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年輕人拋棄的KTV,殺回來了

頂流歸來,青春不復
作者:李東陽
來源:李東陽朋友圈
誰還在去KTV,漸漸成了時代轉角處一句沒有響應的吶喊。
上週找了個清閒工作日去了一趟,沒有公主也沒少爺,量販式的純唱歌,只想重溫一下握住麥克風放開嗓喊破音的感覺,老舊的燈影搖曳,朋友捂住腦門忘情晃動胯胯肘,恍惚間又回到了數年前泡在KTV玩鬧的日子。
那時家人、同學、朋友彼此歌唱、彼此陪伴,嬉笑聲填滿整個空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歌單,一首歌埋藏一段故事。
可不知從何時起,年輕人迷上了旅遊、音樂節、Citywalk、爬山……鮮少有人願意把時間交給KTV,後者漸漸成為了銀髮阿姨爺叔的“養生社交基地”,他們包場舉辦聯誼會、組團打牌、掏出手機發個短影片,好不熱鬧。
社交媒體上,時常流出對KTV時過境遷的感慨,從 2015年行業巔峰期的12萬家門店,到2024年現存不足5萬家,9年間累計減少約7萬家,大規模倒閉已是常態。
但最近一則新聞填補了我的資訊差,一個名為“魅KTV”的連鎖品牌,公開宣佈計劃在香港上市。
時移勢易,即便KTV行業下滑已成大趨勢,但不少頭部品牌的轉型升級,似乎又讓人們看到了這個初代頂流新的魅力。

1


KTV的黃金時代:


