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日常關注美國和中國的媒體和輿論,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中美之間打一場火星四濺的貿易戰,幾乎是必然的。特朗普只是催化劑,加速了這場貿易戰的到來。兩個國家的政經輿論界對中美經貿關係的看法截然相反。
美國的主流輿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美國的恩賜,沒有美國給予中國PNTR(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允許中國加入WTO,就沒有中國的經濟奇蹟。中國不但不感恩美國,居然膽敢在經濟上挑戰美國,與美國競爭,是白眼狼。在中美貿易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美國遭受了巨大損失。中國的經濟依賴對美國的出口,沒有對美的出口,中國經濟必然完蛋。
中國的主流輿論的觀點截然相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中國為美國提供大量的廉價商品,降低美國的通脹。中國廉價而高效的製造業為蘋果這樣的美國公司創造海量利潤,還購買大量的美國國債。中美貿易是雙贏的,美國獲利不亞於中國,甚至比中國更大。美國的經濟依賴從中國的進口。中美脫鉤,美國會損失慘重。
中美關稅戰甚至中美徹底脫鉤,美國認為中國一定受不了,美國的損失有,但很有限。中國則認為,中美脫鉤,美國也會受不了,中國有損失,但能扛住,最終能取得勝利。
中美兩國的認知和敘事的差別如此之大,以至於對同樣一個事實,兩個國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比如GDP,中國的主流輿論認為美國的GDP是虛胖。中國的GDP差不多是美國的70%,但是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是美國的兩倍。主要工業品的產量遠遠高於美國。美國的GDP以服務業為主,而服務業GDP高於中國主要是價格高。比如醫療產業,美國醫療支出接近中國的四倍,人均醫療支出十倍以上,但美國的人均預期壽命還不如中國。
中國人普遍認為,按匯率計算低估了中國的GDP,即使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計算,也是低估的。(按世界銀行的PPP估算,中國的物價水平稍低於新加坡和沙特,高於波蘭、羅馬尼亞、巴西、阿根廷等國,這個應該高估了中國的物價)
但美國輿論認為,中國的GDP是虛胖。最近看了一篇《Foreign Affairs》的文章,裡面有以下一段話:
根據官方統計,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接近20萬億美元,僅佔美國的三分之二。尚未被人為改變的指標表明它要小得多。考慮該國夜間燈光的衛星影像——可以說是近似中國GDP的最佳方法。研究可靠地觀察此類成像的研究發現,如果中國官方統計資料準確,光的濃度比人們預期的要低。事實上,這些研究中最嚴格的彙總表明,中國的GDP現在被誇大了大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該國的GDP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相比之下,蘇聯達到了美國57%的峰值。1975年的GDP。
我從來沒聽說過透過夜間燈光的衛星影像,是對一個國家GDP估算的最佳方法…… 但美國的頂級嚴肅刊物的嚴肅學者,一本正經的就用夜間燈光衛星影像得出了中國GDP被高估的結論。
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統計數字:
觀察2022年福布斯2000年——全球2000家最大公司——產生的利潤就說明了這一事實。利潤是衡量經濟實力的首選指標,因為如果一個行業的公司正在產生利潤,這可能意味著存在阻礙競爭對手進入市場的障礙。因此,它們最能抓住世界經濟的扼要點。美國公司創造了全球利潤的38%,而總部位於盟國的公司創造了35%。中國公司,包括香港公司,只賺了16%。

這個數字倒是八九不離十。比盈利水平,美國企業確實遠遠超過中國企業。
然而,美國輿論把這個指標當成中國經濟虛弱缺乏競爭力的標誌。而中國輿論卻認為,這是美國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獲益甚多的證據。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賺取了巨大利潤。蘋果這樣的美國企業在中美貿易順差中賺取的利潤,遠高於中國企業。
中美雙方都認為對方在中美經貿關係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美國更激進一點,認為是中國單方面獲益,中國認為是雙贏。
同一個事實,中美兩國有截然相反的敘事。
兩個國家的認知誰對誰錯?我不做評論。但兩國有這樣的心態和認知差,貿易戰是必然出現的。兩家公司做貿易,如果一方覺得自己吃大大虧,另一方覺得自己也沒賺到錢,貿易就無法持續。美國覺得自己吃虧了,所以是主動挑起貿易戰的一方。中國覺得自己也沒賺多少,美國賺得更多,所以堅定站直應戰也是情理之中。
誰也不知道真正中美貿易斷了,會發生什麼。究竟誰真的先扛不住?
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到底誰怕誰?貿易戰的目的,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2018年那次小規模貿易戰,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美國覺得自己贏了,中國經濟增速確實降低了,從2018年的6.1%,下降到2024年的5%。
中國也覺得自己贏了,中國的貿易順差從2018年之後持續增長,2024年(9922億美元)接近2018年(3500億美元)的三倍。
2018那次關稅戰,只加了20%,沒分出勝負。這次美國加到145%,應該能搞清楚誰怕誰這個問題了吧。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打仗,怎麼分高下?人類歷史上,回答這個世界到底誰怕誰這個問題,一般都要打一場熱戰。如果打一場貿易戰,就能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中國的幸運,也是美國的幸運。
所以,貿易戰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