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鄒通
編輯/吳憂
凌晨1點的福州街頭,23歲的程式設計師小李鑽進海底撈,熟練地佔了一個吧檯位。桌上四個迷你小鍋咕嘟作響,他掏出手機掃碼,點了一份16元的番茄鍋、4.9元的娃娃菜和24元的鮮切牛肉。十五分鐘後,服務員端上比他巴掌還小的菜品,隔壁座位的女孩正把涮好的鱈魚棒拍照發圈:“一個人的深夜火鍋,真香!”
這不再是過去那個需要湊滿四人才能開鍋的海底撈。2025年的春天,海底撈全國多家門店正悄悄掀起一場“桌子革命”——拆掉大圓桌,換上帶嵌入式小鍋的共享吧檯,工作日午市推出69元套餐,出餐速度甚至比外賣還快。
因此,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當全國1.25億獨居者撐起萬億‘孤獨經濟’,這個曾經的聚餐王者,正用比手機還小的火鍋,悄悄改寫三十年來的生存法則。”
01
海底撈,正在“小鍋化”
在傳統認知中,海底撈是典型的“社交型火鍋”,主打多人聚餐、大鍋共食的模式,其服務、菜品、用餐氛圍均圍繞“熱鬧”“分享”展開。然而,近年來,海底撈開始加速佈局“一人小鍋”模式,打破原有的“大鍋社交”邏輯,向單人化、快餐化、靈活化方向拓展。
一方面,海底撈部分門店試水“一人小鍋”,鍋底16元起,小份菜低至4.9元。近期,有媒體報道,海底撈福州世紀金源店、大洋晶巔冠亞店等部分門店,將原本的就餐吧檯改成了“小鍋模式”,即去掉大鍋,在桌面上內嵌四個獨立的小鍋,形成一桌四鍋的“共享吧檯”。這種改造不僅滿足了1-2人用餐需求,還降低了門店改造成本。

為了適配這種設計,其在點單系統中新增了“小鍋”選項,其中單人小鍋售價在16-19元,且下設番茄、牛油、菌湯、真香鍋四種口味。
為了與小鍋用餐模式配套,海底撈還對原店的“半份菜”進行了最佳化,上新了“小份菜”,分量更小,價格更實惠。例如,娃娃菜、水晶粉等素菜小份僅售4.9元,腐竹海鮮卷每份6元,鱈魚蟹味棒每份8元;葷菜方面,牛板腱、鮮切牛肉每份24元。

據瞭解,目前“一人小鍋”模式並非在所有門店推行,且有時段限制,具體時間為工作日9:00-17:00。此舉一是為了錯開高峰用餐時段,避免對利潤造成擠壓;二是吸引午餐時段和單人客群,挖掘非核心時段的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海底撈加速佈局小鍋副牌賽道,持續加碼“一人食”市場探索。在此次部分門店試水“小鍋”模式前,其已透過多個副牌進行差異化嘗試。例如2023年11月推出的「沸派・甄鮮小火鍋」,首店落地山東臨沂濱河萬達廣場,以旋轉自助小火鍋為特色,喊出“排排坐吃火鍋,數盤盤人均30+”的口號。
產品矩陣方面,該品牌提供番茄、雷山魚醬酸等七種特色鍋底,搭配肉類、小吃、飲品等超百種SKU。具體來看,肉類包含紐西蘭羊排卷、豬五花等,海鮮類則有巴沙魚;素菜涵蓋玉米、包菜、娃娃菜、冬瓜等常規品類。

