不足。
這個時候強調毅力其實是非常可笑的。
強行約束孩子讀書,利用其天賦,考個不錯的成績,管的非常嚴格。
這樣的人無一例外,注意,是無一例外,
大學成績都非常差,能力素質非常垃圾,畢業了都找不到工作。
-end-
更多精彩觀點,歡迎點選關注
歡迎大家把我設定為星標置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