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目驚心!央視記者,深扒奪命毒窩!這樣卷紀錄片,真的服! 2025-04-23 20:53 烏鴉電影 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 一箇中國美食博主,深入南美熱帶雨林深處… 那裡有人支著鍋,打著手電,全神貫注地炮製一種神秘的“料理”。 鍋裡沸騰著焦糖色液體,中間夾雜著一塊塊白色固體,疑似一鍋“燴豆腐”。 “廚師”戴著頭巾,裹住整張臉,只露出兩隻眼睛。 他一邊奮力攪拌,一邊若無其事地說:一公斤能賣1000多美元。 好硬的菜! 而這道“硬菜”,最終會被送到歐美,抵達消費者手裡,價格還能再翻上好幾倍… 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什麼美食,而是:可卡因。 這真是非常特別的觀感… 以前,我們看這個博主拍令人慾罷不能的美食… 現在,卻看他拍令人慾罷不能的…毒品; 以前,網友們流著口水發彈幕:也想嚐嚐! 現在,大家恨不得屏住呼吸,瘋狂擺手:拿走拿走… 這聽起來簡直是個地獄笑話。 但整集紀錄片,全都是比這還魔幻的現實: 《美洲大寶薦:毒梟》 看到這個片名,你大概已經猜到了,這部片出自B站up主“食貧道”之手。 其團隊靈魂人物餅叔,本名張竣,原本是央視駐外記者,曾深入戰地一線採訪。 因為喜歡美食,一開始在B站做美食up主,拍了很多好吃的。 從2018年起,餅叔開始做“大寶薦”旅遊紀錄片,烏鴉之前都安利過:《古巴大寶薦》《中東大寶薦》《北極大寶薦》《南洋大寶薦》… 跟一般旅遊的走馬觀花不同,餅叔總能找到最接近當地人生活的那個角落:菜市場、歌劇院、流浪漢避難所、空巢老人的家… 他陪俄羅斯小哥送外賣,在敘利亞當醫院當志願者,聽日本陪酒女唱K… 儘管是異域的風光,但人們生活的艱辛,眼神里的快樂和溫情,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對夢想的渴望,卻是相似的。 他用鏡頭告訴你,人類的悲歡,原來是可以相通的。 而誰又能想到,這次他們竟然搞了個大陣仗,跑到秘魯拍攝毒品製作、運輸的全過程。 就連餅叔自己都感嘆:這是“大寶薦”系列最兇險的一集。 首先是託了層層關係,付出了很多努力,每天往雨林裡鑽,才獲得了當地人的信任,才有機會,前往密林深處的製毒工廠拍攝。 其次,製毒廠汽車根本到不了,也沒有手機訊號,得跟著嚮導在深山密林中趕路,走很久才能抵達。 因為對方不可能讓拍攝團隊記得路,只能深夜出發。 團隊成員打著手電筒,深一腳淺一腳,感覺就在沒路的地方亂走,好幾次滑到,差點跌落懸崖。 而真正拍攝到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時,你也會忍不住擔心,會不會有意外發生… 那些毒販都有槍,他們也提到,經常有同夥在警察突襲或幫派火拼中喪生… 正因如此,這集的含金量在整個“大寶薦”系列中,絕對數一數二。 可卡因,是從古柯葉中提取的,秘魯是全球第二大古柯種植國,僅次於鄰國哥倫比亞。 這原本是當地一種古老的藥材,咀嚼它可以提神醒腦,還可以醫治高原反應。 但歐洲殖民者來到之後,發現可以從中提取古柯鹼,做成古柯膏,再深度加工,製成可卡因… 從此,秘魯成為了巨大的毒品生產地。 在紀錄片中,你可以看到很多離譜而魔幻的畫面。 比如,剛進入雨林,就有村民沿途兜售古柯葉,花兩塊錢就可以買一包,口感類似炸香蕉片,又香又脆。 網友彈幕:真·美食節目,不忘初心是吧? 其實秘魯人咀嚼古柯葉已經有3000年的歷史,在當地人看來,這就是一種普通的農作物。 以至於,餅叔走進種植戶家中,老農非常淡定招呼他:走,去看看莊稼。 隨後用拖拉機載著他去了地裡… 有一秒你差點以為是在看農業頻道的《致富經》。 按照官方的說法,這裡家家戶戶都種古柯葉,秘魯政府會根據每家種植的面積來進行收購,確保古柯葉不會流往別處。 但現實情況是,90%的古柯葉最終都會流到黑市,成為毒品的原材料… 餅叔忍不住問老農:你們家種的這片古柯田是合法的嗎? 老農的回答似乎在玩文字遊戲:它不非法。 而正在採摘古柯葉的農婦忙著補充:種不違法,賣到黑市才違法,我們家種得少… 但攝影師悄悄吐槽:無人機升上去500米,都拍不全你家的地。 再比如,我們對製毒的印象,都來自《絕命毒師》之類的影視劇,製毒環境大多數時候科技感十足,或者起碼“乾淨又衛生”。 這或許是因為,他們制的是冰毒? 而真實的製作可卡因畫面,讓人感覺生理不適。 說是製毒廠,其實根本沒廠房,就是搭了個簡易棚。 浸泡古柯葉的池子,奇臭無比,堪比豬圈,工作人員穿著雨鞋,在裡面來回踩,使其翻動、發酵。 在之後的工序中,要往裡面加入鹽、汽油、強酸,彷彿也沒有嚴格的比例計算,隨意新增… 你將會不斷被這些刺鼻的氣味環繞,此時才意識到,那些製毒者蒙面可能是為了讓鼻子好受一點… 這過程中,餅叔親眼看到有蜘蛛掉進去了,他們淡定地說,沒事。 