價格策略上,品牌定位“人均30+”,實際消費呈現分層特徵:鍋底分9.9元(如菌湯)與12元(如牛油)兩檔,菜品按白(2元)、黃(4元)、橘(6元)三色餐盤區分價格。美團資料顯示,其人均消費為46元,提供49元單人套餐及98元雙人套餐。為強化價效比,門店還推出自助小料臺,免費供應冰粉、可樂、雪碧等飲品。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透過多品牌協同佈局小火鍋市場:除沸派外,2024年6月將“嗨撈火鍋”更名為“小嗨火鍋”,進一步降價至人均60元左右,並推出鴨血豆腐無限續、12元暢吃飲品等活動。這種“高階主品牌+平價副牌”的組合策略,既滿足不同客群需求,也避免對主品牌高階形象造成衝擊。
海底撈加速佈局“一人小鍋”,背後是一場對市場趨勢的精準捕捉和戰略轉型的必然選擇。簡單來說,這是一場“年輕人說了算”的生意變革——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一個人吃飯、追求“快餐式火鍋”時,海底撈必須放下“大鍋社交”的身段,用更靈活的方式接住這波新需求。
02
與時間賽跑的“年輕化戰役”
海底撈的“小鍋化”,本質上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年輕化戰役”。當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發生鉅變時,任何品牌都不能躺在過去的成功上吃老本。海底撈選擇用副牌試水、用小鍋破局,既是對市場趨勢的妥協,也是對品牌未來的捍衛。
1、應對行業價格戰,搶佔價效比市場
疫情後,消費者行為發生顯著變化:城鎮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從2019年的34.6%飆升至2023年的61.8%,這直接導致消費決策週期延長、品牌忠誠度下降,“價效比”成為核心訴求。
在此背景下,火鍋行業整體客單價從2023年的80-90元降至2024年的70-80元,其中低價位(<60元)市場佔比達35%,傳統“大鍋社交”模式面臨結構性挑戰。
為了不被擠出市場,海底撈推出“沸派”和“小嗨火鍋”兩個副牌:前者以旋轉吧檯、9.9元鍋底和2元菜品吸引學生黨,後者將人均消費降至60元,用鴨血豆腐無限續、12元暢飲等“海底撈式服務”留住白領。這種“主品牌高階+副牌親民”的組合,既避免了主品牌掉價,又能在低價市場分一杯羹。
2、拓展消費場景,覆蓋“一人食”需求
如今的年輕人吃飯,更像是一場“個人主義的狂歡”。資料顯示,20-35歲的單人火鍋消費者佔比達75%,其中“不婚、不社交、不逛街”的“三不青年”成為主力軍。他們寧願對著手機刷劇,也不願和陌生人拼桌;寧願花30元吃一頓“一人食”,也不想為大鍋菜的分量和價格糾結。
在他們的影響下,火鍋的用餐需求開始分化:一方面,多人共食場景收縮,單人或小家庭用餐佔比上升。2024年資料顯示,單人火鍋消費者佔比達75%,其中“一人食”場景貢獻了午市35%的營收;另一方面,年輕人更傾向於“個人主義”用餐體驗,比如邊刷劇邊吃火鍋、獨自享受慢食時光。
因此,海底撈原本的“熱鬧”模式,在這些年輕人眼裡反而成了負擔。高峰期排隊兩小時、服務員過度熱情、菜品分量太大吃不完……這些曾經的優勢,正變成年輕人“逃離”的理由。於是,海底撈開始做出改變:在福州等城市的門店改造出“共享吧檯”,每個座位配備獨立小鍋,既保留了火鍋的儀式感,又給足了個人空間。
3、不只是跟風,更是一場“保衛戰”
表面上看,海底撈是在跟風小火鍋熱潮,實則是在應對行業的“場景危機”。傳統火鍋的晚市空置率已超50%,不少門店甚至陷入“午市爆滿、晚市冷清”的窘境。而小火鍋透過早餐、夜宵、外賣等場景拓展,將火鍋從單一的聚餐場景升級為“全天候”生意。比如,海底撈推出的“下飯火鍋菜”在外賣平臺上線30-40元套餐,精準切入打工人的午餐市場。
更關鍵的是,小火鍋正在重塑消費者對火鍋的認知。當年輕人習慣了“一人一鍋”的便捷,傳統大鍋可能會被貼上“麻煩”“不划算”的標籤。海底撈提前佈局,正是為了在這場認知革命中掌握主動權。

