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片流量密碼裡,擠滿了高能量的銀髮網紅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靜思
早上,我媽遛彎回來,換好衣服後趕緊拿起手機開始忙乎。今天櫻花開得太美了,我就在樹下跳了一段《萬水千山總是情》,你快幫我看看效果她一邊說、一邊開啟草稿箱,把拍好的影片點開播放。
這個鏡頭光打得好,再加個慢動作就更有味道了我媽點開右下角的剪輯按鈕,把影片匯入小程式,動作嫻熟,然後切換到自由剪輯模式,小心翼翼地在時間軸上滑動,找到一個轉身不穩的地方,果斷剪掉,又給結尾那段櫻花隨風飄落的畫面加了個淡入淡出的轉場。
接著,進入濾鏡區,一遍遍試質感原片”“日系柔光”“膠片感,最後選了個溫暖氛圍“這個顏色顯得氣色好,影片也有點電影感。我媽一邊調整、一邊自言自語。然後,我媽又開啟配樂功能,連聽十幾段風格各異的背景樂,從古風、輕音樂,到節奏感強的流行歌一一試遍。邊聽邊問我意見:你覺得這個怎麼樣,是不是太快如夢令’呢?會太古板?還是雲上漫步最好,和我今天跳的動作正好搭。
《歡迎光臨》劇照
影片剪得差不多,來到了最後的重頭戲——文案策劃。我媽開啟DeepSeek——前幾周我剛幫她註冊了賬號、教她如何使用——開始操作:晨練、櫻花樹下、舞蹈、退休生活,請寫一段溫柔、有詩意的簡短文案。AI瞬間完成。我媽念著螢幕上的文案,選擇了其中一句 “把日子跳成詩” ,滿意地點了點頭。她又稽核了一遍影片和文案,敲定封面。終於,把影片發了出去。
看到我媽這一套行雲流水的操作,不玩抖音的我內心惶恐又感慨——惶恐的是,和她相比,我這個麻木的中年人已經對生活失去了探索的熱情,不僅無心發現真善美,也早被社交媒體淘汰。感慨的是,當別的老年人還在沉迷短影片時,我媽已經是next level了——66歲正是出道好年紀,她正在成為網紅的道路上乘風破浪。
透過我媽,我才知道,有一大波老年人在短影片平臺找到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和生活的另一扇視窗。現在的老年人,早已不滿足沉迷刷影片了,不少人跳進這個池子做起了內容創作者,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銀髮網紅。
我媽很喜歡的幾位銀髮博主,有一位來自重慶的68歲阿姨,阿姨會用方言講麻將哲學、講情感雞湯,出口成段、句句押韻,是最接地氣的“人生導師”。還有一位來自福建的高能量奶奶,每天一睜眼捋起袖子就是開幹:6點半澆花、7點熬粥、10點剁菜、10點半醃酸菜、11點晾衣服、順手還煎個中藥,一小時能做八百件事,效率高得讓混CBD的精英們懷疑人生。幹完一天的活,社畜們都癱在沙發上只剩下玩手機的力氣了,高能量的奶奶還能在廚房裡發麵蒸饅頭,提前準備第二天的主食。
《去有風的地方》劇照
還有一大票姥姥”“奶奶”“爺叔們,個個身懷絕技、殺入短影片這個江湖,有的教穿搭、有的秀廚藝,有的邊跳廣場舞邊講養生經,還有的一邊種菜一邊輸出雞湯段子,衣食住行、育兒帶娃、花式整活,樣樣不落。
在當網紅博主這個賽道上,老人家們老當益壯、傲視群雄。
我問過我媽,為什麼喜歡玩短影片?她的回覆是:一方面,沒事幹自己找樂子;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珍藏美好的點滴,以後自己年紀更大、行動不便時,身體無法出去走走看看時,至少可以翻看曾經的照片和影片,記憶起當時的美好。
的確,“不被需要感”是許多老年人普遍會有的感受。曾幾何時,他們是職場中的主力軍、家庭的頂樑柱、照顧第三代不可或缺的地量,可一旦告別工作、兒孫長大離開後,過去緊湊的生活內容突然清空,只剩下我還有存在價值嗎?自我懷疑
可奇妙的是,只要把鏡頭對準自己,按下錄製鍵,短影片平臺就能給他們一種急速回血的感覺。短短的幾十秒、幾分鐘影片,配上恰到好處的濾鏡和背景樂,然後等著收穫點贊和好評——哪怕普通人收穫的數量很少——就會有一種老夫聊發少年狂的爽快。
我媽經常釋出會跳舞、散步美景、旅行見聞這三類影片。每次,她精心編輯完短影片後,都會反覆觀看自己的作品,總結哪裡可以做得更好。同時,她也很關注親朋好友、網友們的反饋。那些正面、積極的反饋會讓她充滿元氣,重拾現實生活裡不再鮮活的“社交角色”。
《小敏家》劇照
雖然輿論都在批評短影片毀老年人不倦,但當工作崗位上不再需要他們發光發熱、孫子孫女們不再需要他們伺候吃喝拉撒時,這些平臺也成了不少銀髮族、退休人士的新精神寄託,能讓閒來無事的父母真真切切重拾被關注和認可的感覺。
