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KTV涼了,正在二手平臺上甩賣

迷你KTV涼了。在商場裡這種K歌的小房間已鮮有人問津,多數空轉。比起“唱歌”來,逛街的年輕人們消磨碎片化時間,更願意去光顧盲盒機和抓娃娃機。當年跟隨風口入局的運營商們,多數陷入了盈利困境,甚至在二手平臺上開始甩賣裝置。

來源:財經天下週刊(ID:cjtxzk)

作者:楊俏
日前,張小斐因為飛機延誤在機場K歌,讓迷你KTV又“蹭”了一把熱搜。但曾幾何時,遍佈在商場、機場等公共場所的這類K歌“小房間”,有很多已經悄然消失。
一位某品牌迷你KTV的代理運營商直言,在他看來,這類專案已經是“失敗了”。《財經天下》週刊發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有不少迷你KTV正在被“甩賣”,原本一臺2萬元左右的裝置,現在5000-6000元左右就能拿走。
早在2016年左右,隨著“共享”和“無人”消費概念逐漸冒頭,這種1-2人的私密社交新型空間興起,也曾引發資本追捧。當迷你KTV站在風口上時,艾媒諮詢曾釋出報告稱,其2019年市場規模預計能達到121.7億元。但短短幾年過去,這個行業已經迎來了一地雞毛。
定位於滿足碎片化時間消費,打上了“共享經濟”標籤的迷你KTV,正逐漸被年輕人們所拋棄。
“甩賣”迷你KTV
曾經一度風靡的迷你KTV漸漸冷了。
一位曾在蘇州從事友唱迷你KTV鋪點的代運營商張強向《財經天下》週刊直言,在他看來,這個專案可以說是“失敗了”。“現在蘇州的商場,已經基本沒有這些迷你KTV了”。
“疫情也是一方面原因吧,但是迷你KTV本身的運營費就高,吸引不來消費人群,在很多地方反而變成了別人乘涼的場所。一個月下來,我們也就能收入幾百塊,付場地費、電費等等還不夠。”張強抱怨說,他們這個小團隊,現在已經虧損了幾十萬元,只好無奈出局。
迷你KTV廠商們也在“自救”。那些分佈在“不賺錢”位置的裝置被紛紛撤走,有的廠商也在改變經營模式。迷你KTV品牌哇屋WOW的一名員工告訴《財經天下》週刊,之前他們採用的是對商場支付場地租金模式,但這種方式“不合理”,現在已經改成了公司和商場進行利潤分成的模式,“對商場而言,這屬於增值專案;對我們而言則是利用大家的空閒時間賺錢。”
除了在商場和機場等公共場所投放裝置外,不少廠商也在尋找新的應用場景。一家迷你KTV廠商的員工表示,他們目前在主攻家庭甚至部隊、監獄等封閉性場景,以期能帶來盈利。
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財經天下》週刊發現,有不少賬號在出售迷你KTV裝置,出售方表示,這是此前他們自己運營的裝置,現在甩賣是因為“不想幹了”。據瞭解,這些裝置的出廠價在2萬元左右,現在最高花上6000元就能帶走,甚至有的標價只在幾百元左右。
一家在二手平臺上出售迷你KTV裝置的賣家表示,其在北京崇文門附近經營電影院,手上有4臺迷你KTV裝置,目前全都掛在了平臺上,一臺只賣5000元。
這名賣家透露,在購買迷你KTV裝置之後,裡面的歌曲還需要更新,因此每年他還需要向供應商交版權費用,每年的支出大約在3000元左右。文娛行業在這兩年本來就“不賺錢”,因此,他表示現在自己“沒有更多的精力來管這些KTV了”。
王仁是專門做二手電玩裝置的,目前他手上已回收了從當地商場撤出的40多臺迷你KTV,“商場也不想做這個專案了,投放的商家也不想再交一年2800元左右的年費了,就都撤回了。”
誰還去迷你KTV唱歌?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某商場的一家電影院裡擺放了兩臺迷你KTV,但即使是在週末的人流高峰期,也鮮有人問津。影院飲品部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經天下》週刊,現在已經很少見有人去那裡唱歌,“還不如對面的共享按摩椅,起碼我見到還有人真的在花錢。”同樣在這家商場裡的另外兩臺迷你KTV,目前也已經撤走,被其他便利店取代。
另一家位於北京朝陽區內的大型商場中,儘管是在人流量充足的週末,8臺迷你KTV中,也有一半是在空轉。而同樣在這家商場中的電玩娛樂城,則人聲鼎沸,充滿了活躍的年輕人們。
一位00後消費者表示,只有“實在無聊”才會選擇在這裡唱歌,對於這樣一個小房間而言,它的費用已經“太貴了”。