03
背後藏著火鍋行業的4大趨勢
海底撈推出“小鍋化”套餐,看似只是菜品調整,背後卻藏著火鍋行業的4大趨勢變化:
1、從“社交聚餐”到“靈活場景”的消費場景轉變
過去火鍋是“一群人圍爐”的代名詞,但現在年輕人更愛一個人吃火鍋。海底撈推出的小鍋和迷你套餐,讓顧客不用湊夠一桌人也能吃火鍋,甚至在工作日午休40分鐘內就能完成點餐、涮菜、結賬的全流程。這種變化背後是生活節奏加快和獨居人口增加——全國超1.25億獨居者讓“一人食”成為剛需,一線城市這類訂單佔比超40%。
比如海底撈的小鍋套餐,工作日午市人均50元就能點8個菜,用折扣後的價格比一碗牛肉麵還划算。有的門店還設定共享吧檯,顧客可以邊吃邊和陌生人聊天,既保留社交可能性,又不用被迫寒暄。年輕人說:“中午休息時間短,能快速吃頓熱乎的火鍋,比外賣香多了!”
2、“平替經濟”盛行,價效比成核心競爭點
消費者越來越精打細算,但火鍋的快樂不能丟。海底撈的“小份菜”和9.9元鍋底,把傳統火鍋拆成“模組化”消費——想吃貴的可以單點肥牛,預算緊張就選4.9元的土豆片。其他品牌更狠:有的自助小火鍋“20元暢吃”,甚至推出1元鍋底。
這種“平替”不是單純降價,而是用高性價比留住顧客。比如小龍坎的副牌“mini火鍋菜”,人均30元能吃到原切牛肉;南城香把39.8元自助小火鍋加入晚餐選單,和燒烤、滷味組成“火鍋快餐套餐”。消費者評價:“花麻辣燙的錢,享受火鍋的儀式感,還能發朋友圈!”
3、火鍋餐飲快餐化與標準化加速
火鍋正在變得像麥當勞一樣快。海底撈部分門店引入AI人臉識別點餐系統,服務員不用記選單,後廚機器人自動炒料、切菜,保證每片火腿腸厚度誤差不超過0.5毫米。小板凳街坊火鍋甚至用AI稱重和指示燈,讓顧客自己動手涮菜,服務員減少一半。
標準化不僅提升效率,還讓火鍋突破場景限制。左庭右院推出“燙撈杯”,把涮好的食材裝進奶茶杯,上班族邊走邊吃;野玉海景區推出露營烙鍋車,遊客滑雪後圍著小火鍋取暖。有老闆說:“現在火鍋能當早餐、下午茶,甚至夜宵攤的流量密碼。”
4、細分賽道競爭加劇,品牌矩陣成突圍關鍵
火鍋市場像“打地鼠遊戲”——冒出一個新品類,立刻擠滿模仿者。酸湯火鍋、鮮切牛肉鍋等小眾品類崛起,但半年內就出現同質化競爭。老馬紮市井小火鍋靠“85平小店年入千萬”殺出重圍,秘訣是把燒滷菜、冒菜、甜品全塞進選單,讓人均30元吃出“滿漢全席”的滿足感。
大品牌則用“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海底撈既有高階門店,又推出人均30元的子品牌;小龍坎一邊做傳統火鍋,一邊開外賣專營店賣“火鍋杯”。消費者調侃:“現在吃火鍋像選手機,每個價位都有對應型號。”
小結
海底撈的“小鍋化”戰略,本質上是將火鍋從“群體狂歡”拆解為“個人儀式”——用16元的小鍋底、4.9元的小份菜,把火鍋拆解成年輕人隨時可享用的“情緒快餐”。這場變革背後,是1.25億獨居者撐起的萬億孤獨經濟,是打工人午休40分鐘吃火鍋的剛需,更是傳統餐飲對“既要便宜又要體面”的新型消費觀的妥協。
當海底撈的共享吧檯取代大圓桌,當“69元套餐”比外賣更快,我們不禁要問:這場“小鍋革命”究竟是火鍋行業的進化,還是傳統餐飲的自我閹割?
一邊是火鍋快餐化帶來的效率狂歡——AI涮菜機器人、標準化小份菜、移動火鍋車讓火鍋變得像便利店盒飯般觸手可及;另一邊卻是靈魂拷問:當火鍋不再需要圍爐共食,當“一人一鍋”成為主流,我們失去的僅僅是熱鬧,還是中國飲食文化裡最珍貴的人情溫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場變革正在改寫行業規則:鍋底從盈利核心變成引流工具(9.9元鍋底只為吸引客流);服務從“過度熱情”轉向“自助隱形”(取消美甲服務降低成本);食材從“現切鮮貨”走向“凍品標準化”(2元凍肉片支撐低價策略)。
海底撈的轉型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整個餐飲業的焦慮與突圍——當年輕人把火鍋吃成快餐,當“價效比”成為最高信仰,這場“小鍋化”戰役究竟是餐飲業的未來曙光,還是行業內卷的加速器?
或許更該思考的是:當所有品牌都在追逐“小鍋經濟”,誰還在守護火鍋本該有的煙火氣?

歡迎關注聯商網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