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之父怒斥:AI是場騙局,無法取代程式設計師,在程式設計方面的最大作用是生成沒人想寫的文件

在 Java 誕生 30 週年的專訪中,Java 之父詹姆斯·高斯林(James Gosling)多次談及對人工智慧(AI)的看法。
他以技術親歷者的視角,揭開 AI 熱潮下的冷靜思考,其觀點貫穿對技術本質的洞察與行業倫理的反思。

AI 本質批判:拒絕炒作,迴歸技術本源

高斯林對 AI 的核心質疑集中於術語濫用本質誤讀
他直言:“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最大問題是名字”,認為“高階統計方法”才是它們更準確的定位。(當然了,他承認這些系統背後的數學原理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看來,當前被熱捧的 AI 技術本質上是“極其複雜的錘子和螺絲刀”——是人類可操控的工具,而非具備自主推理能力的“智慧體”。
這種批判直指行業泡沫:“AI 是一個帶有一堆問題的營銷術語”,“這基本上是一場騙局”。
他尤其批評了推動 AI 炒作的風險投資家,他說“科技行業裡騙子和炒作販子多得讓人頭疼”,風險投資家“只關心成功退出”,而不是開發真正有用的技術。
他預測 “絕大多數 AI 投資都會打水漂”。

AI 程式設計助手:演示驚豔,實用侷限顯著

對近年大火的 AI 程式設計助手,高斯林承認其“初始演示很吸引人”,但尖銳指出:“專案稍複雜就會失靈”。
他揭示這類工具的底層缺陷:依賴程式碼爬取現有樣本,只能複製已知模式,而專業開發的核心是“解決未重複的新問題”,優質方案早已被封裝為庫,真正的挑戰在於創造性架構設計。
因此,他斷言 AI 在程式設計方面最有價值的應用不是取代程式設計師,而是 “生成沒人願意寫的文件”——本質上是一個智慧搜尋引擎,能理解程式碼的工作原理,並解釋如何使用特定的 API 或功能。

程式設計不可替代:AI 時代的核心能力堅守

面對“AI 將淘汰程式設計師”的論調,高斯林擲地有聲地表示:“如果我有孩子,仍會教他程式設計”。
他的邏輯基於兩點:
  1. 系統理解的必要性:即便 AI 接管一切,人類仍需理解系統底層邏輯是如何工作的,以確保安全、除錯問題;
  2. 行業本質的不可替代性:程式設計的核心是“問題建模與抽象能力”,這是統計工具無法觸及的人類智慧領域。
他更駁斥科技巨頭的“裁員威脅論”是“自私的話術”,指出此類言論實為壓榨員工的藉口,而非技術發展的必然。
總之,高斯林的批判並非否定技術進步,而是呼籲理性看待工具價值
– EOF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