一首歌,承載一段故事
在當代青年的網際網路語境中,有些KTV已被貼上了中式夢核的標籤,被用來懷念追憶,在舊時光裡獲得慰藉。
但KTV也有屬於自己的青蔥歲月,它的前身是80 90更熟悉的名字卡拉OK,後者起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日本,一位名叫井上大佑的樂手發明,初為酒吧伴奏裝置,之後發展為消費者自助唱歌模式。
卡拉OK的誕生具有特殊意義,滿足了人們壓抑的消遣需求,同時深刻改變了亞洲的娛樂產業,井上大佑本人,被《時代週刊》評為“改變亞洲夜晚的人”。
1988年,廣州東方賓館開設內地第一家卡拉OK廳,同年,北京東郊也開了家“你歌”,之後迅速在各城市蔓延開。
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有人將卡拉OK與包廂結合,創造出“錢櫃”模式,讓唱歌從公共表演變為私密社交。
彼時,KTV根據使用者需求不斷迭代進化,霓虹燈與空調彩電的組合,迅速成為財富階層的身份象徵,且悄然嵌入大眾對“摩登生活”的想象。
1995年至2015年這段時期,KTV的黃金二十年與華語流行音樂的鼎盛期完美重疊,商家抓住這個機遇,量版式KTV開始崛起,徹底平民化這一娛樂方式:按小時計費、自助超市、平價酒水,讓包廂成為學生湊錢聚會、白領團建的“精神避難所”。
圖源:小紅書網友@R.B
在KTV的點歌臺上,周杰倫的《七里香》、陳奕迅的《十年》、信樂團的《死了都要愛》,這些熟悉的歌曲,總能喚醒無數人的往事。
這個時期的KTV,天然適配國內社會情緒,時代的高速向前讓每個人都無法停下腳步,而儒家文化下的內斂性格,又讓人們難以放肆排遣情緒,麥克風恰好成了打破沉默的權杖。
但新與舊的碰撞總是赤裸裸,當移動網際網路帶來K歌和短影片軟體,年輕人的注意力漸漸轉移到了別處,KTV行業的衰落如潮水般不可逆。
那些年,韓寒有一條微博恰好印證了這個轉型期:
“朋友說復興公園的錢櫃KTV關門了,我愣了幾秒。當年在陝西南路地鐵站的季風書店買完書,拿起最潮的諾基亞約上幾個朋友去錢櫃唱歌,臨走對喜歡的姑娘說,發簡訊給我,還有,我用MSN。知道一切終會變遷,沒想到這麼快與決絕。無論是冰冷的介質還是滾燙的情誼,回想起來,甚至不記得哪一刻是最後的告別。”
到了最近幾年,伴隨著版權政策的收緊,KTV失去了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尤其年輕一代的娛樂方式開始多樣化,特種兵出行、Citywalk等是更好釋放情緒的方式,KTV逐漸被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2
銀髮一族,撐起KTV的下半場
一代人有一代人排憂解悶的方式,正當KTV失意被年輕人拋棄時,中老年群體的熱愛讓這個行業再次看到了曙光。
“打了一輩子仗,該享受一下了”,這是阿姨爺叔成為KTV新消費主力最堅挺的理由。
首先是社交補償需求,中老年人退休後社交圈縮小,KTV 成為維繫舊友、拓展新社交的重要場景,所以我們能看到有些退休組織定期組織 “老友歌會”,在 KTV 中透過合唱、互動重拾集體生活的歸屬感。
其次KTV的娛樂門檻較低,不論你是天籟之音還是公鴨嗓轟炸,只要開口就能收穫樂趣,相比廣場舞等需要肢體協調的活動,唱歌更易被不同健康狀況的群體接受。
當然還有不願被社會邊緣化的無奈,在KTV這類集體活動中,中老年人能夠進行自我價值的再確認,尤其在退休後社會角色轉變的階段,這種正向反饋具有特殊意義。
58歲的王阿姨自從孫女上小學後就有了很多閒時間,平日對跳廣場舞沒太大興趣,恰好在社群群看到了有人發KTV團建活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了,交到了不少朋友;60歲的老姚由於身體不好,無法跟朋友長時間打牌,於是唱歌成了他的最愛,而且過去京劇是他的拿手絕活。
而這些特定需求正好撞上了亟待走出泥潭的KTV。
據《商界》訊息,從2014年開始,60後是佔據 KTV 包房更長時間的消費者,KTV 的高頻消費者中,69.7%為60後,90後僅佔 12.6%。
千萬別小瞧銀髮群體的消費能力,之前的文章提到過,現在各大奢侈品品牌都想方設法贏得姨叔們的青睞,這幫有錢有閒又有需求的群體有著巨大消費潛力。
正因如此,不少KTV主動為銀髮群體量身定做套餐,比如專門開闢下午場,提供老花鏡、血壓儀等適老化裝置,30元/三小時的低價吸引退休教師組團打卡。
如果你問為什麼平時在KTV沒見到太多叔姨,可能你經常去的時間是雙休日或節假日,而中老年人特別喜歡工作日白天場,反正KTV包間工作日白天空著也是空著,他們的到來正好可以讓包間不至於完全空閒。
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商業場也需要時刻緊跟時代的步伐。
3
KTV上市,初代頂流支稜起來了
任何行業都需要“帶頭大哥”,KTV更是如此,頭部品牌能否破局是整個行業的希望。
最近,KTV連鎖品牌魅KTV在香港中環蘭桂坊開店,並宣佈計劃在港上市。
魅KTV聯合創始人兼CEO湯紅偉還丟擲了對未來的美好展望,香港作為連線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香港旗艦店將成為魅KTV海外業務的標竿。魅KTV計劃以此為基地,逐步拓展至越南、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市場,並適時設立區域總部。
這家從內地崛起的KTV品牌,高調宣稱要“成為全球超級娛樂平臺”,與整個大行業的下行趨勢顯得格格不入。
查了一下,魅KTV的母公司,是江西愛魅文化科技,成立於2017年,短短數年一路狂飆。
那麼這位後起之秀是如何突圍的?
首先,創新是第一驅動力,如透過“數字化改造 + 輕資產加盟”模式,採用小門店設計、AI 修音、元宇宙 MV 等科技功能,成功抓住了年輕人的心。
同時透過“全託管加盟模式”,將門店面積壓縮到800平方米以下,使得單店投資回報週期短,盈利能力較強,實現了快速擴張。
截至2024年,魅KTV已在全國開設近800間分店,覆蓋100多個內地城市。
這一整套組合拳,讓資本市場對這個“夕陽產業”重新燃起了興趣。
而且細看整個KTV行業會發現改變正在發生,不少頭部品牌主動轉型,如將KTV與劇本殺、火鍋自助、自習室融合,打造成多元化體驗的複合空間。
同時主動擁抱黑科技,嘗試AI和全系投影這類技術,讓以往只能扯著嗓子唱歌的KTV多了些別樣趣味,起碼有了打卡屬性。
正如一位網友調侃:“KTV不會死,它只是換了個馬甲,在劇本殺裡唱《成全》,在元宇宙裡開演唱會。”
相信各位都已察覺,類似KTV、網咖這類“過時”娛樂場所,什麼時候都缺不了消費者,關鍵因素是如何追趕上社會消費潮流,例如更好的將新技術與舊場景相融合,重新喚起人們的注意力。
或許未來幾年,KTV會帶著全新面貌向我們走來,滿血姿態、十分誘人。
畢竟這門生意的終極答案,藏在一代人的記憶與另一代人的想象力之間。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