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愛自己喜歡的人

面對“生命中重要瞬間”的話題,
李銀河回憶起的故事大多與“愛”相關。
走入暮年,她活得愈發開闊自由,卻依然追隨所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愛自己喜歡的人”,這是她時常與他人分享的人生哲學,也是她一生都在踐行的事。
沒有人會對李銀河的名字陌生。作為當代中國頗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她深耕的學術研究議題以及在公開場合的觀點表達總能引發關注和討論。許多人對她熟知,還源於她那段廣為人知的愛情,雖然往事隨風,但仍不斷被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重新提起,津津樂道。此刻坐在我們面前的李銀河,與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她幾乎毫無二致。一生從事研究工作,她有著學者的嚴謹和自覺,提前拿到採訪提綱,她認真地在每一個提問下標註好一條條筆記,以便回答時作參考,不漏掉每一個細節;面對追問,她也能隨時丟擲一串串精準的資料,輔助觀點。談話至興起時,她的語氣又會變得輕快而昂揚,臉上浮起笑意,內心浪漫自由的因子好似跟隨著吐出的語句一同散落在空中,快樂在周身圍繞。
李銀河今年72歲。十幾年前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退休後,她開啟了規律而充實的晚年生活。雖然不再從事嚴謹的專業學術研究,她卻從來沒有停止關注不斷更新的社會話題。擁有了可以支配時間的自由,她開始做更多自己感興趣的事——寫作、讀書、觀影,以及繼續以不同的方式作出觀點表達。
簡單描述退休後的生活,李銀河說起了在許多場合都提到過的“三段論”——把一天的時間分成三段,上午寫作,下午閱讀,晚上觀影。退休十幾年,李銀河幾乎一直保持著這樣的規律。“關於寫作,前幾年一直在寫小說,最近更多寫一些隨筆。閱讀就是到處找(書看),各種各樣的書永遠看不完。下午五點、五點半吃過晚飯,一直到晚上十點,這段是觀影的時間,有時候看兩個電影,剩下的一個小時再看一集劇。”細碎日常中,時間被她妥善分隔,安排得井井有條,卻也塞得滿滿當當。她不太出遠門,大部分時間喜歡待在家裡,近些年連旅遊都不太去了。“許多風景第一次看到覺得特別美,印象好極了,第二次再去不但沒有什麼新鮮感,還把原來的印象敗壞了。”一直以來,李銀河最怕重複,看到重複的風景就會慢慢失去興趣,看書、看電影也幾乎不看第二遍。年輕時從美國留學回國後,她曾經一度在北大當老師,但當老師講課總是要重複,她不喜歡,“我就離開了北大,調到了社科院搞研究,搞研究就不用老重複了”。
閱讀在李銀河的過往人生中佔據了重要位置,並且還在持續不斷地影響著她。年少時經歷過一段荒蕪的時光,後來初入書籍的世界,她形容那種感覺像“不小心一腳踏進了阿里巴巴的藏寶洞,滿眼金銀珠寶,太驚豔了!”後來她學習社會學,一生中做了十幾個研究專案,寫出十幾本專著,每本背後都是大量專業書籍閱讀的支撐。在這之外,“雜書”的閱讀經驗貫穿了她的一生。“哲學、心理學……更多的是文學,到現在,看書的標準就是能看得住,那些翻三五頁看不住的就扔下了。”不久前李銀河在自己的公眾號分享了一篇近期的閱讀書單,閱讀量很快破了10萬,這讓她本人也頗感意外。書單所列的書目正如她所說,涵蓋不同學科門類,不受形式、體裁所限,讀來有趣便是最高標準。
與輸入相對的是輸出。李銀河曾經讀到過一個大體量樣本的調查研究,結論顯示人的一生中生產力最高的年齡階段是60到70歲,第二高是70到80歲,第三高是50到60歲。這樣的結果恰好在她的生活經驗中得到了驗證。退休後的第一個十年,李銀河開始創作小說和隨筆,小說寫了十部,其中包括兩部長篇和八部中短篇小說集,每本小說集大約有16萬字,同時出版了多部隨筆集。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退休後依然持續創作,這些都被李銀河歸因為“力比多”。“力比多”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學概念,在李銀河看來更確切的翻譯是“生命力”。“你心裡要有一股衝動去做這件事情。我這幾十年所做的事情是我自己選擇的,是我所熱愛的,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興趣會非常旺盛,很有衝動。”退休後創作小說和隨筆集,依然源於內心的衝動。“我寫小說的時候好像有一種‘井噴’的感覺,每天早晨起來心裡躍躍欲試。60到70歲那個時間段,簡直每天一個題目,一篇能寫幾千字,這種衝動會讓我感覺不是我在寫,而是上天有一個力量抓著我的手在寫。寫小說的時候,感覺到的是生命力的迸發,我在精神上從沒覺得衰老。”
每週三晚上七點,在團隊夥伴的幫助下,李銀河會在社交平臺開啟一小時的直播,回答網友們的提問,直播已經進行了幾個月,效果還算不錯。直播間裡網友提出的問題大多關於愛情、婚姻和家庭,這是李銀河研究的專業,也是她一直感興趣並且樂於分享與表達的話題。她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年輕人更瞭解自己,解決一些他們的困惑。因為這些年她出版了一些分享人生感悟的隨筆集,直播中也會出現更多關於人生哲學的提問,“好多人關注人生怎麼樣能有意義,怎麼樣能夠在生命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事。”
