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
12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當中國製造從“體力活”轉向“腦力活”,企業家的個人IP正在成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作者 | 毒sir
來源 | 毒sir財經

2025年兩會首場“代表通道”上,小米創始人雷軍與海爾掌門人周雲傑的同框畫面意外引爆全網。
只見雷軍面帶微笑,向現場記者揮手致意,記者們也很給面子,紛紛笑稱“雷總好帥!”

而站在他旁邊的周雲傑,卻全程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禮貌中帶著一絲期待又略顯尷尬的微笑,似乎在問:
“不是,你們好歹也誇誇我呢?”

短短幾小時,這位山東企業家從“低調大佬”變成全網表情包主角,甚至有人調侃:
“雷總在鏡頭前講科技,侃侃而談“人工智慧賦能美好生活”,周總在隔壁演《霸道總裁愛上我》。”


但這場“意外走紅”背後,周雲傑的真實身份遠比表情包複雜得多。
他是全球家電第一品牌海爾集團的掌舵者,是連續12年提交科技創新提案的“兩會專業戶”,更是中國製造從“代工出海”到“品牌立世”的活標本。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位“新晉山東頂流”的硬核人生,以及海爾如何在兩會政策東風下玩轉“科技+財經”的跨界遊戲。

01
“微笑大佬”的B面:
從車間技術員到全球家電教父
在網友眼裡,周雲傑的“人設”似乎只有兩種形態:
要麼是兩會現場那個“永遠微笑的鄰家大叔”;
要麼是財報裡那個把海爾海外營收做到52%的冷麵操盤手。
但翻開他的履歷,你會看到一部“中國製造進化史”的微縮版。

1988年,剛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的周雲傑,以技術員身份加入海爾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
那時的海爾剛經歷“張瑞敏砸冰箱”事件,正從質量危機中艱難轉型。
周雲傑的工牌編號是0534,這個數字後來被他紋在手臂上:
“那是個連螺絲釘都要用遊標卡尺測量的年代,我們和德國人談判引進生產線,對方工程師說‘中國人學不會’。
張首席(張瑞敏)當場拍桌子:‘我們不僅要學會,還要做得更好!’”
這種“死磕精神”貫穿了周雲傑的職業生涯。

90年代,當同行瘋狂擴張時,他主導海爾建立國內首個家電研發實驗室;
2005年,當“Made in China”等同於廉價代工時,他力排眾議將卡薩帝高階品牌推向歐美市場,甚至不惜虧損25年也要堅持自主品牌戰略。
到了2025年,海爾已連續16年穩坐全球大型家電銷量冠軍,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中有7件來自中國。
而周雲傑本人也成了國際電工委員會里唯一敢對歐美標準說“不”的中國面孔。

02
兩會提案裡的“科技狂想曲:
當工業大模型遇上冰箱貼
今年兩會,周雲傑提交的三份建議全部聚焦人工智慧:
工業大模型賦能製造業、智慧家庭場景革命、血液管理數字化。
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目錄。
但若拆解這些提案,會發現它們完美踩中了2025政府工作報告的三大政策風口:
第一槍打在“新質生產力”靶心。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開展‘人工智慧+’行動”,而周雲傑力推的工業大模型正是典型案例。
他在採訪中舉了個接地氣的例子:
“以前海爾工廠調整生產線要3個月,現在用大模型模擬測試,48小時就能完成迭代,這不是魔術,是演算法對百萬級生產資料的解構。”
這種“AI+製造”的融合,恰好呼應了財政部新增的1.3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對智慧製造的傾斜。

第二招瞄準“內需提振”痛點。
當政府把“消費品以舊換新”寫入工作報告時,海爾早已用3000億特別國債資金玩出新花樣。
使用者上傳老家電照片,AI就能生成以舊換新補貼方案,還能推薦匹配戶型的新品。
周雲傑在山東團討論時笑稱:
“以前賣冰箱靠銷售員嘴皮子,現在靠演算法算你家廚房面積。”

第三式直指“民企創新”焦慮。
面對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周雲傑的解法是“用開源大模型降低中小企業轉型門檻”。
他主導的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把海爾37年製造經驗封裝成AI模組,中小廠只需“拖拽”就能生成智慧車間方案。
這種“科技普惠”策略,讓海爾生態圈裡的90萬家企業平均成本下降80%。
03
“微笑經濟學”背後的財經暗戰
如果說周雲傑的“兩會表情包”是現象級的傳播事件,那麼海爾2025年的財報資料則是現象背後的硬核支撐。

最新財報顯示,海爾智家2024上半年營收1356億,海外市場貢獻過半,卡薩帝在萬元高階冰箱市場的份額高達46%。
這些數字背後,藏著海爾與兩會政策的深度共振:
其一,是全球化VS關稅壁壘。
當政府工作報告警示“多邊貿易體制受阻”時,海爾早已在東南亞複製“本土化研發+製造+營銷”鐵三角。
在泰國,能自動除黴的冰箱因應溼熱氣候爆賣;
在沙特,停電100小時不化凍的冷櫃成為家庭標配。
周雲傑的生存哲學是:
“美國人加關稅,我們就去墨西哥建廠;歐洲搞碳壁壘,我們就把光伏板裝到德國工廠屋頂。”

其二,是現金流VS地方債危機。
面對“一些地方基層財政困難”的政府預警,海爾卻憑藉4.4萬億地方專項債中的“收購存量商品房”政策,把爛尾樓改造成智慧家居體驗中心。
這種“化債+消費”的雙贏模式,被周雲傑稱為“用冰箱貼啟用鋼筋混凝土” 。
其三,則是人才戰VS就業壓力。
當“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海爾內部推行的“創客平臺”成了另類解法:
員工可以帶著專利成立小微公司,海爾佔股40%、團隊佔60%。
這種“內部創業”機制,讓海爾誕生了200多個年營收過億的“小微CEO”。

甚至有人調侃:“在海爾上班,相當於免費讀了個MBA。”
04
從“眼神出圈”到“中國製造出圈”
全網走紅當天,周雲傑在朋友圈回應網友:
“感謝雷總帶我上熱搜,但海爾真正的熱搜應該是科技創新。”
這句話看似謙虛,實則暗藏玄機。
他宣佈將在3月底開通個人新媒體賬號,直接對話Z世代消費者。

有分析師預測,這位60後企業家可能複製雷軍的“網紅CEO”路線,用直播拆解工業大模型、帶網友雲逛智慧工廠。
但更深層的訊號在於:當中國製造從“體力活”轉向“腦力活”,企業家的個人IP正在成為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周雲傑的“意外走紅”,恰是兩會精神從政策文字向大眾認知滲透的鮮活案例。
它不僅是財經資料的勝利,更是中國科技敘事的話語權突圍。
正如他在代表通道上所說:
“人工智慧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要麼與AI同進化,要麼被AI淘汰。”
這句話,或許才是那場“微笑注視”的最佳註腳。
— THE END —
☀作者:毒sir,本文選自毒sir財經,前一線財經媒體記者,聚焦財經大勢,辣評財富人物。灼見經授權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