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空調溫度設定多少比較合理?

看到來自某媒體的一張有趣的圖表,展示了當室內溫度超過約 23°C 時,人們在多個方面開始出現顯著下滑的趨勢。
第一個是睡眠時長,溫度從 20°C 升高到 30°C 的時候,隨著溫度升高,睡眠時長明顯下降,從約 7 小時降到 5.5 小時。這意味著,高溫環境會導致入睡困難與睡眠中斷
然後是睡眠效率。指躺在床上時間中真正睡著的佔比。在約 20°C 時最優,超過 83%,到 30°C 降低到約 76%。高溫使得即使躺在床上,睡著的效率也下降,睡得更淺更差。
再之後是工作效率完成任務的相對速度。最佳效率出現在 21°C 左右;超過 25°C 後下降就比較明顯,30°C 時效率下降到 85%左右。炎熱讓注意力分散、疲勞感增加,工作速度和質量下降。
最後一個是有關學校學習表現。指標定義:年度學習損失(%)。隨溫度升高,學生的學習表現下降,30°C 時的學習損失接近 -1.25%。在註釋裡指出這種學習損失在有空調的學校中幾乎完全消失。高溫環境顯著影響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學習吸收
資料來自三個研究團隊(2024, 2018, 2006),所測量的是連續五天處於該溫度下的影響,而不是瞬時。
空調可顯著緩解負面影響,尤其在學習方面。
先說結論:
  • 超過 23°C 室溫時,人的睡眠質量、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會顯著下降
  • 高溫不僅令人不適,還會實際削弱認知和行為表現
23°C 是人體、認知功能、學習效率與睡眠質量等多個維度表現最佳的「拐點溫度」,一旦超過,負面影響將加速積累。
看了前面的資訊鋪墊,你可能有疑問?為什麼是 23°C 而不是更低呢?
這是因為,根據多項針對溫度的舒適度研究結果,人體在輕度活動、穿著正常衣物的條件下,最舒適的室溫範圍為 20°C~23°C。如果超過 23°C,人體開始明顯增加熱應激反應,例如出汗增加、心率升高、入睡變慢等。在一些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的調研,人的實際心理感受如下:
24°C 是涼爽,23°C 是舒服,再低就有點冷。
所以 23°C 是心理舒適和節能之間的平衡點
有的讀者或許會問:那,是不是把空調設定為 23°C 就好了?
這裡面有兩個擾動因素:
  • 人體實際體感溫度會比設定溫度更低。假設設定空調溫度恰好為 23°C,體感溫度可能為 21°C ~ 22°C 左右。很大一部分人並不會感覺到舒適,反倒是會覺得偏冷,尤其是靜坐不動的時候。這是因為室內空氣不僅溫度降低,還會被除溼,而低溼環境會加快皮膚表面水分蒸發,使人感覺更冷。
  • 空調設定為 23°C 時。夏天室內實際溫度通常會略高於 23°C,或者在 23°C 左右波動,但不會始終精確恆定在 23°C。這是因為空調內部的溫度感測器通常位於機身進風口處,那裡的溫度與房間其他位置(尤其是人活動區域)可能存在差異。比如距離出風口近的區域會更冷,靠牆角或地板的區域會偏暖。另外,除溼效應會讓人感覺「更冷」,體感溫度常常低於設定溫度,尤其是在溼度下降之後。
公共場所裡使用的空調,往往有一種錯誤操作:把空調目標溫度設定為很低。比如,我有一次去看演出,場地裡非常熱,肯定已超過了 35 攝氏度,我觀察到有人去不停地擺弄空調,直接調到 18 攝氏度甚至更低。這樣做其實是無效的
這是一個很常見但又容易被誤解的問題。
如前所述, 空調的「設定溫度」 並不等於室內最終溫度。家用空調在實際使用中,並不是把室溫拉到你設定的數字就停止,而是根據內建溫度感測器處的溫度來判斷是否達到目標。實際室內平均溫度通常會比設定溫度高。 

空調的製冷能力受限。在高溫(如室外超過 35°C)的天氣下,空調內外機負擔加重,製冷效率下降。即使設定為 18°C,大多數家用空調拼盡全力也只能把房間溫度降到 22°C~24°C 左右。還要考慮到空間問題。如果空間太大,那麼製冷效果還會打折扣。

最後的結論,夏天空調設定在多少度比較合適?
應該以測得的實際溫度為準:實際室內溫度應控制在 24°C~26°C 之間,畢竟還要考慮到溼度和人的主觀感受。這意味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空調應該設定在 23°C 或 24°C。如果出於節能的目的,把空調設定為 26°C,那麼,節省那點能源和效率的下降相比,得不償失。
估算一下,一臺家用的 2 匹的變頻空調,如果將空調溫度從23°C 調高到 26°C8 小時可以節省大約 1 度電,節省出來的費用還不到 1 塊錢。
電,是我們在這個社會可以享受到的最便宜的基礎設施,不應該為了省電而降低工作、生活質量。
以上資料,如果有誤,歡迎指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