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千程forever
來源:張小暖情感說(ID:gh_f8c8d56b484e)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不是知識的增加,也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敢於打破精神桎梏,走出思想的囚籠。”
在這個相對文明和先進的時代中,真正困住一個人的,從來不是地域,而是人的認知。
再次閱讀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攤開看,寫的是人性,是封建禮教下對女性的桎梏,以及歷史洪流中年輕一代的覺醒、熱血,和蹉跎歲月中某些靈魂必經的磨難。
合上看,就是三個字“侷限性”。
在“時代侷限性”的枷鎖下,個體選擇的侷限性,最終導致自身命運走向的不同,只是大部分都死在了枷鎖下。
在那個時代,打破個人侷限性,很難,可在如今這個時代,相對容易。
如何打破自身的“侷限性”,就是如何打破自身的“思維認知”。
其實,真正把人困在底層的,不是出身不好,不是環境惡劣,更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始終意識不到這3點。
01
不懂變通,認死理
白嘉軒怒了,要“起事”。
農民已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可“上頭”卻要加碼徵糧。
鄉親們怨聲載道,哭訴日子沒法兒過了。
白嘉軒也覺得“上頭”欺人太甚。
於是,他暗中聯絡原上其他族長“起事”,罷農。
“起事”的訊號是,三聲銃子響。
當天,原上十里八鄉的農民都帶著農具在小山坡上集合,坐等這三聲銃子響,然後集體奔向縣委大院,罷農。
可誰也沒想到,出師不利。
“上頭”提前安排好了人手,死守在各族族長家門口,導致聯合起事的族長,不敢輕舉妄動,更沒人敢放銃子,
坡上準備起事的農民,左等右等,等不來銃子響。
他們一邊埋冤起事的人指望不上,一邊哀嘆自己的生活可能又要陷入絕境,總之沒有一個人考慮過怎麼破這個局面。
就在這時,一位和尚站了出來,冒充起事的人,跟大家說:
“咱為啥起事,因為“上頭”搶了咱的糧,那是不讓咱活了,咱就把手裡的農具交給他們,地咱不種了。
銃子響不響沒關係,這次進城,靠的是大家齊心協力。誰也不能往後退,跟著我,往縣裡衝。”
只有和尚一個人看清了事情的本質,我們不是為了三聲銃子響才起事的,我們是為了爭取利益才起事的。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不能夠只停留在“做什麼”上,更要想明白“為什麼去做”。
有時候,為什麼做遠比做什麼,重要得多。
可其他人不以為然,誓死要等三聲銃子響。
更滑稽的是,當白嘉軒在鹿子霖的監視下,連哄帶騙想盡各種辦法,連響了兩聲銃子後,只有和尚和鹿三激動地往前衝。
兩人身後剛有幾個人起身跟上時,人群中傳來一個聲音:
“才響了兩聲,還差一聲。”
話音剛落,其他人紛紛蹲下,不再動了,靜等第三聲銃子響。
和尚眼裡充滿了絕望和憤怒,發出一聲聲爛泥扶不上牆的嘆息。
巴爾扎克說:
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言外之意,那些認死理、不懂變通、不會思考的人,是缺乏力量的,難以成就大事的。
當執著變成偏執,堅持淪為冥頑,是根本看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的,就像是在錯誤的地圖裡找對的路,只會越走越偏。
02
只經歷,不反思
白嘉軒和鹿子霖,被山上的土匪綁了。
朱先生帶著鄉親們和籌集到的所有錢財,去和土匪談判。
他知道他面對的是亡命之徒,所以更加慎重,在審時度勢中,軟硬兼施,給白嘉軒和鹿子霖爭取生還的最大可能。
可就在朱先生按照事先想好的談判策略實施時,人群中傳來一個聲音:我們這麼多人一起衝進去,把他們堵死,還怕他們不放人。
朱先生立刻制止:
“萬萬不可,咱們的人一旦衝上去,土匪的槍只要打死一個人,其他人肯定作鳥獸散,到時候把土匪逼急了,嘉軒和子霖恐怕性命難保。”
愚者就是這樣,常常會高估自己,低估困難。這很容易導致你面對的現狀超出預期,最終讓你措手不及。
而決策一旦失誤,代價就是兩條人命。
朱先生與土匪在心理戰上打成了平手,於是,他立刻在此基礎上,將所有錢主動給了土匪,滿足了他們求財的慾望,同時,又命令鄉親們不要圍堵土匪,給他們留了一條活路。
如此便為白嘉軒和鹿子霖爭取了最大限度的生還希望。
可萬萬沒想到,事成之後,有幾位老者大言不慚地說:
“土匪才兩個人,我們這麼多人過去,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他們,還用得著浪費那麼多錢嗎?”
