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李東陽朋友圈
作者 | 李東陽
推薦人 | JIANG
流量的虹吸效應在雷軍身上又一次展現得淋漓盡致!
兩會期間,站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代表通道”上,當雷軍以標誌性的笑容回應現場記者歡呼時,身後冷著臉的“生面孔”周雲傑因強烈反差引起網友關注。

圖源:海爾微博
網友調侃,“雷總什麼時候開始帶助理了?”“像小米副總裁。”“海爾老總看起來要為山東大蔥代言。”
之後,話題“站在雷軍背後的海爾總裁周雲傑走紅”衝上熱搜,與其相關的表情包開始在各大社交平臺被網友傳播,這位兢兢業業的低調總裁就此嚐到了潑天流量的魅力。
反應迅速的海爾新媒體部紛紛下場應援,“雷軍也是好起來了,能和我們周總同框”,以一己之力對抗雷軍全網千萬粉絲。
回看這場意外走紅的本質,是網際網路對“人設衝突”的極致消費。雷軍的“社牛”體質與周雲傑的“i人”屬性碰撞,完美契合網友對“霸道總裁被迫營業”的想象。
正所謂流量從不按劇本出牌,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企業家做IP或許只欠一場“意外”!
Part 1
雷軍的破天流量
送海爾老總出道
最近的一兩年裡,能夠在營銷場實現降維打擊,有且只有雷軍一人。
就拿今年兩會來說,除了各類人們關注的民生問題,聚光燈還一直照在雷軍身上,面對記者採訪時,雷軍笑著回絕:我真的不能接受採訪了,又掛了三條熱搜。
而且雷軍在會上提出的問題,如加快推進自動駕駛量產、最佳化新能源汽車號牌設計、關於加強“AI換臉擬聲”違法侵權重災區治理的建議等,同樣轉化為了民間輿論場談論的焦點。
這種流量現象本質上是個人品牌、商業策略與時代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
海爾老總的意外出圈,再一次側證了當下商業場 “人即品牌,品牌即流量” 的終極形態。
周雲傑這場猝不及防的流量遭遇戰,其實是每一個企業都渴求已久的蜜糖。
據閃電新聞報道,周雲傑回應了自己的走紅,網友從不同的角度關注海爾和我本人,對此表示感謝;對網友的各種調侃,我欣然接受。很多網友的評論,很有想象力,我也被逗笑了。我已經讓品牌部的同事從中發掘有才情的網友,歡迎他們成為海爾的代言人。

圖源:閃電新聞影片截圖
網友們看到如此接地氣的總裁如獲至寶,紛紛要求周總在社媒開號,周雲傑同樣做出回應:為了更好地跟網友零距離互動,去年底我就與品牌部討論過,規劃在三月底四月初啟動開號。
海爾後續的營銷動作不可謂不快,官號下場整活和網友打成一片,將這場自家CEO的流量盛宴託舉到了新的高度。
不過有一點值得關注,周雲傑面對媒體時表示,“我不想當網紅”,只是想借新媒體平臺與消費者進行更好的互動交流,“希望大家未必記住我,更多還是記住海爾的品牌、海爾的服務、海爾的產品。”

圖源:海爾微博
看得出,周雲傑對於企業家搞流量還是十分警醒的,畢竟“流量”只是塊敲門磚,企業藉助八卦流量開啟傳播閘門,後續需要的是產品與品質的轉化承接。
例如最近一段時間的小米SU7 Ultra是當之無愧的頂流,其賽車效能與話題熱度讓無數消費者傾心,但不乏有一些劍走偏鋒者:
有網友爆料有人開小米SU7Ultra,在城區道路飆到300km/h,引發了網友對於車輛賽道模式場景運用的討論。
雷軍緊急喊話車主們“一定一定注意安全。下賽道,強烈建議參加正式培訓,非常重要”。
這些背後隱藏著一個淺顯的道理,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就關不上了,選擇擁抱流量並非走捷徑,而是更要付出百倍努力。
Part 1
海爾做IP
由來已久
憶往昔,在做IP這方面,頂流雷軍還得稱呼海爾一聲“前輩”。
在那個中國企業尚未形成IP意識的年代,海爾透過一部《海爾兄弟》把知名度打透到大江南北,其將品牌 LOGO 轉化為探險故事主角,開創了“用內容養品牌”的先河。

