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港灣
(微信ID:bcbaynews)
英國曆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莉茲·特拉斯(Liz Truss)表示,前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表現糟糕透頂”,並將導致她在2022年迅速下臺的諸多問題歸咎於他,儘管他早在兩年前就已離任。
她還表示,加拿大人“需要清醒意識到”卡尼和自由黨政策帶來的威脅。


特拉斯是在3月22日接受美國播客主持人格倫·貝克(Glenn Beck)採訪時作出上述言論的。她在節目中回顧了自己49天的短暫任期,該任期因一項被稱為“小預算案”的經濟政策引發的危機而草草收場。該預算案提出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借貸,以應對生活成本上升。
在節目中,當談到“迫使”她撤回政策的一群“網路節點”人物時,卡尼的名字被提及。該政策曾導致英鎊兌美元匯率跌至歷史最低點。被問及世界經濟論壇(WEF)時,她稱該論壇是“這類人”——那些“信奉覺醒主義、環保極端主義、大政府和高稅收”人的“滋生地”,並指出卡尼是該論壇的“常客”。
“卡尼在任英國央行行長期間,大量印鈔,造成了通貨膨脹,”她說,並指出他在脫歐帶來的風險下重新啟動了量化寬鬆政策。
她還表示,“他沒能妥善監管養老金行業,從而引發了養老金危機。”

在小預算案發布後不久,政府債券遭到大規模拋售,威脅到長期投資(LDI)基金的穩定,迫使英國央行出手,透過大規模購買債券來拯救英國養老金基金。
特拉斯還指責卡尼屬於一類“在金融行業和政府之間遊走”的人,並不相信自己真正代表選民的利益。
“他們從根本上認為政府應該由自以為是的專家來運作——也就是他們自己和他們的朋友。”
節目後半段,貝克將話題拉回加拿大,詢問卡尼掌權會對加拿大意味著什麼。

特拉斯表示,她對卡尼在沒有經過選舉的情況下在加拿大自由黨內獲得重要地位感到“困惑”,並認為這是“不合法”的。
“他在英國當央行行長時幹得一塌糊塗。導致我下臺的很多問題其實是他製造的,卻由我來承擔責任。”
在她看來,“覺醒主義政策、高稅收、高開支”,以及不願開發自然資源,導致歐洲的經濟增長落後於美國,而賈斯汀·特魯多也在加拿大造成了類似問題。
“卡尼一直是這些政策的推動者。所以我不清楚加拿大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就像我認為英國人民需要醒悟,認清真正威脅國家的因素一樣,我認為加拿大人民也需要醒悟。”

哈珀:卡尼誇大金融危機應對功勞
加拿大前總理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之前也指責馬克·卡尼誇大自己在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作用。

據《環球郵報》報導,哈珀在發給保守黨支持者的籌款信中表示,卡尼並不是處理加美貿易關係危機的合適人選。
卡尼是前加拿大央行行長,他在競選自由黨領袖期間大肆渲染自己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貢獻。對此,哈珀表示,卡尼並未直接參與加拿大經濟的日常管理。
“我越來越難以置信,卡尼竟試圖為一件與他幾乎毫無關係的事情邀功。”哈珀說,“他這麼做,是以犧牲已故的加拿大財政部長範赫提(Jim Flaherty)為代價的。”
哈珀強調,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所有關鍵決策都是範赫提做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卡尼在2013年出任英國央行行長時,哈珀曾稱他是“寶貴的合作伙伴”,有助於加拿大擺脫經濟衰退。
2012年,卡尼與範赫提共同出席新聞釋出會時,曾表示在範赫提的領導下,加拿大確保了及時、協調的危機應對,在七國集團中率先復甦。範赫提也讚揚卡尼在貨幣政策和通脹控制方面的工作。
特拉斯針對卡尼的批評言論一經發布,便在網路上引發強烈反響。

“希望選民們能看穿特朗普及其關稅政策和“第51個州”言論製造的煙霧彈。
我相信,加拿大人終會看清卡尼先生其實只是一個“稻草人”——只是自由黨過去十年來一貫政策的象徵。這些政策讓我們從曾被世界欽佩的國家行列中跌落。
他不過是個政策專家,只會在紙上動動槓桿,根本不知道該如何真正讓經濟重新啟動。
現在,沒有哪個發達國家的人會考慮為了改善生活水平而搬到加拿大。
我們吸引來的,大多是難民或服務行業的移民。加拿大的薪資不足以吸引頂尖人才,即使表面上收入不錯,也被加元的疲軟削弱了購買力——而卡尼先生對此也負有部分責任。
我以前就說過,現在還要再說一遍……
自由黨執政以來,沒有一個真正重大的基礎設施專案落地。
小城鎮的製造業基地被掏空,幾乎被摧毀。
機場管理局、港口管理局賺得盆滿缽滿,公眾卻毫無受益,只有一輪又一輪的收費上漲。
那3%(已經算寬容了)的特殊利益群體,比其他97%的人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希望,等到4月28日,所有的煙霧都能徹底散去。”
不過,部分網友對此持不同意見,對特拉斯的說法提出質疑。

“一位連任期都只有49天、承受不了首相職位“火力”的前首相,竟然批評一位曾多次擔任央行要職、帶領兩個經濟體度過截然不同挑戰時期的央行行長。是的,卡尼當然不是十全十美,但特拉斯對他工作的否定,明顯過頭了。成為一國領導人,就意味著要對一切負責,無論好壞。卡尼或許也很快會親身體會這一點。”
你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