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之後,算是在真正意義上進入2025。好像去年還沒來得及做年終總結,怎麼就到 2025 年了?

寫下上面這段話的人名叫張盧克,他是一名廣告行業從業者。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他持續用「盧剋日記」記錄自己隻言片語的感受。
一樣的模版、一樣的名字,他也沒想到能寫十年。他說寫東西能讓自己進入不焦慮的狀態,這就是能讓他堅持這麼久的原因。

這些年,盧克存在電腦裡的「盧剋日記」(可點選放大檢視🔍)
“十年間,
我寫了一萬多篇日記,
因為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焦慮”
|“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我太焦慮了,越是想排解焦慮,越會關注自己多一點。”
盧克大學畢業之後就加入廣告行業,那時整個行業比較繁榮,大家都對廣告人的身份很驕傲。在大公司工作幾年之後,2013年,盧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空窗期,面對不明朗的前景,他感到惶恐,開始每天花時間寫「盧剋日記」。


在那之後一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都能寫出七八篇。後來他創業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雖然沒辦法做到每天都寫,但這十年下來,即便中間有兩三年的日記遺失,也寫出了1萬多篇。
創業之後,盧克開始把自己關於創業的想法也寫進去。
比如說今天比稿失敗了,就吐槽兩句;思考某個題目時冒出的一些想法,也隨手記進來,因為寫方案時可能會用到;在路上走路時,如果腦子裡冒出一些想法,他也會記到手機的備忘錄裡。

時間來到2014/2015年左右,那時的廣告行業繁榮,很多新的品牌和想法不斷湧現,它們都被寫進了「盧剋日記」裡。


2022年,盧克經歷過公司資金流斷掉、合夥人突然離世,這樣的急剎車讓他不再過多關注外界,進而關注日常和自己。這段時間,盧克將日記從“觀察社會”移動到了“具體的生活”上,用更生活化的視角和觀點去看周圍。






有一年的冬天,他路過創業的第一個辦公室所在的地方。吹著冷風,想起公司剛成立時他站在街頭的感受。十多年過去了,風還是一樣的冷,人卻有很大變化。

“記下來,
是在解決自己想不通的事情”
|“我的心態是跟著公司的成長迭代和變化的,雖然跟大環境也有關係,但其實並不是大環境直接作用於我的,而是透過我在做的事情影響我的。”
盧克漸漸意識到,焦慮是沒有辦法消除的。他說:
“小時候我們會為丟一塊橡皮而焦慮,現在回過頭來看,會覺得丟橡皮這點小事不重要,但當時焦慮的感受是真實的,我們沒辦法消除它,只能接受它和它共存。接受不是放棄或者擺爛,而是接受自己看不懂的東西,也接受自己不是一定要弄懂一個東西。我們能做好當下的事情,就已經足夠了。”


如今他會因為專案上線之後的結果而焦慮,會因為業績而焦慮。而最大的焦慮,源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早些年時,盧克是敢為公司去銀行貸款的,因為他知道明年這些錢肯定能賺回來,但如今他並不敢貿然做這件事,因為不敢判斷未來是不是真的會更好。

這些年,盧克一直在朋友圈更新著「盧剋日記」,有很多他寫出來都忘了發,發出來也變成了一種慣性,有時候還會有朋友特意過來問什麼時候更新。大多數人會覺得他在寫一些文案,有的人覺得他在寫詩。




“接受現狀之後的日子,
要怎麼過?”
| “我透過自己的經歷觀察到,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做無意義的爭吵,只是在互相拋名詞,用名詞壓倒對方,做名詞的爭論。”


“35歲、被裁員、還有孩子老人要養”是很多人在現實生活裡要面對的問題。
有次盧克搬家時遇到了一位搬家師傅,他的工作是把無法進電梯的傢俱用走樓梯的方式扛上樓。盧克和師傅聊天,瞭解到他家裡有3個小孩要養,他給自己花的錢非常少,每天的飯錢都會精確到幾塊錢。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位搬家師傅很慘,但他身上沒有任何消極的一面,總在積極地面對自己的處境。盧克認為這是很重要的。

“如果有一天連外賣都送不了時,我們要怎麼辦呢?還是要去面對的,當我們去面對時,就總有解決的辦法,但不去面對時,只在一旁咒罵是沒有用的。”
在盧克看來,大多數人可能沒有資格去享受網際網路上所說的“鬆弛感”,日常沒有必要靠一些虛無的夢來麻痺自己,更沒有必要靠憤怒來發洩,不如務實一點去面對可能的現狀,想想晚上吃什麼來得更好。


“我寫的很多內容都是在表達:接受現狀之後,日子要怎麼過。被裁員之後,該爭取的利益還是要爭取,但後面的日子怎麼過,還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部分。”

盧克不是很認同近些年來廣告行業走向“衰敗”的說法,這個行業確實變得複雜了,邊界逐漸模糊,但規模並沒有減少。做文案出身的他覺得雖然如今AI已經發展到能幫人寫文字了,但它寫出來的東西很難讓人讀了之後感受到興奮。

圖片/口述:張盧克 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
可以正式說一句2025你好啊
新一年請多多關照

“最近幾年,每年除夕夜一大家人都會聚在爺爺奶奶家吃年夜飯。當煙花在院子裡點亮的時候,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跑出去看那短短幾分鐘的閃亮。一邊開心地大喊:哇,煙花,一邊拿出手機定格這些瞬間。”
@蘿蔔
等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春節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