更離譜的是,當地人始終誤以為餅叔一行是想拍一個教學影片,他們一邊製作還一邊講解,非常“良心”… 素材拿回來一看,餅叔發現,有賊心的人看了基本上都能學會,於是只能在正片裡把很多步驟省略了。 其實說白了,這種簡陋粗暴的製毒就不難,新手進來跟著老師傅做,兩個禮拜就能掌握。 別看沒啥技術壁壘,這些毒品竟然還都有各自的品牌,顯得很上檔次… 一塊印有小海豚商標的白磚,在美國的夜店可以賣到22萬美元… 製毒者似乎很有職業自豪感:我們做的這種純度高,是給有錢人吸的,美國大街上的流浪漢都吸不到這麼好的… 在對待高階客戶時,他們還會“貼心”地給客戶提供小樣。 只見他們開啟黑色塑膠袋,突然向餅叔推銷起來:你想試試嗎? 在鏡頭裡,這些人對待自己在做的事情,就像對待一份尋常工作一樣,他們絲毫不覺得這是違法犯罪。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付出了勞動,要冒很大的風險,犧牲了自由,有時候還會失去生命… 雖然他們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這一行,但原因只是,幹這個太危險了,“我自己遭罪就行了”。 他們不僅合理化,甚至是浪漫化犯罪行為,認為自己是在報復資本主義。 有個製毒者說:吸不吸毒是個人的選擇,沒人逼你的。我也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吸毒,可能他們天生就抽吧。 這讓人忍不住想起電影《門徒》,劉德華飾演的毒販,幾乎說過一樣的話。 表面上看似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但實際上,忽略了毒品成癮的複雜性,更沒有考慮到毒品產業背後,有更多無辜的人為此付出的代價。 秘魯的製毒氾濫問題植根於複雜的歷史、地理、經濟與國際因素的交織作用。 紀錄片裡特別提到,冷戰時期,拉美地區有很多左翼運動,因為意識形態的分歧,美國默許秘魯軍方與毒梟的臨時合作,依靠販毒籌備軍備物資,打擊這些運動,這在電影《美國行動》中也有所涉及。 到後來,秘魯的毒品產業發展已經失控,這裡產出的可卡因,被運回美國,甚至流向加拿大、歐洲等世界各地。 有資料顯示,從秘魯古柯種植到歐美終端市場,可卡因價格增長約3000倍。 但在秘魯國內,製毒的每個環節,無論是膽小的還是膽大的,是普通農民還是亡命運毒者,賺到的錢都非常少。 中間利潤被販運集團與分銷商攫取,而非生產者。 古柯田裡農民一家,收一天葉子就掙60塊錢,製毒者的工資最低只有每公斤十幾塊錢… 而這相較於秘魯的其他工作,已經算高薪了。 當地的黑幫打壓其他產業,逼迫農民種植更多的古柯葉。 當地基礎設施非常差,儘管這裡植物很豐富,可以種芒果、咖啡豆、可可,但沒有路,種了也只能爛在地裡。 秘魯人可以賣數以噸計的毒品,卻連一斤芒果都運不出去。 有秘魯學者尖銳地指出,這裡的古柯田,不過是發達國家後工業社會慾望的殖民地。 紀錄片拍到一個8歲秘魯小女孩,她跟著母親在古柯田中採摘。 餅叔問她,未來想做什麼,女孩害羞地說:想當醫生。 但鏡頭一轉,是老農對著鏡頭嘆氣:還能怎樣,就那樣唄,她的歸宿就那樣,農民就是這樣,她到了一定年齡,一切就結束了,她還能有什麼職業呢? 老農所言非虛,在這片貧窮的土地上,底層要怎麼努力,才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生呢? 老農也有夢想,他曾經想當警察。 但他的童年,這片土地上武裝組織非常猖獗,他們殺了他的母親和姐妹,他倖免遇難,獨自在鄉下長大… 時至今日,那個組織依然存在… 曾經我們以為,毒品問題,是邪惡與正義的較量。 但看完影片,我心中五味雜陳。 毒品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它背後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是弱國的求生。 秘魯的困境揭示了全球化時代的殘酷邏輯:邊緣國家被迫在生存權與發展權的夾縫中,成為核心國家消費主義的輸血者。 曾經,人類在二戰之後建立起了新的國際秩序。 大家約好了,要追求公平與正義,富國要幫助窮國,小國也有尊嚴,用規則與制度,將權力關進籠子… 但秘魯的製毒產業卻讓我們看到,現實在打臉,這個世界很多時候,還是按叢林法則在運轉,誰的拳頭硬,誰有錢,誰說了算。 餅叔在影片中提到了過去的兩件事: 2014年,烏克蘭衝突爆發,他到一線採訪;同一年,央視的同事劉驍騫前往哥倫比亞熱帶雨林,深入隱蔽製毒窩點拍攝採訪… 時間過了十年,烏克蘭依然在打仗,南美雨林裡,製毒依然氾濫… 世界沒有變得更好。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在看,大開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