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父母300w去美國讀商科,回深圳在親戚工廠月薪8000元…焦慮到失眠

👆歡迎關注廣深媽媽圈,一起探索大灣區教育難題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個廣深的留學生聚會,本以為大家的開場白會是藤校光環+500強經歷,沒想到,一句“上花父母幾百萬,下找不到高薪工作,左面對失業潮,右缺少社會技能”引起全場共鳴。
如果說教育是一場風險投資,那麼留學真算得上是一場豪賭。光是本科四年的固定支出,就是板上釘釘的,英國倫敦地區一年30W+學費打底(60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商科學費突破7W加幣/年(約人民幣35萬);美國更不用說,根據U.S.News的資料,在過去的20年間,美國大學的學費持續飆升。最近斯坦福大學公佈了2024-25的學費標準,學費上漲5.5%,食宿費增長7%,預計總費用將高達87,225美元(約63.5萬人民幣),即將突破9萬美元大關!
此外,大家熟悉的哥大、芝大、南加大年學費都在65000刀以上。

學費生活費動輒百萬,賺回來卻難如登天。普林斯頓大學就公佈了2024年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42.9%學生未找到工作;根據聯合國專門機構-國際勞工組織釋出的報告揭示,雖然2024年全球失業率保持在5%的穩定水平,但青年失業問題依舊嚴峻,高達12.6%。
△普林斯頓大學官網
掃碼領取【普林斯頓校報公佈】的畢業生就業資料,進升本規劃群
△《世界就業和社會展望:2025年趨勢》相關資料
如果說疫情那段時間,是留學生焦慮的頂峰,那麼現在,大家都已經對找不到工作釋懷了。“Gap year 在HR眼裡如同死刑”、“QS50海碩3個月0offer”等話題在小紅書上頻頻引起高贊討論,彷彿這世界就是一場巨大的“失業”。小編身邊的一些美本、英碩朋友,雖已在留學期間磨礪了心智,卻也會在聊到自己月入8000時突然破防。
但,真實的留子就業狀態,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糟糕。在拋棄“留學必須賺回學費”的非合理信念後,有人放棄大廠選擇創業小公司,有人腳踏實地規劃主業副業。一起看看,那些已經畢業的留學生們,是如何掙扎於生活,又是如何反焦慮的?