迷你KTV,曾經一度成為各大商場和影院、機場等的“標配”。人們逛街、娛樂的閒暇時間,要找個休息的歇腳場所;或者在等待電影開場、候機、餐廳排隊等座的間隙,要找個消磨時間的地方,迷你KTV可以說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迷你KTV的小小空間,分佈密集,既滿足了消費者打發碎片時間的需求,具備娛樂屬性,又無需遠端跋涉;而且隨著“共享經濟”和“無人化”概念的興起,它也一度站上了風口。
一時之間,包括友唱M-bar、咪噠miniK、哇屋WOW、聆噠miniK、愛唱Love sing等迷你KTV專案蜂擁而起。據國盛證券研究所資料顯示,2016年國內迷你KTV的裝置數量達到了3.6萬臺,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上漲至5.6萬臺。
一輪投資熱潮興起。友唱M-bar當年一經上線,便迅速獲得了友寶集團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此後又多次獲得友寶集團的追投;艾美科技旗下的咪噠miniK推出後也拿到了唱吧的戰略投資。
主要提供點歌系統系列裝置和服務的雷石科技,當年線上下傳統KTV行業裡,可謂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2016年,雷石科技也禁不住誘惑,加入了這個風口,推出了自家的迷你KTV哇屋WOW,大力推廣,全國鋪點。根據天眼查APP顯示,雷軍還曾是哇屋WOW的天使投資人。在2018年,哇屋WOW獲得了2億元的B輪融資。
“當時行業正處於風口。”多位加盟商向《財經天下》週刊表示,在當時的市場情況下,他們甚至都來不及進行市場調研,就“一股腦兒”地紮了進去。
據《財經天下》週刊瞭解,購買一臺迷你KTV的裝置成本大概在2萬-3萬元左右。哇屋WOW的員工表示,購買一套包含點歌機、音響等裝置的迷你KTV大概需要2.36萬元;此外,“歌曲版權管得比較嚴”,購買者每月還需要支付240元左右的手續費。另一位咪噠唱吧的員工告訴《財經天下》週刊,購買他們的裝置,一臺迷你KTV需要2.88萬元,需要一次性購買兩臺組合裝,另外一年還需支付3000元的平臺服務費。
除此之外,鋪設迷你KTV,還需要支付場地的月租金。張強是在2018年入局的,當時的他生怕趕了“晚集”,撲向商場,一心只想趕緊鋪點。他告訴《財經天下》週刊,當時他和商場談好,是按25%的點位分成,“你要自己預估專案的營業風險。比如你估計機器能收入1萬元,那你就能拿到2500元的分成,再刨除其他的成本費差不多是1500元,基本上能賺到手1000元。但如果機器只收入了3000元錢,去除其他費用後,就是虧損的。”
迷你KTV也曾被認為是投資回報時間短、回本快的生意。但實際上,情況也並非如此。
在市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火熱之後,迷你KTV無序投放和歌曲版權等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2017年,文化部一紙通知宣佈了將迷你KTV納入管理視線,加強管制。據天眼查APP顯示,因版權問題、合同糾紛等,咪噠miniK涉及的法律訴訟目前已高達126條,雷石科技涉及的法律訴訟為95條,友唱M-bar的法律訴訟也有21條。
迷你KTV的商業模式也開始受到了質疑。對消費者按照點播歌曲數量和消費時長收費的迷你KTV,價格問題是被使用者吐槽最多的。
這個領域的技術門檻不高,各品牌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但行業中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價格體系。哇屋WOW的員工表示,對於在迷你KTV消費的定價,市場上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價格是加盟商們自己定,選擇人流量大的商場投放,價格就可以定高一些。”