我媽從小就是學校裡的文藝骨幹,喜歡唱唱跳跳。無奈那個年代,有限的精力只能全部分給生計和家庭,沒有時間和金錢、也沒有平臺去拓寬、展示自己。短影片平臺的誕生,給了那些有表達欲的老年人提供了新舞臺。
去年,科目三舞蹈在全網爆火,我媽下場參與,苦練了一週,然後,某天,我就看到她釋出的短影片。地點是我家客廳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媽跟著節拍扭動身體動作雖然不如年輕人那樣靈活、絲滑,但那份熱情和自信讓我這個中年人敬佩,腦海中自動閃現:老驥伏櫪,舞動人生八個大字。我媽成為我們家族幾十口人唯一一個追趕上潮流、能跳科目三的“家族網紅” ,這才是真正乘風破浪的姐姐吧。
最近,我媽又盯上了“抓錢舞”和“電話舞”,正在勤學苦練中。
除了喜歡用短影片展現和記錄自己生活中的日常點滴,我爸媽也是旅行愛好者,每年都會給自己安排幾次旅行,短影片平臺也就成了他們分享旅途的最佳工具。
去年,他們去了雲南、重慶、福建和潮汕幾個地方遊玩。每到一處,我媽都會用手機記錄下當地的風景和文化。在雲南,她拍攝了玉龍雪山的壯麗,配文:歲月不老,山河依舊在重慶我爸媽登上長江索道,從空中俯瞰洪崖洞。用短影片記錄下了紅牆下的青石板路燈火老街在福建,她分享了神秘土樓圓形的土牆、層層疊疊的窗欞。在潮汕,滾燙的牛肉丸在湯碗裡起舞的畫面茶館裡師傅用鐵壺煮功夫茶的撥茶細節都被她的短影片收入囊中。
《我愛你!》劇照
前段時間,我爸媽來國外和我們團聚。我媽又用她的影片記錄下了這座城市裡百年名校的哥特風建築,深厚的學術底蘊、帶孫子和孫女日常的搞笑瞬間、全家觀看孩子參加足球和游泳比賽的經歷、以及我們一家六口去波士頓遊玩的雞飛狗跳與其樂融融。
有時候,我覺得短影片的內容創作才是老年人最好的“腦白金”。他們把日常生活裡的每個小瞬間——一段晨練的旋轉、一杯自制的養生茶、一抹剛摘的鮮花擺拍——都能變成“趕潮流”的新素材,打造成短影片。每一次短影片的釋出,從選題、構思,到拍攝、剪輯,再到除錯濾鏡、配音樂、寫文案不只是秀生活,更是一次指尖到腦袋的全面運動。
上個月,我看了一篇Nature子刊釋出的論文A meta-analysis of technology use and cognitive aging,講述了一項顛覆我們認知的研究發現:刷手機可降低痴呆風險,預防大腦認知衰老。
傳統觀念認為現代人對手機、電腦等媒體的依賴會讓自己大腦得不到應有的鍛鍊,從而逐漸萎縮、患上數字痴呆可這項彙集了全球57篇論文、共41.1萬名(平均68.7歲)中老年人、平均追蹤6.2年的薈萃分析卻給出了相反答案:在剔除了教育、收入、健康狀況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常用電腦、手機或上網的人,無論是單獨用手機打字、用電腦看新聞,還是把各種裝置混合使用認知障礙風險降低了58%,認知衰退速度也放慢了26%
具體來說,數字媒體從以下三方面讓我們的大腦得到了鍛鍊:
1、認知健身房:操作電子裝置需要同時處理多重資訊流,比填字遊戲更鍛鍊執行功能;
2、數字社交圈:視訊通話等功能會顯著降低老人孤獨感,間接保護認知健康;
3、智慧腳手架:數字技術的提醒功能補償記憶衰退,幫助早期痴呆患者維持生活獨立性。
《都挺好》劇照
當然,研究也發現,每天12小時的數字技術使用最理想,時間太短可能效果有限,而沉迷刷屏反而會分散注意力,得不償失。所以,與其在這數字裝置、社交媒體無處不在的時代,對父母苦口婆心痛斥短影片毒害,不如想辦法,幫他們完成從被動刷屏主動出鏡的華麗變身。
我媽現在最大的苦惱和大多數岌岌無名的短影片博主們一樣,是如何變現的問題。看到短影片裡那些同齡的大叔大媽們,光是坐在小板凳上動動嘴和網友們嘮嘮嗑,或者在廚房裡一聲不吭悶頭揉麵,就能大把撈金,她可太眼饞了。雖然,我媽不理解這背後的推手和運作機制,但不妨礙她在把當“網紅”樹立成為自己晚年的職業目標。
當然,身為女兒,我有沒有一個網紅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短影片的剪輯與創作裡,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畢竟,當MCN機構只關心博主們飛得高不高時,爹媽飛得累不累、玩得開不開心才是我們做子女最關心的。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