圖源:《海爾兄弟》
即便片中沒有直接植入廣告,但海爾兄弟的形象與品牌深度繫結,成為海爾集團 “智慧、創新” 的象徵,這是屬於幾代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直到今天,網友們還對這部動畫片念念不忘,幾天前周雲傑接受採訪時稱,《海爾兄弟》一定會有續集,大家敬請期待。“也可能是動畫片,也可能是別的方式,但一定有續集”。
還補充了一句,接下來海爾會根據年輕人需要的方式、需要的內容來進行創作。
這同樣是海爾如今在營銷方面的痛點所在:從“產品思維”向“使用者思維”的正規化革命。
提起海爾掌門人,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海爾的創始人以及精神領袖——張瑞敏。
這位享譽全球的知名企業家,在1984年接手負債 147 萬元、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並制定了海爾的第一個發展戰略——名牌戰略,海爾品牌因此誕生。
次年,面對技術空白、裝置落後、工人渙散的困境,張瑞敏當眾砸毀76臺有質量缺陷的冰箱,這一“砸”影響深遠,奠定了海爾“質量立足”的根基。
1988年,大學畢業後的周雲傑加入了海爾,從基層技術工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開啟了個人奮鬥史。
到了1995年,29歲的周雲傑,成為海爾最年輕的上市公司總經理。
2021年,周雲傑接任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開啟“後張瑞敏時代”戰略。

圖源:海爾微博
周雲傑的管理風格與理念極其鮮明,如工程師思維:帶著嚴謹、低調、務實和敏銳的特質,強調“使用者痛點解決”導向;同時踐行長期主義: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
不過這也是許多傳統制造業在新媒介時代下的侷促所在,如海爾在產品端日益成熟,但與年輕群體的交流有所缺失,其IP長期以單向輸出為主,缺乏使用者共創機制。
但現在,周雲傑搭乘雷軍流量出圈,讓海爾看到了IP 的年輕化轉型的契機,我想海爾不會放過這波潑天流量。
Part 3
企業家做IP,只欠一個機會
周雲傑的出圈揭示了一個商業真相:企業家做IP,往往只需要一個意外機會。
各位最熟知的莫過於雷軍魔性的“Are You OK”,這句話衍生出的鬼畜宇宙,讓雷軍和年輕人簽訂了一波友好契約。
之後小米還買下了鬼畜歌曲的版權,設定成為小米手機的官方鈴聲,成為觸及人次高達2000多萬的免費廣告,極大地拉近了雷軍與網友們的距離。
彼時或許沒人能夠想到,一句英文嘲諷影片,能夠迸發出如今巨大的商業潛力。

圖源:雷軍微博
同樣有意外之喜的還有當年董明珠與雷軍的“10億賭局”,這場企業大佬之間的直接battle是輿論場中的一段佳話,為二者增添了不少話題和熱度。
還有去年周鴻禕下場搞流量事件,以售賣自己的坐騎邁巴赫開始,掀起了一場車圈流量大戲。
之後,又貢獻出爬上車頂當“男模”、被車門夾手等全網熱議話題,如今又跨界演起了短劇,過了把演員癮。
能夠看到,有了熱度破圈後,大佬們順勢將自己打造成了話題、流量以及企業本身,把短影片時代下連結大眾這點事玩的明明白白。
不論是否為螢幕前的作秀,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抓馬事件已然成為了打贏流量戰的關鍵,是一場事關獲客和綜合成本的重要突圍。
如今周雲傑的爆火,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是,年輕使用者不再迷戀完美領袖,反而偏愛“有瑕疵的真實”,如周雲傑的“i人”標籤,激起了無數網友的共鳴。
之前各個企業大佬搞流量的方式與目的突出一個赤裸裸,但現在,“不想當網紅”貌似又成為了新一代流量密碼,因為網友鐘意的不再是刻意表演,而是那份“被迫營業”的反差萌。
但需要警惕的是,流量生意始終風險與紅利並存。
如周鴻禕在前段時間,宣佈“送100輛國產新能源汽車”引發全網熱議,卻因參與活動的任務難以完成而被不少網友吐槽虛情假意,最終不得已親自向粉絲道歉。
還有近期多地格力專賣店更名為“董明珠健康家”,董明珠表示想以個人名譽作保的方式將“信任流量”轉化為“品質認知”,但個人的社會口碑與企業品牌、信譽直接繫結,風險性頗高,一旦翻車,全盤皆輸。
所以如何在流量浪潮中長紅,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
畢竟流量可以借勢,但核心必須靠硬實力。
注:本文圖片來自原文、網路等。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

— END —
首席訪談
近期熱門影片推薦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