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滿冰點時評1019
今天,長沙城肅立,陽明山悲歌。鮮花滿城,只為獻給一位功勳科學家。淚水滿盈,只為感恩一位人民科學家。
很多年沒有見過廣大民眾自發地排隊肅立,為一位他們崇敬的老人送行的場面了。一些年來,長沙這座城市是中國新興文化勢力的代表,也是中國娛樂致死時代的先鋒,可謂開李宇春之先河,引小鮮肉之潮流,令無數中國青年競折腰,頹廢,異化,前衛,惡俗,長沙城曾經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先沉淪的標誌。
可今天,在長沙城,我們看見無數青年,面對袁隆平的遺像哭泣,追著袁隆平的靈車慟哭。同一座城市,在2021年的5月,一下子從少不更事的懞懂少年長成了一個青春熱血的青年,讓我們想起了毛主席當年寫下的“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詩句,此時的長沙青年,一下子長大了,成熟了,憂國憂民了。
一位西方撰稿人看到這一幕,驚呼:中華民族開始覺醒了。我以為,今日覺醒的是中國青年。
難道僅僅是因為一位科學家的去世?僅僅是因為一位科學家的喚醒?僅僅是因為一位科學家精神的感召?
袁隆平的價值和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是袁隆平留給我們的沉思。袁隆平的身上到底有哪些東西具有如此震撼的力量?是他個人所具有的人格魅力還是他曾經生活的毛澤東時代的巨大能量,讓他和與他同時代的一大批科學家閃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第一,報效祖國的家國情懷。以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等為代表的那一批科學家都懷有一種神聖的家國情懷,他們以報效祖國為其神聖的人生責任和社會使命。李四光提出了“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為中國石油勘探和開發、為中國尋找鈾礦資源、為中國解決缺油的重大難題做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鄧稼先、于敏、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功勳為中國研製出原子彈、氫彈,讓中國徹底擺脫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懾。袁隆平則一心研究中國的糧食問題,為解決中國糧食安全、為讓天下百姓有飯吃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批科學家為中國打破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為中國突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真正是民族英雄、國家棟梁、人民功臣。
第二,將生命寫在大地上。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等科學家既做理論探索,是大科學家,又腳踏實地做實際研究,圍繞國家急需的重大科研專案憚精竭慮,他們不僅是理論科學家,更是專案研製的具體參與者,他們都將自己的生命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了研製兩彈一星,一大批科學家長期生活在戈壁荒漠,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開展研製工作,甚至有一些科學家離家數十年封閉研製,與親人再見面時已是兩鬢斑白,互不相識。李四光為了尋找石油,讓中國經濟擺脫被人卡脖子的狀況,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終於在東北發現了大慶油田。袁隆平為了進行超級雜交稻研究,終其一生在田間地頭,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些科學家擔得起人民功勳科學家的稱號,因為他們追求的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安康,而不是個人私利和榮辱。
第三,集體力量。毛澤東思想是產生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袁隆平等一批科學家的精神基礎。毛澤東思想的辯證法思想,毛澤東時代的大協作精神,以及毛澤東時代甘於吃苦、奉獻、犧牲的共產主義精神是他們成長為人民功勳科學家的關鍵要素,在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袁隆平這些科學家的背後是一大批默默無聞的科技工作者和普通群眾。中國的兩彈一星並不僅僅是錢學森、鄧稼先等幾個幾十個兩彈一星功勳搞出來的,而是數萬、數十萬默默奉獻與犧牲的普通人參與研製出來的。袁隆平的超級雜交稻也並不是他一個人完成的,只能說他是首創者,是牽頭人,其中很多專案是其他科學家完成的,是以袁隆平為首的科學家組成的中國超級稻研究集體共同完成的,這個集體的力量遠遠超過袁隆平個人的力量,在袁隆平的背後站著一大批科學家,並不是袁隆平一個人,而是這個集體在為解決十四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同努力,這個集體的力量就是毛澤東時代所具有的大公無私的精神力量。
第四,扭轉社會風氣。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社會風氣日漸頹廢、陰柔、自私,日漸走向娛樂致死、金錢至上,我們的青年人沉淪於追星、遊戲、娛樂,讓人感覺這個社會已經被銷精蝕骨,失去了精神支撐,崇拜明星、崇拜資本家而不是崇拜英雄、崇拜科學家成了我們時代和社會的精神特徵。今天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氣象在聚集形成,那就是我們社會、我們的青年開始崇拜科學家,開始崇拜英雄,開始從一個陰柔、頹廢、缺乏人生理想和社會擔當的氣象向陽剛、正氣、充滿人生激情和社會理想的氣象轉變。像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這些科學家一樣去生活和追求,為民分憂,為國擔當,將自己的小情懷融入我們民族、國家、時代進步的大情懷。學習袁隆平、紀念袁隆平的最好方式,是像他一樣投身於我們時代的發展中,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拼命、奉獻、擔當,成為這個偉大的變革時代的參與者,成為國之棟樑。
第五,我們國家的希望在哪裡?希望在新青年身上。毛主席當年就曾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梁啟超也說過,“少年強則國強。”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技實施了最嚴厲的制裁,對中國發動了意識形態戰、輿論戰、外交戰、科技戰、金融戰、網路戰、太空戰、生物戰,對中國搞戰爭威脅。中國要衝破美國的封鎖,要打敗美國發動的各種形態的戰爭,光靠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不行,光靠我們人民解放軍戰士也不行,還得靠全體中國人、靠所有中國青年參與,要形成眾志成城的人民力量、要拿出為國拼命的青年血性,唯此則民族有未來,國家有希望。在這次悼念袁隆平的活動中,我們看到了一種青春勃發的力量,看到了一種後浪奔湧的追求,看到了一種旭日東昇的希望,錢學森、李四光、袁隆平這些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人生追求、精神血脈正在傳承給下一代,當我們知道當前我國航天事業的主力軍是一批年輕人的時候,當我們看成到長沙青年向科學家袁隆平致敬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在哪裡,中國的未來在哪裡。
袁隆平去世了,留下了他未竟的事業。我以為紀念袁隆平的最好方式,是像他一樣站在祖國的大地上,承擔起新生代的責任與使命,投身於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窮盡生命之力,探索科學之光,為我們國家衝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為探究世界科學研究之宏大境界,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而甘於寂寞、孤獨、清貧、痛苦,孜孜不倦,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望著科學大師們的背影,站在科學大師們的肩膀上,眺望中國的未來,眺望一個更博大的世界,我們相信,一代新生力量一定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定能後浪追前浪。是的,中國的新生代,中國的後浪們,正在爆發出驚天的力量,正在成為時代變革的撬動者,推動者,前行者,引領者。
這才是科學家袁隆平的價值和意義。
“李光滿冰點時評”近期精彩文章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