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來源:Panopath留學過來人
最近,美國大選形勢愈演愈烈,在哈里斯和特朗普的首次大選辯論後,大家都宣佈自己贏了…
然而國際巨星泰勒斯威夫特卻公開選擇支援哈里斯,並且在支援推文的最後署名“Childless Cat Lady”,很明顯是針對特朗普的競選副手萬斯的“無孩愛貓女士”汙名。

很明顯,在性別爭議上,兩黨存在著相當大的分歧,以致於基於哈里斯的女性身份,特朗普都不敢猛烈攻擊,唯恐喪失女性選民的選票。在提到少數群體,也會使用合適的人稱代詞。
在西方社會,使用錯人稱代詞,是一件會遭到口誅筆伐的事情。
而更詭譎的是,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判斷對方的性別。
比如,這次的巴黎奧運會上的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女"拳擊手哈利夫。TA在賽場上46秒結束戰鬥,而TA的對手義大利運動員安吉拉卡利尼鼻樑受到了重創,她認為與哈利夫的比賽“是在與一個男人比賽”。

此事一齣,也是引起了一陣討論,即使奧運會落幕後,網際網路上仍然有不少聲音認為“冠軍不應該是生理男性的哈利夫”。
與此同時,美國的馬塞諸塞州近期宣佈“取消母親這一稱謂,取而代之的是——分娩者”…鷗醬不懂,鷗醬大為震撼

同時,隨著LGBTQ運動的不斷發展,人稱代詞可能會成為留學生留學的"第一個雷"。
01
到底怎麼辨別別人的性別?
我們還是以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哈利夫為例。

儘管TA獲得了冠軍,但是批評、網暴哈利夫的評論不絕於耳,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物。

深受LGBTQ困擾的MUSK分享了其他人的一篇推文,所寫的內容是:“男人不應該屬於女性運動”。而《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貼出了哈利夫同意大利拳手比賽的照片,並指責哈利夫是一個“享受一拳打在女人頭上快感”的男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同樣發表了哈利夫的比賽圖片,並表示“我將讓男人遠離女子運動。”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為了一枚金牌,讓一個“生理男性”參加女性比賽,奧組委真的這麼癲嗎?
為此,北留君也做了一些research…
在詳細瞭解事情過後 ,我發現有些關鍵的事實被這些批評者所忽略。

雖說事實如此,但是這麼聲勢浩大的“討伐”難道僅僅是一場烏龍,就為了汙衊她?當然也不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堅守的性別觀念突然發生了巨大轉變,導致確定性別變成了件難事…

除了性別爭議以外,基於性別的身份也開始出現問題了。

德國聯邦議院4月份還通過了《性別自決法》(Selbstbestimmungsgesetz),自2024年8月1日起,身份證明上的性別將不再直接反映生物學事實。“性別認同”一詞,即個體自我感知的性別歸屬,如今被正式納入法律範疇。簡單來說,我的性別我做主。
新的法案可以讓人們可以透過更簡單的程式進行性別轉變,並且每年都可以進行一次性別和姓名的更改。申請人僅需要提前三個月通知登記處有關所需的更改。對於未滿14歲的申請人,申請需由其法定監護人提出。年滿14歲的申請人可以在獲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提出申請。如果沒有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需要家庭法院進行裁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更改後的姓名“不得損害兒童的福祉”。
不得不說,這種政策的實施反映了德國對性別多樣性的尊重和包容,為那些認同不同性別身份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權利和自主權。從包容性和社會公正的角度來看,這是積極的一步,有助於打破傳統的性別二元模式,為性別認同多元化的個體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達空間。但頻繁更新性別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存在濫用風險,比如逃避法律責任,獲取性別相關的權益和優惠(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

8月1日,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律,將官方出生記錄中的“母親”、“父親”、“男人”和“女人”等詞彙,全部改為性別中立的用語,以確保包容性。“母親”將被改為“分娩者”,“父親”將被稱作“另一位家長”,而“人persons”這樣的統稱將會取代“男人”和“女人”。新法最直觀的表現,是將從出生證明中刪除性別語言。透過這樣的方式,刪除檔案上傳統的家庭角色和語言。
該法案的發起人之一、州眾議員凱恩 (R-Worcester) 稱,該法案旨在承認非傳統生殖方法的可用性。而這項法案發起之後,在州眾議會以156票對0票透過,隨後以40票對0票在州參議會過關,全部都是全票透過。

當然,這一法案的出臺也是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一些批評者認為這完全不可理喻、矯枉過正。他們假設了該法案實行後可能會發生的對話,emmmm,怎麼說呢,過於怪異了!

還有批評者前NCAA游泳運動員Riley Gaines表示:“他們一直在侵蝕我們的語言,摧毀我們的家庭,同時還在剝奪我們的權利和自由。”

當然,這個法案也有支持者。他們認為,因為有非常多鍾途徑可以為人父母。這也就說明我們的法律需要更新,才能更好的反映家庭的多樣性。這一法案在支援輔助生殖兒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也幫助確保了LGBTQ家庭在確定親子關係方面的平等。
對於稱謂的改變,鷗醬認為,隨著LGBTQ運動的發展和成熟,法律的確是要隨著一起進行必要且合理的改變,然而把母親說成是分娩者,未免還是有點過分變得“生疏”顯得特別難聽,生我養我的人只是一個分娩者...這樣的稱呼或許還能繼續改進,同時保證LGBTQ家庭在親子關係這方面的平等。
而來到美國的第一課也很可能與此有關。
因為在大部分的自我介紹環節,pronouns已經成為了一種必需品。比如以下的場景:
Hi, my name is Cecilia. I go by She/Her/Hers. Hello everyone, I’m Leo. My pronouns are He/Him/They.
比如前不久美國就發生了一起因叫錯人稱代詞,而被趕下飛機的事件,同樣受到牽連的還有她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和高齡母親…屬於是為了少數群體而去踐踏另一部分弱勢群體的利益。
整體看上去,西方LGBTQ目前的發展有點矯枉過正了,但作為留學生不管你是贊同LGBTQ,還是敬而遠之,亦或是堅決反對,既然入鄉就要隨俗,咱抽個空把人稱代詞還是瞭解下~
希望小夥伴們留學期間都能順順利利,少踩雷,掃雷,啟動!
來源連結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9254813
https://time-weekly.com/post/313548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282489
https://noselfidtw.cc/news/kids-shouldnt-choose-their-preferred-pronouns/
https://www.sydneytoday.com/content-1024527452556008

關鍵詞
哈利夫
性別
法案
女性
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