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詩梗脖子被嘲,“古人感”體態什麼樣?

來 源 | 印客美學
內娛儀態天花板,天鵝頸代表人物,AKA天選古人的劉詩詩,從此要改名了。
因在新劇《淮水竹亭》中,儀態過於挺拔,讓她成為“梗脖子”代表人物。
劉詩詩的古裝儀態翻車了?
劉詩詩怕是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在儀態上翻車。
《淮水竹亭》播出後,劉詩詩喜提端妃名號。
因為她不管是站著、坐著,還是走路、交談,甚至在打鬥的時候,她的頭、脖子、肩膀都能始終保持在一條垂線上。
穩定得彷彿背部裝了鋼板,被網友調侃“人形電線杆”。

作為內娛天鵝頸頭號代表人物,她的脖子彷彿打了1000支肉毒,無法彎曲。
她和和沈月抬頭看妖,沈月是正常抬頭的姿勢——肩膀放鬆、頭部微微上仰,劉詩詩則是180°開肩、梗著脖子向上看。

和張雲龍在床上調情,她被壓在身下,躺在枕頭上的時候,頸椎還像七星連珠一樣筆直一條線。
在《一念關山》裡也是如此。
站立、吃飯、喝飲酒、揮劍,無一例外都梗著脖子,時刻保持抬頭挺胸收下巴,彷彿戴了隱形矯姿產品器。

這種刻意感在特寫鏡頭下尤為明顯——脖頸青筋凸起、下頜線緊繃,彷彿被無形的繩索提拉。
姐的氣質毋庸置疑,就算咱們演的是古裝戲,那也得有活人感,這種“站樁式姿勢”真的很沒有人味兒。

甚至有時候體態過於用力,連肚子也挺出去了。

一個人的體態會受到情緒、姿勢的影響,不可能永遠保持直線。
視線被吸引、專注的時候,脖子會前傾也是很正常的,梗著脖子刻意後仰反而讓人覺得不舒服。
芭蕾戲劇模特,體態各不同?
我們誇一個人儀態好的時候,總會說“是不是學過跳舞”。
不同出身領域對儀態的要求確實千差萬別。
劉詩詩的好儀態就是出自芭蕾的練習。
芭蕾的儀態核心就是反重力。
要昂首挺胸,開、繃、直、立,從上到下就是一條直線

頸部要盡力拉長,同時頭部微微上揚,頭部與脊柱一定要在一條線上,營造一種懸浮感。
肩胛骨也要用力下沉,鎖骨要水平展開,上半身有一種被人從後面用力掰開的感覺。
至於下肢,站立時要重心前傾,髖關節外開,腳跟對腳尖也要成一條直線,重心始終在足弓。

這種姿勢在跳舞的時候沒什麼問題,但要是日常走路還這樣就會很奇怪。
因為在正常站立的時候,頸部到背部是一條略彎的弧線,刻意按照芭蕾站立反而會顯得前凸不足,脖子僵直。

劉詩詩和倪妮出圈的那張黑白天鵝同框照,兩個人刻意繃直,已經矯枉過正到微後仰了,正常人誰這麼站啊?
當然考慮到上鏡效果,過度總比不足強。

戲曲就跟芭蕾完全相反。
中國審美喜歡收著,必然不能像芭蕾那樣外開,所以它們強調“收頜藏頸”,體現閨閣女子的含蓄。
旦角的頭部要微低(頷首),眼神要虛視,但走路的要求與芭蕾一樣,頭部要保持不動。
戲曲的的儀態主要依靠上半身展現張弛,所以他們會配合古典舞的身韻袖舞練習,以增強身體的韻律感。

至於站姿,戲曲要求站立時要保持“子午相”,也就是身體與面部方向錯開,形成動態平衡,同時重心偏後,體現穩重
戲曲畢竟是演繹他人的人生,所以在保持真實的同時,姿態要稍顯誇張,但又不能刻意。
所以他們雖然會瞪眼,但下巴是回收的。

模特就簡單一些,因為他們是作為衣服架子存在的,所以儀態更多強調的是動態中的搖曳感。
模特需要在一個運動軌跡內產生相反的發力方向當肩線微微向下傾斜時,腰胯線條就要向上傾斜,反之亦然。

站立的時候也要有這種對沖感
肩胛骨後縮,頸部直立但不過度延長,頭部微抬,視線略高於水平線。
正面站立時,肩線和腰胯兩條直線要產生一種交叉關係。
髖部側頂,肩線向相反方向傾斜,雙臂貼在身體兩側,手掌舒展但不過度用力,尤其不要有多餘動作。
側身的時候則講究對立式平衡。
胯骨上提,重心落於單腿,另一腿微曲,突出膝關節。

說簡單點就是“一提一扭”,那些有紅毯表現力的女明星基本都是這個站姿。
“古人感”體態什麼樣?
當我們評價一個古裝劇中的角色儀態是否合格,最基礎的一個標準就是:有沒有古人感
所以,古人的儀態到底是怎樣的?
古代對女子儀態的總標準是立莫搖裙、坐莫露膝、行莫回頭。

“立莫搖裙”指的是站立的時候身形筆直但不過分僵硬,雙肩平正,目光低垂。
就算身嬌體弱,走路也不可以懶懶散散、搖頭晃腦,還是要有樹木之姿,軀幹中樞不能徹底垮掉。

“坐莫露膝”是說坐的時候要膝蓋併攏,雙腿斜放或交疊,不能把腿叉開。
由於明清時期,平民百姓才開始坐在椅子上(垂足高坐),所以古人對坐姿的規定十分嚴格。
這方面,賈誼非常有研究,光一個正坐,根據俯身程度和視線位置的不同,他就能分成經坐、共坐、肅坐、卑坐。
甚至還在《新書》中專門寫過一個叫《容經》的章節,其中包含立容”“坐容”“行容”“趨容”“跪容”“伏容,甚至還有坐車之容
坐在馬車上,要右手持繩索,左臂彎曲,放劍以緯線為準,就算要回頭,幅度也不可以超過車輪

“行莫回頭”的意思是走路的時候要步態輕緩,裙裾不能揚起來。
不過,具體到每個朝代又有一些區別。
魏晉到唐宋,額外要求女子儀態要更加柔順和飄逸。
就拿手來說,唐宋時期極其講究手腕手指的動態神韻。

歷代仕女圖中的經典手掌姿勢可以簡單歸納為八種,而手指姿態可能大致歸為九種儀態。
如何透過手掌手指的伸、合、曲、翹來展現女子手的柔曲、纖長是每一個官宦和富家女子必須學會的課題。

明清時期因為纏足,對女子的儀態要求又發生了一點變化。
坐的時候必須雙膝緊並,足尖不能外露,因為纏足是隱私。
由於纏足只能以腳跟支撐,所以走路越是能“搖搖欲墜”越美,這叫“步步生蓮”。
這一時期對女性含蓄儀態的強調達到極致。
捧茶的時候袖子不能把手腕露出來,吃飯的時候勺子不能碰到碗,哪怕到了春宮畫裡,女性儀態也必須是“羞怯蜷縮”的。

真正的好儀態是挺拔而不緊繃,抬頭挺胸,肩背自然開啟就會有貴氣感。
本文授權自印客美學【id:ink20160101】,一個美學和藝術的科普地,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審美,歡迎關注這個號。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
每天會分享INS新資訊
長按新增訂閱
Share the World's Moments
InstaChina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