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長期與鼠患纏鬥,街頭巷尾時不時與老鼠“正面交鋒”,已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一位名叫蘇珊·萊茲曼(Suzanne Reisman)的導遊,卻反其道而行,將這些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下居民”搬上了觀光行程的舞臺——並迅速引發轟動。

自4月起,萊茲曼開啟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徒步路線,主題叫做“紐約的垃圾與老鼠”。旅程涵蓋多個被認為是老鼠活動頻繁的地點,沿途不僅帶隊走訪,更穿插講解老鼠的行為習性與城市歷史中的“鼠影”。沒想到,這樣一趟原本看似冷門的路線,卻迅速在社交平臺走紅,不僅本地居民報名踴躍,連外地遊客也慕名而來。
在導覽過程中,萊茲曼常戴著卡通風格的老鼠耳朵,為氣氛增添一絲幽默色彩。她帶隊經過街角垃圾堆、老鼠出沒的牆縫與建築後巷,講述它們如何利用城市的混亂環境“繁榮發展”。
“老鼠特別喜歡狗屎,尤其是還沒完全被消化的穀物顆粒,”她在某次導覽中說道。這類描述雖然讓人皺眉,卻也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有人笑稱“路過狗屎都會想:這是老鼠的自助餐”。
每次行程收費40美元,不少場次早早額滿。某次她的行程甚至撞上社群年度活動“珍的散步”(Jane’s Walk),她原以為會因為天氣和活動衝突而無人報到,沒想到當天竟然來了滿滿一隊。
整段導覽並非只聚焦老鼠的可怕,也穿插了不少城市發展與衛生演變的歷史。例如,萊茲曼提到現今老鼠主力種群——挪威鼠,其實在18世紀末隨僱傭軍從亞洲搭船登陸紐約;彼時城市尚無垃圾處理系統,居民將廢棄物直接傾倒街頭或河中,為老鼠提供了“理想繁殖場”。
她還特別提到1968年清潔工大罷工,造成垃圾街頭堆積不清,使得老鼠數量劇增。至今紐約依舊未全面採用垃圾密閉容器,讓鼠患問題難以根治。
旅途中也不乏令人咋舌的小故事,例如19世紀瓦特街一帶的老鼠格鬥秀場,當年幫派頭目在此舉辦狗咬老鼠比賽,圍觀群眾下注助威,可謂城市黑歷史的一環。
從事非營利組織工作20年後,萊茲曼決定全職轉型成為“老鼠導遊”。她表示,這份工作讓她充滿成就感,“透過講故事、分享經歷,讓人們用不同眼光看待城市,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
她的導覽讓不少遊客重新審視紐約的另一面。就連來自波士頓的遊客穆瑞(Caroline Murray)也帶著兒子參加,她表示,“我不想只讓孩子看到時報廣場的那一面,更想讓他們接觸這個城市原汁原味的一面。”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