於是所有人跟著起鬨,都說朱先生擅作主張,應該讓他還錢。
反觀鹿兆鵬,事後,他第一時間跑到白鹿書院找朱先生,將他從整件事情上看到的、聽到的,以及最終悟到的一一說給朱先生聽,兩人還在“人性”這一話題上做了深入探究。
愛默生曾說:
每一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意思是,困難解決後,真正有能力的人會看到挫折中的收穫,而不是一味自誇,那些吹噓的人,忽視了困難本身帶來的成長機會。
那些只經歷,卻從不反思的人,是永遠不會成長的。
畢竟,人並不是經歷得越多就越聰明,人的智慧不在於經驗的數量,而在於經驗的質量。
而決定經驗質量的,就是你的反思力。
03
對因果沒有敬畏心
“石頭”是一劣根性很強的人。
白鹿原上的人,種ying粟,手裡都攢下了一些錢。
於是,“賭博”的惡習便在原上流行開來。
石頭被白嘉軒逮著好幾次,但屢教不改。
最後一次,他被白嘉軒拽到祠堂,當著全村人的面,狠狠地揍了一頓。
從此,他記恨上了白嘉軒,於是聯合土匪,綁了白嘉軒。
當鹿三拿著土匪送來的一條剛砍下的、沾滿血跡的胳膊到祠堂時,石頭嚇得直冒冷汗。
他知道,如果白嘉軒有個三長兩短,他只有死路一條。
可他聯合土匪抓白嘉軒的時候,卻從沒有想過會面臨這個結果,只是圖一時痛快。
反觀白嘉軒,被救出來後,他知道是石頭害的,他也知道石頭這樣做是在報復他。
他選擇以德報怨,不但沒有怪罪石頭,還幫助他們一家子解決吃飯的問題。
他對妻子仙草說:這都是我種下的因,我得自己消嘞。
印光法師說: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意思是,菩薩深知惡因會帶來惡果,所以他們怕造惡因,所以行事過程中,會慎思,努力種下善因,以期待善果;
而凡夫往往是在看到不好的結果時才感到恐懼,卻不知道惡果是由惡因造成的。
本以為石頭經歷此事會長記性。
卻不成想,他做事,依舊不考慮後果。
他出去闖蕩後,在外有了女人,回到白鹿原從媳婦兒手裡搶走了孩子,拋棄了媳婦兒。
在那個時代,女人一旦被男人拋棄,幾乎沒有活路。
最終,石頭妻子一把火燒了房子,也燒死了自己。
故事的最後,石頭在妻離子散中,追悔莫及,精神受到了刺激,瘋了。
作家大冰說:
世上沒有什麼命中註定,所謂命中註定,都基於你過去和當下有意無意的選擇。
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因果最大,但因果也是種選擇。
如果石頭做事時,能多想想他當下的選擇會導致怎麼樣的後果,可能在選擇時,就會有所敬畏,結果或許就不會這麼慘淡。
可話又說回來,每一種選擇背後,都是由人的認知做支撐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認知。
那麼,如果自己的認知不夠,就請保有善良。
畢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意思是,天地的法則對任何人都沒有偏愛,但永遠會幫助那些善良的人。
04
寫在最後
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中寫道:
決定人與人之間差異的,不是天賦,不是勤奮程度,而是思維模式。
想要提升自身的思維模式,就要懂得:
做事之前,先想清楚為什麼做,只要看清核心目的,才會在做的過程中變通,不守死理兒;
明白人的智慧,不是靠經驗多少,而是靠經驗的質量,才會懂得反思的重要性;
不要總是把“如果怎樣”掛嘴邊,要明白,人生的走向,是靠因果支撐的。
以上,共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張小暖情感說”,作者:千程,一位資深影評、書評人,專注於傳遞深刻而清晰的認知。願你我在犀利卻不失溫度的文字裡,相逢不晚,共同成長!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