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恐怖的“午餐盒效應”出現了!它預測經濟準得可怕

辦公室冰箱,被午餐飯盒擠爆了!比起往年,現在有更多上班族選擇自帶午餐,而這,竟然還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經濟指標?
曾經熱鬧非凡的午餐外食時段,如今卻悄然變冷。消費者分析機構Circana的資料顯示,2024年全美從餐廳和其他餐飲場所購買的午餐數量較上年下降了3%,降至195億份——這一數字甚至比2020年居家辦公鼎盛時期還要低。與此同時,打算在家吃或帶到辦公室的雜貨店食品購買量卻上升了1%
許多員工表示,他們根本負擔不起外出就餐的費用。視訊會議公司 Owl Labs 對 2000 名美國全職員工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2024 年混合辦公員工的午餐平均花費為 21.06 美元,高於 2023 年的 16 美元。
在最近的 LinkedIn 民意調查中,約 4,250 名受訪者中 71% 表示,他們已下定決心要更頻繁地自帶午餐上班。
布法羅附近的律師貝瑟尼·肯尼迪說,她以前每月在工作日午餐上的花費高達500美元。然而,日益攀升的生活成本,包括飆升的房產稅,讓她不得不重新考慮這筆開支。
如今,她每週只允許自己外出就餐一次——而且必須是她真正想吃的東西。其餘時間,她帶著預製餐點,比如配有玉米、豆類、乳酪和玉米片的西南風沙拉,或者從當地Aldi超市購買的三種乳酪燴通心粉。
雖然省錢讓她感到滿足,但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我開始感到無聊了。"
這種午餐習慣的轉變,對那些圍繞辦公區域生存的熟食店、咖啡館和其他餐飲店構成了生存威脅。這些商家在2020年疫情封鎖期間已經歷了一場"末日浩劫"——數千家店鋪永久關閉,其他店鋪則依靠外賣勉強維持了數月。
波士頓市中心聯盟主席邁克爾·J·尼科爾斯表示,在波士頓市中心,大多數全服務餐廳在疫情後還沒有恢復午餐服務。
"我們的人流量仍未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尼科爾斯說。他補充道,該聯盟正密切關注新關稅和經濟不確定性如何影響人們光顧快餐廳的頻率。
為了吸引更多午餐顧客,餐廳和當地商業發展團體正在加緊努力。2022年在波士頓市中心開業的High Street Place美食廣場會舉辦"瘋狂三月"和美國大師賽等體育賽事的觀賽派對,以吸引更多白天訪客。高階市場經理勞倫·約翰遜說,該美食廣場還推出了線上訂餐系統,讓顧客可以避開午餐高峰期的長隊。
自帶午餐的浪潮背後,折射出的是普通人面對經濟壓力時的生活調整。當價格標籤上的數字不斷攀升,而工資卻原地踏步,人們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節約空間。
午餐,恰恰成為了最容易"開刀"的物件。
這種轉變,在宏觀經濟學家眼中,是消費者信心下滑的明顯訊號。當人們開始從小處節約,意味著他們對未來經濟前景持謹慎態度。正如經濟學家常說:"當普通人開始計較每一分錢時,經濟就已經在走下坡路了。"
然而,這一現象也並非全然負面。對個人而言,帶午餐不僅省錢,還可能更健康。對社會而言,減少一次性餐盒使用、減少食物浪費,也是環保的選擇。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是消費主義退潮、理性消費迴歸的標誌。
回望歷史,經濟起伏本就如同潮汐,有漲必有落。當前的"午餐經濟學"或許只是更大經濟週期中的一個縮影。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無論是選擇精打細算地自帶午餐,還是偶爾"犒勞"自己享用一頓外食,都是基於個人經濟狀況的理性決策。而這千千萬萬個體的選擇匯聚起來,最終勾勒出整個經濟的輪廓。
當打工人們開啟冰箱,取出那個裝滿家常菜的保鮮盒時,不僅僅是在解決溫飽問題,還在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定義這個時代的經濟景觀。
至於經濟是否會因為更多人帶飯而崩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經濟體系遠比我們想象的複雜且富有韌性,它會隨著人們行為的改變而調整自身,最終找到新的平衡點。
每一次危機,也都是轉型的契機。
-END-
Ref:
https://unusualwhales.com/news/more-people-are-bringing-lunch-to-work-thats-a-bad-economic-indicator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more-people-bringing-lunch-bad-110000142.html
文|Tutti
推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