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放鬆竟成“奪命之旅”,什麼樣的熱鬧堅決不能湊?!

這幾天過年,刷手機時,出現頻率最高的吐槽就是:“人好多啊!!!” 雖說大家早就有心理預期,可實際看到這擁擠程度,還是忍不住驚歎。
其實,比起排隊,我更害怕擁擠。前段時間,柬埔寨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一位富豪在過年時想做好事,便把現金和食物放在家門口,讓有需要的人自行領取。本是善舉,卻沒想到,數百人蜂擁而至,場面瞬間失控。許多人因擁擠暈倒在地,甚至有人失去了生命,最終導致至少4人死亡,5人受傷。
為了一點財物,搭上性命,實在不值得——作為旁觀者,我們總能看得清楚,但當自己身處其中,很多人就會失去理智。
1月初,山西一家商場搞活動,氣球裡藏著禮品券。眾人為了爭搶氣球,擠作一團,險些釀成踩踏事故。
過年放假,大家都想出門放鬆,不過越是這種時候,越要提高警惕。在這裡,一定要提醒大家:
人多熱鬧,但也潛藏危險,千萬別硬拉著孩子去湊熱鬧!
實在控制不住,就想想22年萬聖節韓國梨泰院發生的踩踏事故,這次事件最終造成159人死亡,196人受傷。難以想象,當時的人們該多麼恐懼和絕望。

那些僥倖逃生的人回憶道:
“我覺得這是我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我已經快無法呼吸,雙腳已經快離地了。”
“我被擠在中間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呼吸很困難,我甚至感受到了心臟有那麼一絲疼痛。”
“我曾經多次被絆倒,腳下多次踩到不明物體和他人的腳,好在我拉著朋友,順利擠出來了。”
……
這些描述,讓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人擠人” 的可怕,而查閱資料後發現的事故更是觸目驚心:
2003年2月,美國一場室內音樂會導致96人死亡,187人傷亡;
2005年伊拉克朝聖活動,965人死亡;
2010年11月,柬埔寨送水節活動,375人死亡,755人受傷;
2015年9月,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朝聖活動,760多人死亡;
……
人擠人的危險,遠超我們的想象。說這些,並非勸大家不出門,而是想提醒各位,務必留意 “人群的危險”。人多的地方,既能帶來歡樂,也可能隱藏著危險。
01
人群的危險,在於身不由己
對於踩踏事故的發生,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認為是有人故意推搡、有人故意製造恐慌造成的,心想只要人人都講規則守秩序,那不就沒事兒了嗎?但2012年的一篇論文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作者在論文中提到:“人們因‘多米諾骨牌效應’而絆倒並堆積在一起,這種現象是由一種稱為‘人群湍流’(crowd turbulence)或‘人群地震’(crowd quake)的現象引起的。”
人群湍流或人群地震,指的是人群中無法控制的集體動力。
通俗解釋一下,就是人群的密度達到一定高度時會發生一種特殊動力,導致人和人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會不經意地從一個身體轉移給另一個身體。而且這種人群中的力量可以加起來,形成力鏈,使得作用這個力的方向和強度很難被預測。
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也不知道自己會被多大力擠壓、會被擠到什麼方向。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摔倒,人群中會出現一個“洞”,導致力不平衡,就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人們一個接一個摔倒、擠壓。而且,後面排隊的人完全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很可能還在繼續往前走。這就造成一個很嚴重的後果,推擠的力量不斷疊加,大家都想起來但沒人能輕易地重新站起來,而且處於底部的人很可能會窒息。
(韓國梨泰院踩踏事故中,最前排被擠壓的人很難被拉出來)
踩踏事件最常見的一個死亡原因就是壓縮性窒息,肺部被擠得太緊以至於無法在胸部正常擴張,呼吸困難而亡。
另外,肋骨骨折、脊髓損傷、肌肉損傷、器官損傷、內出血也是較常見的,還有人反映,在擠壓時感到四肢麻木。
常爸說這麼多,就是想要告訴大家,即便人群中沒有不守規矩、故意推搡的人,大家都老老實實地排隊,也是有可能發生踩踏事故的。
真到了那個環境下,可能每個人都“身不由己 ”,而災難就這樣不受控制地發生了。
那我們該如何判斷,什麼樣的人群是不危險的,什麼樣的人群是危險的呢?常爸結合查詢的資料,給出4個較為簡單易行的判斷標準。
02
感覺呼吸困難,趕緊帶娃撤
薩福克大學人群科學客座教授G. Keith Still 在研究中發現:
一旦每平方米的人群數量達到5個人以上,任何擁擠的地方都會變得危險。
不同人群密度,分佈效果相差很大,圖中每個正方形格子為25平方米。
每平方米1個人,人群比較稀疏。
每平方米2個人,視覺上感覺密集很多。
每平方米3個人,還沒有到擁擠的程度,每個人身邊都有些空間,有點像在酒吧。
每平方米4個人,距離更近了點,但依然有空間,有點像正常的排隊。
每平方米5個人,人和人之間有身體接觸,如果大家都保持平靜或以穩定的秩序前行也沒問題。但如果有人推搡或發生恐慌,就會很危險。
每平方米6個人,幾乎是人挨人了,很容易發生跌倒、人群失控的危險情況。
所以,大家在進入某個人群前可以先判斷一下,如果每平方米的人數,超過5個人的話,建議就不要加入了。
如果你沒法觀全貌做判斷,這裡有3個小技巧。
第一,把手放在臀部,看會不會碰到其他人,感覺是否舒適放鬆。
如果能很輕鬆地做這個動作並且不碰到別人,基本可以判定是安全的。如果這個動作很難完成或者會碰到別人且沒有空間調整,那就說明人群密度太高了,有危險。
第二,判斷你是否已經身不由己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行動已經完全不能自主了,只能隨著人流前行或動彈不得,啥都不說了,趕緊想辦法離開吧!
