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語桐軒
來源:語桐軒
文章已獲授權
2025年4月4日,中國清明節假期伊始,一則訊息卻迅速炸響全球資本市場:
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被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
這家紮根中國37年的美國化工巨頭,股價應聲暴跌8% 。
而風暴的源頭,直指一場持續近六十年的技術壟斷暗戰。一切伏筆早在1955年便已埋下。
那一年,杜邦公司發明了一種名為Tyvek的“神奇材料”,它輕如紙、韌如布,防水透氣還能隔絕病毒,迅速成為醫療防護和高階包裝領域的“隱形霸主”。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杜邦憑藉閃蒸紡絲技術專利築起高牆,將Tyvek打造成年銷售額超25億元的印鈔機 。
在中國,它的身影無處不在:從非典到新冠的防護服,從華為的電子元件包裝到鳥巢體育館的防水層,這塊“撕不爛的杜邦紙”默默編織著商業帝國的錢袋子。但高牆之下,暗流湧動。
2016年,廈門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突然宣佈突破閃蒸紡絲技術,次年江蘇一家企業也亮出自主品牌“鯤綸” 。
如同破土而出的竹筍,中國短短五年建成萬噸級生產線,甚至將產品賣到美國市場。
杜邦的反應堪稱教科書式的巨頭反擊:2024年10月,它在美國發起“337調查”,指控18家中企侵權,試圖用專利大棒封殺競爭對手 。
戲劇性的是,中方反手提交宣告,揭露杜邦“專利已過期卻仍想延續壟斷”的底牌 。這場隔洋對峙的硝煙未散,北京的反壟斷重錘已然落下。
調查雖未公佈細節,但蛛絲馬跡早已顯露:從2016年杜邦與民企美景榮的PTT技術糾紛 ,到2022年頻繁釋出宣告“打假”國產材料…
這家跨國公司被指長期透過排他協議、捆綁銷售擠壓本土企業,甚至可能隱瞞併購行為逃避審查 。
更耐人尋味的是時間線:中國反壟斷機構選在國產閃蒸紡絲產能即將突破10萬噸的2025年出手 ,恰似為衝鋒計程車兵掃清最後一道鐵絲網。暗戰背後,是價值萬億的產業變局。
全球閃蒸法材料年需求超25億平方米,而供給缺口近半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更以1.3萬億元規模催生著暴風眼 。
中國企業不僅撕開了杜邦的技術鐵幕,更在碳中和工廠、新材料應用等領域跑出新賽道。
據說,國產材料成本比Tyvek低30%,一旦壟斷破除,杜邦在華業務可能腰斬。無意誇大其詞,但這場調查確實可能載入史冊。
它不僅是中美企業技術較量的映象——杜邦用美國337調查封堵中國產品,中國則以反壟斷法破局 ;
更深層折射出大國競爭的規則之變:從網際網路到化工實體,從專利保護到反壟斷規制,中國正用法治利劍重塑全球產業鏈話語權 。
正如Tyvek材料上密佈的微孔,這場博弈既要有阻擋病毒的技術壁壘,更需保持市場呼吸的公平通道。夜色中,杜邦中國總部大樓的霓虹招牌忽明忽暗。幾十年前,它帶著先進技術來到這片土地;幾十年後,當中國企業的創新之火已成燎原之勢,跨國公司或許該讀懂一個新訊號:
這裡歡迎的是競技者,而非收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