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
點
學生可以在大學一至二年級確定專業,確定專業後亦可轉換專業;在專業選擇之前,學校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通識課程,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學校幫助學生透過多種途徑,瞭解不同專業的就業前景;學校實施全面學分制,為學生提供彈性修讀課程;透過靈活的專業設計,學校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提供幫助……
高等教育較為發達的美國,在高校專業設定與學生的專業選擇制度方面不斷創新,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文丨龐海芍 柳姝婷 排版 | 李嘉祺
在美國,高校專業設定與選擇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並進行專業的轉換,其靈活的制度設計彰顯了注重個性發展與全人教育的理念。透過文獻研究、資料調查,以及對美國高校師生及相關部門的訪談,筆者獲得了相關資訊。

圖片來源:Unsplash
01

美國高校的專業選擇制度

美國高校的本科教育彰顯了注重個性發展和全人教育的理念,即關注學生個性特徵,賦予學生對於專業的自主選擇權。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轉換專業也非常容易。
美國高校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是為大學一年級及二年級的學生提供通識教育,之後再進行專業教育,學生透過“通專結合”的學習後,努力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方向發展。
美國高校學生的專業選擇時間,一般在學生入學的一至二年後。其本科階段的培養,專業內涵比較寬泛和柔性;在研究生階段,更加強調專業教育。美國高校的學士學位課程一般由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主修課程+任意選修課程組成。

學生入校後先進入文理學院或住宿學院學習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主要目的是認識自己、認識專業、發現自己的興趣,然後在一年至兩年之後選定專業。
學生選定專業時需要填寫一個表格,到學校的教務部門備案。當然,這個表格一般要得到導師或相關係科教師代表的簽字認可。與學生選課要得到導師的批准一樣,這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指導的過程,而不會對學生的專業選擇進行限制。
美國高校將專業選擇權幾乎完全交到了學生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術能力等自主選擇專業。學生選定專業(主修方向)後,興趣有可能發生改變,大部分學校都允許學生自由轉換專業。當然,這與美國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及充足的教育資源相關。
在專業設定方面,美國高校還允許學生自己設計個性化的專業。有特別興趣和才能的學生,如果從已有的專業中找不到自己有興趣的專業,可以透過選擇一些課程,形成一個圍繞特定知識領域的課程計劃,在提交有關委員會討論並經過稽核後開始學習,完成計劃後即可被授予特別專業的本科學位,這類專業被稱為非固定專業或個人專業,旨在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

哈佛大學稱這種專業為特別專業,設有專人指導學生設計這類專業,並配有專門的教師委員會審查學生的專業設計。委員會在審查學生設計的特別專業時,著重考慮專業的設計是否具有知識上的連貫性、是否平衡了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相關學術資源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等。
02

為學生的專業選擇提供指導

為了幫助大學生了解專業、認識自己、理性選擇,美國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專業選擇幫助與指導。
一是導師制度。
本科階段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需要有資深的專業教師進行指導。美國一流大學基本上都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為每名學生指定導師,負責學生的學習生活,指導其制訂發展規劃、確定發展方向。導師會幫助學生分析其選擇是否可行,還會幫助學生聯絡不同系的教師指導其完善方案。
二是學生手冊。
學生入學時都會拿到一本學生手冊,其中詳細介紹了各專業及其修課規定,網上也有Course requirement幫助學生選課、選專業。而學生所選專業的最後確定結果,要看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的條件,如是否修完某些課程並達到相應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學生更加理性地權衡自己的學業興趣和能力,理性地確定專業。

三是先修課程,亦稱AP課程。
這是高校面向高中11及12年級的優秀學生提供的大學水平基礎課程。一方面,學生參加AP課程如果能取得優異成績,則對他們申請大學有一定幫助,能提高錄取機會。另一方面,學生透過AP課程的學習,可以更深入地瞭解自己的專業興趣以及天賦能力,以便未來更加理性地確定主修專業。
四是校園體驗。
主要形式有校園開放日和暑假學校,各高校會透過此類活動展示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在校園開放日,學生和家長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學校,瞭解學校的專業設定、課程設定以及錄取過程、獎學金提供等方面的最新資訊。
此外,學生還可以透過新生研討課、交叉學科研究等途徑瞭解學校的專業設定情況。以普林斯頓大學的導修課制度為例,學校大部分基礎課程都是100—150人的大課,但每個星期學生都需參加10—15人的小班研討,在教授或助教的帶領下複習一週所學課程。這些由教授或助教指導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所學理論。透過研討課,學生可以深入地瞭解某一專業領域,培養對該領域的興趣,並在深入的交流中確定自己的選擇。