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對於自身處境的追問。“現在許多人會追問婚姻的意義,說我為什麼要結婚,我不結婚行不行,我不生孩子行不行。這些在傳統女性的觀念裡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她們絕對不會提出的問題。”
這些年,關於女性議題的討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角度愈發細緻具體。雖然不再從事專業而系統的社會學研究,但對於李銀河來說,婚姻家庭領域相關的最新熱點現象一直是她感興趣的話題,比如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的婚內AA制,再比如大家不再把結婚當作戀愛的目的,認為“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反而更純粹”。兩性與婚姻關係中的新變化,是女性更加獨立、更具備自我主體性的表現。長期的工作習慣讓李銀河對數字格外敏感,她再次丟擲調查報告中的資料來佐證自己的觀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學本科女生的比例只有30%,如今這個數字是63%。越來越多的女性有了獨立的事業、收入與不依附他人的人生,她們開始獨立思考,開始要求自我實現。”
一生從事的社會學研究工作,被李銀河概括總結為做兩件事:“一件事是去了解什麼是基本事實,另一件是去解釋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而基於調查研究得出結論的學者型工作方法,也影響著她的思考方式與日常生活。“一是任何事情都要去追求真相;二是要獨立思考,不輕易相信任何說法;三是要有包容性,不輕易對某件事或是某個社會現象作出道德判斷。判斷一件事情的好壞不是社會學家的責任。”
李銀河是中國最早的一批丁克,因此很早便在為養老作著準備。這兩年她從外地搬回了北京附近,在北京向南約一小時車程的地方買了一處大房子,計劃和另一對夫婦一起“抱團養老”。“跟我們一起抱團養老的這對兒夫婦是文藝愛好者,會好幾種樂器,彈琴、唱歌都特別好,我們將來可能會成立一個小樂隊,每週末大家聚在一塊兒練一練。其中一位還喜歡寫劇本,他說以後他要寫劇本,大家一起排個小話劇。我也打算到時候學個樂器,加入他們的小樂隊。”說起這些,她笑意盈盈,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期待,卻又馬上補上一句:“但是我相信我不會投入太多時間在這兒,因為我更喜歡的是自己看看書、看看電影,我真正的娛樂在這兒。”
幾年前,李銀河寫過一篇叫作《媽媽印象》的文章,講述了母親對自己的影響。“直到後來,我在作性別研究時,重新翻出了當初對媽媽作訪談時留下的錄音記錄,我才突然間意識到,媽媽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多麼的出類拔萃。”父母的自由戀愛給她帶來了最初對於浪漫之愛的想象;母親的工作選擇和表現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後來的事業選擇;母親一生淡泊名利,念念不忘“一切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的煙雲”,更塑造了李銀河的價值觀。而在這些之外,李銀河還記得的是母親始終平和的心態。“母親經常跟我說,一個人活著就只能做她那點事兒,你把你能做的那點事兒做好就行。”就像在幾年前的隨筆集《一生所尋不過愛與自由》中,她寫道:“人一旦知道了自己的界限之後,心裡就安靜下來,不再躁動,不再焦慮,可以心安理得(無可奈何)地虛擲時光,可以輕鬆愉快(不然還能怎樣)地用自己的時間和生命做些無所謂的事情了。”
李銀河最近生活中的新感悟,是關於“參透後的樂觀主義”。“當你宏觀地看待人生的時候,你會知道人生最終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能面對這樣的真實,你就’參透’了。參透之後的樂觀主義,就是即使知道生命從宏觀來看沒有意義,但我們可以自賦意義,去實現和滿足自己的所有慾望,去追尋美,追尋愛,達到自我實現。”李銀河說,她從小便一路是學霸,總是得第一名,但似乎所有的努力和奮鬥都是出於一種永遠要當第一名的慣性,而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目標。如今回想,人應該是有目標的。“我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快樂的人,身體舒適,精神愉悅,我的一生就要這樣度過。”
策劃、統籌 / Cashew Xin
攝影 / 李銀銀
採訪、撰文 / 劉怡帆
妝發 / 嶸嶸(FEIYI造型師經紀管理機構)
助理 / 王泳欽
場地鳴謝 / 北京望京凱悅酒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