 今天擔心被裁,明天擔心被AI搶飯碗 
 留學歸來,月入不過萬才是常態 
畢業於溫哥華大學商學院的Alice,今年是她在國內某一線城市工作的第三個年頭。進入社會之前,她對自己的理想人生有一個很清晰的規劃:讀個金融→考個碩士→進入投行→30歲前年薪百萬→成為小範圍的人生贏家。
然而,現實給了她當頭數棒,真正的人生軌跡變成了:讀個金融→碰上疫情→回國找工作→月入8000(最低社保基數)→成為牛馬。
疫情的到來,讓她無奈停止了大四的實習,從線下課轉為線上課。隔著16小時時差,父母放心不下,2020年用一張機票把她擄回國。於是,她原計劃的留加讀研和積累工作經驗,只能告一段落。剛開始在國內找工作時,她發現留學生的光環還是挺好用的,基本boss投金融行業,簡歷都秒回、秒約面試。然而,大部分寫著2-3w月薪的offer,都是經過層層包裝的銷售崗。
上了3個月的倒貼班後,Alice發現,國內的職場廝殺是很冰冷的,如果沒有經驗,中小公司金融分析、市場宣發等崗位的實際薪資基本很難過萬。
△《180天重啟計劃》劇照
留美讀商科的Ben也有同樣的壓力。美本四年,他過的無憂無慮,粗略估計花了家裡小300萬。回到深圳後,他找了幾個月工作無果,最後是在姑姑的介紹下,去了深圳寶安區松崗一家工廠當運營,月入8000,大小周,無年終獎。
Lora去年畢業於英國QS100的傳媒學院,海碩歸來,她本以為這層金邊至少能幫她夠得到大廠的面試門檻。結果,投了將近20家公司,只有一家回信。經過了3輪面試,她拿到了月入1.2w的offer,不過大廠給她的規定是,簽約就不能違約,也不能去別的公司正式實習,否則還要倒賠5000塊。
Lora也算了一筆賬,就算月入過萬,在北上廣這種地方也只能生存。她說:“房租3000、伙食費3000、平常週末出去聚一下500就沒了。自己的錢只能用來生存,再找父母補貼點才能改善生活。”
不過,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後,Alice也從不再因為沒達到理想人生而焦慮了。從剛開始實習月入2000,到第一份工作月薪8000,再到現在穩定年薪30W,Alice用了不到3年。雖然偶爾還會擔心被AI替代,但她也知道,作為價效比高的、有留學背景的勞動力,老闆還是很滿意的。
至於能不能賺回學費這件事,幾位留學生已經不想了。如Ben所言:“現階段還是先讓自己脫貧獨立不伸手要錢,以後考慮怎麼回饋父母養育之恩吧。”
△《我,到點下班》劇照
 學校就業率高≠焦慮越少 
 動畫專業躲進小公司,
北美名校碩士也想過啃老 
提到加拿大女王大學(Queen's),大家並不陌生。2024加拿大麥考林雜誌醫博類大學排名中,女王大學位居第9名;2023最新的《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影響力排名中,女王大學位居加拿大第一。在北美,女王大學的醫學院、史密斯商學院都非常有名,其擁有著加拿大最高的本科畢業率89.2%和就業率94.2%。
不過對於6年前的Josie來說,選擇女王大學的原因,和就業、學校知名度毫無關係。Josie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文物修復師,而Queen's 是唯一一所有文物修復專業學府。大學期間,她每天在工作室看畫,欣賞藝術,在身邊朋友都紛紛找實習時,她覺得年輕就該“有理想飲水飽”,談錢談年薪太現實了。
後來,Josie逐漸轉向,發現自己對社工(social worker)更為熱愛,而選擇這條職業道路,就意味著離大富大貴更遠了。
2023年,Josie畢業的時候,加拿大就業一片哀嚎。從遞出第一封簡歷到找到工作,Josie用了4個月。這期間,她被時間追趕過、為了一份政府部門的崗位可以面試6-8次,也頹廢過。Josie的媽媽看到她找工作那麼辛苦,還勸過她:“回家吧,不用擔心吃喝問題。”Josie也確實躺平了一段時間,在簡歷石沉大海的那幾個月,她在家調整心態,專注自己。
到2023年8月,生日期間,她終於收到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的offer。
△《二十不惑》劇照
畢業於全美最大藝術學院之一SCAD的Edwin,學的是當下十分吃香的動畫專業,且母校就業率高達99%。但提到畢業找工作,他的焦慮值還是瞬間飆到高峰。
Edwin說,大一的自己有點迷茫,只想著邊玩邊學。大二見識了很多大佬,開始恐慌,但依舊相信自己可以進皮克斯或大型遊戲公司,年薪能在10-15w美金左右。結果畢業後,等不到遊戲大廠的回覆,他只能回國就業。
從自己做Up主,到小剪輯、後期導演、編導,再到創意總監,聽起來似乎職業發展很順暢,但他坦白道:“Up主不賺錢只靠粉絲打賞、朝九晚六坐班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因為不怎麼喜歡搞職場關係,感覺自己上班也喪喪的。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大概就是工作還算穩定,薪資夠吃飯。”
自己焦慮,家裡也會施壓。Edwin剛開始做後期導演時,用的專業性知識都和數碼產品及遊戲有關,正反饋多。但轉到工資更高的明星影視行業後,他的專業性運用就變形了,不規律的工作時間也影響了他的健康。因為回國工作這件事,他還經常被父母唸叨。
現在,他跳槽到一家創業公司,雖然踩的是AI風口,但做的依舊是寫指令碼、特效剪輯的活兒,他突然覺得自己又忙又無奈:“工作了5、6年,我還是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未來職業方向。”Edwin自嘲道:“這不,學費還沒賺回來,人還沒徹底長大呢,又即將被家裡催婚了。”