03

為學生的專業選擇提供保障

為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選擇與轉換專業,美國高校從制度與服務兩個方面為學生提供保障與幫助。
專業選擇的理論基礎——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美國教育的重要理念,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在美國,人們認為“一個富有責任感的公民”應具備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溝通的能力、做出適切判斷的能力、對多種價值觀的識別選擇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需要透過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知識的學習獲得。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大學不斷增設具有跨學科性質的通識教育課程,促進通識教育課程與主修專業課程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專業選擇的制度保證——全面學分制。
美國高校實行的全面學分制,非常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自主選擇老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等,這些自主選擇制度有利於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選擇能力,也使得學生對自我能力與興趣有更多的探索機會,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且與未來職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和專業。
為了滿足學生對多種專業的興趣需求,很多學校的學生可以同時修讀二至三個專業,避免了不必要的頻繁更換專業。
專業選擇的組織保障——學生管理制度。
在學生管理制度方面,很多美國高校的學生入校後不是註冊到某個系科,而是由大學統一管理。

如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生進入的是大學而不是某個具體的系。耶魯大學的14個住宿學院,是本科生4年學習與生活的集體。住宿學院如同學生們的家,他們住在那裡,可以去不同的專業院系參加課程學習。在哈佛大學,學院的本科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專業和課程學習,學生的學習單位是選課之後“逐課”或“趕課”形成的教學班,不以固定的班級為學習單位。
當然,並不是所有大學都是如此。據留美博士陳佳紅介紹,如果大學生專業興趣確定,可以直接進入大學的系科。如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生申請入校時就直接進入所選系科。
但總體而言,美國大學的本科生歸屬大學統一管理,而不是隸屬於專業學院管理的體制,為學生們自由轉換專業提供了便利。
04

美國高校的專業設定走向

美國高校自由靈活的專業選擇機制,與其專業內涵及專業設定制度密切相關。在美國,高校專業設定比較靈活,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專業目錄,各校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確定。

同時,其也沒有人們常說的“專業”詞彙,與“專業”相對應的詞語各校有所不同,主要有專攻、主修、選擇等,它僅指一個系列、有一定邏輯關係的課程組織,相當於一個培訓計劃或者課程體系。學生修完這一系列的課程,就被認為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就成為某一主修方向的畢業生,美國高校把柔性的課程當作專業。
多年來,美國高校的專業設定伴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出新,但總體來說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跨學科設定的專業比較多。
二是學校在專業設定方面擁有較大的自主權,甚至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單獨設定專業。這樣,既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也可以給有一些不擅長學習某一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當然,有些學校的自設專業由於過於個性化,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
三是美國很多大學都允許學生跨學科進行雙學位學習。
四是學校注重加強與市場及企業間的聯絡,如邀請社會及企業人士來校演講,滿足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用人狀況的需求。
專業選擇冷熱不均的狀況,在許多國家和大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允許學生自主進行專業選擇和轉換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建立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間的平衡調節機制。
對此,美國主要是靠市場機制進行調節。比如,一些收入高、就業好的熱門專業,如醫學等,修讀年限會比較長,學費也較為昂貴。學生選擇市場需求大的相關專業,在考取和修讀方面的難度也會比較大。而如果學生頻繁轉換專業,會增加修讀課程的時間,從而增加學費支出。

一般而言,各大學都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專業的適度調整。比如,以經濟學著稱的芝加哥大學,針對外界對其“經濟學過於理論化,與市場需求脫鉤”的評價,就相應減少了理論課程而增加了實務課程。
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介紹顯示,他們會根據學生對專業選擇的冷熱情況,適當增減一些院系的教師人數,調整辦學資源,以滿足學生需求,不會限制學生轉換專業。

美國大學並不十分在意專業選擇冷熱不均的狀況,因為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實際上,冷門專業也有存在的必要,並不一定非要取消。比如一些冷門專業,除招收本科生外,還可以透過招收碩士生、博士生實現專業的延續和生存。
當然,面對學生專業選擇冷熱不均的狀況,一些學校也的確面臨著進退兩難的窘境。在看似追求學生自主的美國高等教育中,同樣存在著很多學生的專業選擇受制於社會的現象,即所謂的自由的束縛。
本文作者龐海芍系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柳姝婷系北京理工大學教育學研究生。

入駐光明網、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各大平臺
聯絡我們
後臺私信聯絡留學君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絡電話:010-6707154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