目前,各品牌迷你KTV的定價規則並不相同,但基本一小時的消費價格在80-90元左右。《財經天下》週刊發現,在北京,如K酷商場的友唱M-bar消費15分鐘需要25元,一小時要花費72.5元;而朝陽大悅城的友唱M-bar收費標準為單曲價格12元,消費15分鐘要花30元,一小時需要87元。目前,北京的各大商場很難再找到玻璃房子的WOW哇屋,而據《財經天下》週刊瞭解,哇屋WOW會員價是唱歌15分鐘30元,一小時則需要85元。
相比之下,傳統KTV的人均消費大約在50-100元之間,但空間更大,服務也更豐富,如果有團購價,實際花費還會更低。
一位使用者告訴《財經天下》週刊,她最近因為好奇去了北京某商場的友唱M-bar,第一次唱下來,一小時花了89元,這讓她覺得“不值得”:“我還不如去正常的KTV,2小時120元,還能送點喝的。這個我體驗一次就好了,不需要第二次。”
這類產品密閉式的空間也被不少消費者吐槽,夏天去迷你KTV沒有空調“受不了”、“衛生非常糟糕”、“隔音差”等等。
與此同時,迷你KTV瞄準的年輕消費群體們,也正逐漸失去對K歌的興趣。他們的關注點開始向更具有新鮮感和強參與度的娛樂方式轉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也對《財經天下》週刊表示,迷你KTV的應用場景有限,加上它提供的需求並非剛需,無法滿足年輕人們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使用者的不斷流失,讓迷你KTV的運營商們,在付出了購買裝置、場地租金、後期維護成本等之後,遇到了盈利難題。上述哇屋WOW員工表示,“前幾年火爆的時候,一間KTV一天盈利能200元有餘,現在能賺到一半就不錯了。”他也透露,往年全國各地鋪設的裝置大部分處於不盈利的狀態,目前WOW哇屋的裝置,“全國也只剩下3000多臺了”。
抓娃娃機和盲盒機更受歡迎
迷你KTV正在失去“等待經濟”的風口,同時也在被此前的使用者們“拋棄”。
當年的迷你KTV,代表著新的消費場景,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們的注意,也能滿足他們消磨碎片化時間的需求。但是,一旦“新鮮感”成為過去,它的優勢也就隨之消逝。
同時,線下碎片化時間的娛樂需求,正在被更多的專案所分解。年輕人們可以在電玩城消費更多的娛樂專案,甚至打籃球、跳舞機等專案還需要排隊;當盲盒站上風口,泡泡瑪特、IP小站和TOPTOY的盲盒自動販賣機,也開始遍佈各大購物和娛樂場所;各種IP抓娃娃機熱度持久不衰,成為線下的“流量入口”;除此之外,口紅機也一度興起;甚至各個不同品牌的共享按摩椅,也代替了迷你KTV原本供客人歇息的功能。
無論是線下的迷你KTV,還是傳統的大中型KTV,原本為為了同時滿足消費者“練歌”和社交的需求。但是,現在年輕人們線下社交的興趣,已經更多地轉移到了“唱歌”以外的娛樂方式上。
從狼人殺到密室逃脫,再到劇本殺,越來越豐富的沉浸式體驗娛樂專案吸引了一批批年輕消費者。
利用3D全息投影和AR技術,再加上NPC真人演繹的密室逃脫,近年來迎來了爆炸式發展。據《2020年中國真人密室逃脫行業概覽》的資料顯示,密室逃脫行業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15.2億元增長至2019年1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0.2%,密室逃脫玩家總數突破了280萬人。
在芒果TV推出《明星大偵探》節目並走紅後,劇本殺這一遊戲型別也廣為人知。相比於注重恐怖氛圍的密室逃脫和注重邏輯的狼人殺,劇本殺既“燒腦”也更能滿足使用者沉浸式的感官體驗。根據美團資料顯示,2020年底國內劇本殺門店已經達到了3萬家。據艾媒諮詢預測,2021年中國劇本殺市場規模將超過170億元。
“Z世代”們的喜好是什麼,市場和資本的風向就在那裡。而迷你KTV的出路,也越來越窄。
(應受訪者要求,張強、王仁均為化名)
– END –
六節課教會你,
系統掌握商業分析能力
▲長按二維碼識別學習
CEO商業評論
(ID: CEObiz
思想創造價值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沃頓商業》(ID: WhatonBusiness)   高階商業財富思想案例庫。商務合作及投稿請聯絡微信:whartonclu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