(韓國梨泰院踩踏事件中,人們露出痛苦的表情)
第三,注意傾聽人群裡的聲音。
如果你聽到“呼吸不上來了”“好擠啊”“好難受啊”這種說法,代表人群可能已經開始失控變得危險了。另外,要注意觀察自己狀態,有沒有呼吸困難、燥熱、坐立不安的情況,這些都是身體發給你的安全警示。接收到類似的訊號或者直覺有危險,要趕緊離開。
總之,就是看人群的密度,觀察自己和身邊人的感受來判斷,自己是不是遇到危險了。
那如果已經身處人群之中,又沒有辦法快速脫身,該怎麼辦呢?
03
保護呼吸區,是安全第一要素
洛杉磯人群安全諮詢策略經理保羅·韋特海默總結了4點,我覺得很實用:
舉手、腳穩、仰頭、不撿東西。
舉手,就是胸前交叉手臂:一旦人群太密集,千萬不要把手臂壓在兩側。正確的做法是把手部舉起來在胸前交叉形成一個呼吸區——既能保護胸部免受擠壓又能留出一定空間供呼吸。如果有揹包的話,建議背到胸前,可以儘可能地擴大呼吸區。
腿腳穩當:像拳擊手一樣,兩腳分開,一隻腳略微向前,膝蓋稍微彎曲。這樣可以幫助身體保持平衡,在遇到推擠時能儘量多保持一會兒平衡,不至於一下子被推倒。
仰頭呼吸:人群數量過高、過於密集的地方很容易發生缺氧的問題,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冷靜、不要大喊大叫,而是仰頭呼吸。那孩子個子小,怎麼辦?家長可以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或抱起來,讓孩子把腿纏在父母腰上,增加穩定性。要注意一點,不要只拉著孩子胳膊!人群力量變化莫測,很容易跟孩子走散,而且孩子個子矮小獨自在人群中,一旦跌倒後果不可想象!
不撿東西:這個時候發生了意外情況,比如手機掉了,千萬不要撿。因為一旦彎腰跌倒,你幾乎沒有什麼可能再站起來了。
如果你身邊有人摔倒了怎麼辦?不要坐視不管啊!最好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第一時間把對方扶起來,因為這是在阻止多米諾骨牌效應發生。如果你周圍的人都站得好好的,你的生存機率也會大大提高。
(電影《流浪藝人》劇照)
總之,在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兩個:保持身體直立和正常呼吸,同時尋找安全位置和逃生路線。
一般情況下,人群的外圍或後部要比人群的中間和前部要更安全。這點很容易理解,一點發生擠壓,前面的人和中間的人遭受的壓力會更大。
逃生時,最好是沿著對角線方向移動,這樣能幫助你更快向人群邊緣靠近。
如果你很不幸摔倒了,又得不到及時的幫助,最好的辦法是像嬰兒一樣蜷縮在地面,雙手抱頭,儘量保護自己的安全。
除此以外,如果我們能在加入人群之前,注意幾個小細節,也能大大減少受傷的機率。
首先,穿合適的、舒服、結實的鞋子,比如平底鞋、運動鞋,一旦發生踩踏,這些鞋子能保護你的腳並讓你保持穩定。
其次,確認逃生通道和出口在哪裡。在進入某個場地前應該先了解一下該地的構造,比如出口有幾個,逃生通道有幾個,哪裡是死衚衕或很狹窄的街道等。一旦人群失控,你能立即想到備選方案。
最後總結一下:
如何判斷人群危險程度
  • 每平米5人以上,很危險;
  • 聽到人群中有人抱怨或自己不舒服,有危險;
  • 沒法手插屁股兜或身體不自主,很危險。
人群中自保方法
  • 雙手胸前交叉,仰頭呼吸,腿腳要穩;
  • 站在邊緣或後邊,行動更靈活;
  • 穿舒服、結實的鞋子;
  • 事先了解出口和逃生通道,做好預案;
  • 如果身邊有人摔倒,儘快幫助對方站起來。
除了踩踏的隱患,由於孩子普遍身材矮小,社會經驗不足,一旦落入人群很容易受傷或者走失。
文章最後,再強調一下——過年出門遊玩,安全必須排第一。
大家的新年假期是怎麼規劃的呢?在安全問題上都做過什麼準備、或者有什麼注意事項要分享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1
END
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