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網斷貨!天貓10億級大店倒閉

作者:泊如
來源:派代
文章已獲授權
近期,博樂達與瑞志公司的“分手戰”登上熱搜,引發電商行業討論。目前,博樂達天貓旗艦店已經關閉,多個王牌產品在其他電商官方店鋪也陷入斷貨狀態。
博樂達的運營方上海瑞志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志公司”)發微博稱,博樂達品牌方強硬停止發貨,並向天貓平臺和供應商發函解約,導致店鋪無法繼續營業。而博樂達母公司的回應,則是釋出一則“重新啟航”海報,暗示將進行團隊重組。
從年銷售額10億元的醫美黑馬,到全網斷貨的“棄子”,這場持續三個月的商業糾紛揭開代運營模式殘酷的真相。當技術方與渠道方在利益天平兩端反覆拉扯,原本完美的商業聯姻,也可能淪為資本遊戲的犧牲品。

十年攜手,一朝翻臉

回溯至 2013 年,醫學博士呂紹祥與商業新貴鍾錦璐相遇,鍾錦璐對呂紹祥所持有的超分子水楊酸技術表示出濃厚興趣,並商議共同開拓市場。由此,雙方開啟了戲劇性的合作實驗。
瑞志公司憑藉70%股權掌控渠道命脈,博樂達則坐擁超分子水楊酸專利技術,形成“技術封喉+渠道鎖喉”的雙頭共生模式。
2015 年,博樂達進入中國市場,瑞志公司全面負責市場運營,涵蓋臨床研究、學術推廣以及醫美渠道佈局等咽喉要點。據悉,瑞志投入了超2000萬元搭建醫美渠道網路,覆蓋全國87%三甲醫院皮膚科。
博樂達則以 “科學循證” 為核心定位,憑藉水楊酸面膜和三七精華兩款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初步站穩腳跟。
2018年,雙方的合作模式大調整。瑞志公司轉讓30%股權給呂紹祥,換取回中國市場的無限期獨家經營權。自此,瑞志公司全面掌控博樂達品牌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2021年是雙方的蜜月期。銷售額突破10億元,產品覆蓋3000多家醫院及醫美機構,線上渠道銷售佔比提升至50%。作為代運營方的瑞志公司話語權達到峰值。
然而,表面繁榮之下,潛在風險悄然滋生。儘管瑞志公司持有 70% 股權,但品牌商標仍歸呂紹祥控制。
而此前的協議漏洞,也為日後埋下了定時炸彈。首先雙方未設定業績對賭條款,為單方解約留下灰色地帶。同時核心專利共享機制缺失,為後期“技術盜竊”指控埋下伏筆。呂紹祥若藉此規避法律約束,瑞志公司在談判中將處於被動地位,缺乏籌碼。
2024年12月20日。呂紹祥突然指控瑞志公司“竊取商業機密”“銷售假冒產品”,並單方面終止合作,切斷產品供應。此舉導致瑞志公司運營陷入癱瘓,業務無法正常開展。
2025年2月,博樂達天貓旗艦店關閉,京東、小紅書等平臺的明星產品出現斷貨現象。瑞志公司則宣佈停業,員工最後工作日確定為2月28日。
鍾錦璐透過微博發文,指責呂紹祥 “過河拆橋”,稱其透過收買瑞志公司高管(如線下渠道總經理吳紅豔)傳播不實資訊,並利用合作協議漏洞繞過法律程式解除合作。而博樂達母公司則釋出 “重新啟航” 海報,暗示將進行團隊重組,但未對糾紛細節作出正面回應。
派代認為,此次糾紛的本質,是品牌方與運營方在長期合作過程中,由於權力與利益分配失衡,引發了控制權爭奪。瑞志公司在品牌推廣過程中投入數億資金,但呂紹祥作為技術持有者,獲取了大部分利潤,雙方對利潤分配產生爭議成為導火索。