 港大、藤校也焦慮,大廠也焦慮 
 對“華爾街”祛魅後,
 發現賺錢像呼吸一樣簡單 
疫情後,許多留學家庭也把教育和就業戰場轉向香港–一個離家近且看起來賺很多的“風水寶地”。
前不久香港大學公佈的《2024年度資料報告》顯示,其2023/2024學年來自內地的學生為16,144名,佔到港大所有學生的41.2%,接近一半之多!不少家長也為了孩子開始卷香港身份,畢竟本地生申請港大有21%的錄取率,學費不到4.5萬港幣,畢業後就業率高達98%,很誘人。

△香港大學《2024年度資料報告》
然而,真實的香港學習就業壓力也很大,小編之前採訪的港科大學生就表示,港科大的商院氛圍一直很緊張,基本上人均實習兼職,也有人直接Gap實習,受到就業大環境影響,很多local學生也因為找不到工作焦頭爛額。
在香港,不太愁就業的反而是港理工的學子們,根據CTgoodjobs資料顯示,有53.2%的受訪僱主最想招聘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其次才是港大(47.5%)和港科大(43.3%)。
△香港理工大學
小編的一朋友,畢業於廣東某一本大學,後去美國進修2年,回國做遊戲行業技術崗,趕上了最賺錢的風口,在大廠工作5年不到就已經實現年薪近百萬了。按理來說,有過硬的技術和實戰經驗,他根本不需要焦慮。但最近,他也開始發愁。他說:”眼看要30了,我們這行就是吃青春飯,前段時間效益不好,我還要替領導唱黑臉勸退那些昔日一起奮戰的同事,真怕那一天突然降臨我身上。“
畢業前,小編也曾想過,有朝一日穿10cm高跟和幹練職業裝,走在金融大廈林立的華爾街。但最終,還是被高盛年實習錄取率0.8%、每個崗位121人競爭;摩根大通不及1%的錄取率等資料勸退了。
不過真正進入社會才發現,賺錢的路千百條,不一定非得在一顆公司上吊死。我一位自由職業3年的朋友,靠經營私域做職業規劃業務,去年淨利潤已經達到50w+,今年,她也已經拓展了自己的“商業版圖”,向著100w進軍。
近幾年,網際網路、AI、自媒體的發展也催生了許多新職業:
如果想反內卷,又想做小眾有新意的工作,可以選擇劇本殺編劇、寵物殯葬師等,起步月薪都能在1w以上,經驗越多越吃香;
如果有一技之長,結合自媒體流量,可以做各行業的知識付費;
如果有資源,有銷售能力,甚至可以做保險規劃師,近幾年許多追求自由職業的留學生,也紛紛投入保險業,年入百萬也不難實現。
# 寫在後面
採訪尾聲,我問了留學生們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你後悔留學嗎?
Edwin說:“不後悔,因為真切地打開了眼界,學業上打開了無限想象力,培養了自己的認知和是非觀。”
Josie說:“不後悔,我不再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我常在想,是我本就有自由不羈的靈魂,還是國外的生活允許了我的恣意生長?我的人生記事本上洋洋灑灑記錄著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我很感恩留學帶給我的眼界,和無畏的精神。“
在和一眾留學生朋友聊過後,我發現,焦慮才是常態。現在想想,花父母的錢留學也不慌了,至少留學帶給我了一種新視野,一群朋友。我相信,留學的本質,就是給自己的人生加槓桿,讓我擁有語言優勢,多元視角,抗壓能力。這些,才是快時代下的稀缺能力。
雖然我們時常在焦慮,但也沒有真走到失業的那一步,大部分人都在中間段掙扎,掙扎的過程中,也有機遇。

△《我在他鄉挺好的》劇照
小紅書上一句話很打動我:
 “如果把人的一生當做24小時來看, 
 25歲的年紀正值人生7:30。”
25歲,留學畢業3年,被職業焦慮困擾3年,驚覺這不過是人生的7:30,是一天中太陽最耀眼的時候。
我接受焦慮存在,這是時代的陣痛。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也能讓每一天過得更自洽一些。
本期福
👇👇 掃碼領取【普林斯頓校報公佈】的畢業生就業資料,進升本規劃群
還有升學資訊&牛娃分享講座,盡在廣深媽媽圈家長群!還有超多獨家K12乾貨大禮包分享!
下週直播預告
微信改變了推送規則
請關注並星標廣深媽媽圈
才能及時獲得推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