信任崩塌,多米諾骨牌效應凸顯

雙方利益互搏,斷鏈危機中,也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內部紛爭公開化後,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72小時破12億,負面評論佔比達63%。此外,其天貓旗艦店搜尋指數暴跌82%,核心產品三七精華月銷從23萬瓶跌至不足2萬瓶。
這對博樂達的品牌形象無疑造成了嚴重衝擊,消費者信任度或在下降。社交平臺上關於博樂達“售假”“退市”等負面猜測,消費者對其供應鏈穩定性產生質疑,同時也動搖了十多年來品牌構建的“科學循證”定位。
而對瑞志公司和博樂達來說,也是雙輸的局面。
瑞志公司此前構建的3000多家院線渠道及線上銷售佈局,短期內難以被替代,這可能導致博樂達品牌損失超過50%的院線渠道收入。而瑞志公司解散後,博樂達需重新構建供應鏈,以及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短期內難以恢復到原有市場份額面。
目前,瑞志公司已對博樂達公司提起訴訟,雙方進入法律程式。
本次案件核心爭議點主要有兩個:其一,2018年協議中瑞志公司獲得的“無限期獨家經營權”是否具備法律約束力;其二,呂紹祥以“竊取商業機密”“售假”為由單方面解約,是否符合合同約定或法定解除條件
此外,核心商標、專利技術雖歸博樂達所有,但瑞志公司在運營過程中積累的客戶資料、渠道資源等無形資產如何分割,亦成為爭議焦點。
站在法律的角度,2018年協議未明確解約條件,呂紹祥指控的“售假”“竊密”若缺乏充分證據,可能被認定為解約藉口。法院在判決時,可能參考瑞志公司的實際投入(如渠道建設、團隊成本)及未來利潤損失(按歷史業績推算3-5年預期收益),賠償金額可能高達數億元。
此外,品牌方也可能被要求返還瑞志公司在運營中積累的渠道資源(如醫美機構合作名單),或協商進行折價補償。
當然,雙方也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從保護“博樂達”品牌的角度,長期訴訟將進一步損害品牌公信力,雙方可能達成妥協。瑞志公司讓出運營權,但保留部分收益分成,或博樂達收購瑞志公司股份,實現整合。
行業警鐘,代運營模式的“死亡螺旋”
在代運營模式下,利益分配與信任風險始終是行業關注的重點。對於依賴單一運營方的品牌而言,合作穩定性至關重要。博樂達事件則揭開了代運營領域的“死亡螺旋”陷阱。
從代運營的成本角度,人力成本是個無底洞。根據艾瑞諮詢《2024年中國電商代運營行業研究報告》,中小型代運營企業人力成本佔比普遍在20%-35%區間。頭部代運營企業因需承擔品牌全案服務(含營銷、資料中臺、客服體系等),人員密度比中小型企業高40%-60%。
人力成本持續攀升的背後,則是代運營服務複雜度的升級。從單純頁面設計擴充套件到私域流量運營、直播帶貨、IP孵化等新興領域,崗位需求從5-8個職能模組增至12-15個。
市場變幻,代運營行業隨之也湧現出了許多問題。
從瑞志公司與博樂達的案例可以看出,品牌方掌握核心技術及供應鏈,而代運營方雖擁有經營權,但缺乏產品開發決策權,容易導致戰略分歧。品牌與代運營方的權力應實現動態平衡,避免出現“技術壟斷”或“渠道綁架”的局面。
目前,市場上部分公司採用分階段授權模式,如初期由代運營方主導,成熟期品牌方收回部分決策權,以實現權責匹配。
此外,過度依賴單一運營方也存在明顯風險,部分品牌的做法是“去中心化”運營,如分割槽域引入代理、自建核心團隊並保留關鍵能力(如使用者運營、內容生產)。
同時,股權繫結不應過於僵化。博樂達2018年股權繫結模式未隨規模增長進行調整,最終導致矛盾激化。
“動態股權”模式或可以規避部分風險。在動態股權模式下,初期代運營方佔股較高(如40%),銷售額每增長10億元觸發股權重新協商。但同時,會實行階梯分成模式:如年銷售額<5億元時,代運營方抽成15%,5-10億元抽成12%,超出10億元抽成10%,避免利益固化。
博樂達事件警鐘長鳴。品牌方在選擇代運營服務商時,應警惕“保底承諾”陷阱,優先選擇資質齊全、口碑良好的服務商。若發生糾紛,可透過調解快速解決,或依據《電子商務法》《合同法》提起訴訟。
站在電商行業的角度,博樂達事件絕非孤例,它折射出代運營模式從“效率革命”到“制度革命”的必然轉型。
當行業陷入“成本黑洞→資料綁架→人才套現”的惡性迴圈時,唯有透過動態股權架構重塑權力平衡、引入第三方監管打破利益捆綁等方法,才能為代運營行業開闢新航道。如何從流量爭奪向價值共生躍遷,值得行業各方深入思考。
參考資料:[1]電商代運營,不贏利後的那些紛爭 . 人民法院報
[2]水楊酸護膚頭部品牌博樂達陷“內鬥”,天貓旗艦店已停運 . 介面新聞
[3]天貓關店、全員解散!博樂達10年合作走向“決裂” . 美妝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