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畢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失業後在深山獨白

作者:安瀟
前幾天,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影片。鏡頭前是一張樸素的大臉,標題是《我曾是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如今我失業了,獨自一人待在山裡,我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

(I Was An MIT Educated Neurosurgeon Now I'm Unemployed And Alone In The Mountains How Did I Get Here?)

釋出者是Dr. Goobie,我好奇地點開了他的頻道,看到前面有很多長鏡頭的影片,記錄了他在森林、山脈和海邊行走的畫面,他幾乎不出鏡,每個影片的播放量都僅僅只有幾千。而這個影片卻不同,他站在深山中,戴著帽子,大臉懟著鏡頭,開始自言自語,講了很久,一小時內鏡頭沒有任何變化。
他的語速緩慢,有時慢得像是走神一般,鏡頭前蚊蟲飛舞,四周的寂靜讓我們可以聽見自然的聲響。
他所講的內容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有點笨拙地講述著自己的人生,和他對職業與生活的反思。這是他的中年危機,還是人生的覺醒?
他說錄這段影片是為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也希望為正在困境中的人帶去一些鼓勵。
這個看似隨意、沒有任何噱頭的自說自話的影片,竟然引發了數千萬觀眾的觀看,激起了無數人的共鳴。他隨後又錄了幾段類似的影片,甚至顯得有些囉嗦,但觀看量依然驚人。
我將這些影片的內容結合起來,重新講述Dr. Goobie的故事。
01
Dr. Goobie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上大學,完成了四年的醫學院學習和六年的神經外科培訓,後來做了將近十年的神經外科醫生。
花了20年時間完成了這一切,但他還是辭職了。
剛上醫學院時,他宣誓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俗稱醫師誓詞,是西方醫生傳統上行醫前宣誓的誓詞)。儀式上一位年長的教授說:“作為醫生,你的工作是減輕病人的痛苦。”
在Dr. Goobie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這句話一直伴隨著他。
他之所以成為神經外科醫生,是因為對大腦的運作原理、意識的運作機制、身體如何感知充滿興趣。
在醫學院,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腦機介面,簡直像科幻小說一樣,透過思想控制機械臂,這讓Dr Goobie很興奮,因此想進入相關研究領域,希望有一天能做《星戰》裡盧克·天行者換手臂那樣的手術。
他把電極植入大鼠大腦,並計劃去多倫多與腦機介面的專家合作。
但隨著深入研究,他發現,人們擁有機械臂的夢想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大腦會排斥這些小電極,形成疤痕牆,這樣電極就無法接收到神經元訊號。
因為這些侷限性,Dr. Goobie的研究目標最終無法實現。
02
從20歲到29歲,黃金歲月全部投入到了醫學院學習和腦脊外科的培訓中。29歲時,他意識到想去的地方永遠也達到不了。
投入了9年青春,他不想放棄積累,於是學習了脊柱手術。大多數神經外科醫生都做脊柱手術,比腦手術更常見,修復因磨損而退化的頸椎和脊椎。
畢業後,他去到了很好的醫院,和優秀人才共事,收入高,工作也受人尊敬。
但是他進入了人生中最不開心的時光,長時間都無法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他掌握了先進的脊柱微創手術技術。椎間盤突出,他可以做手術切除椎間盤突出物,騰出空間給神經。或者可以做手術將鈦合金螺釘和鋼筋固定在脊柱中,限制它的活動。
但很快他意識到,手術無法根本解決椎間盤為什麼會磨損或突出、關節為什麼會鬆動等問題,一段時間後就會復發。
Dr. Goobie一直記得年長教授說的話:“作為醫生,你的職責是減輕痛苦。”但在診所,他不得不告訴很多人,手術幫不了他們多少忙,病人會感到非常失望。
那份沉重感讓他難以承受。他雖然減輕了一些人的痛苦,但他看到了更多的痛苦,即使盡力去手術,也無法消除。
脊柱手術在他的眼裡,越來越像一場無意義的房屋修整:就好像房頂有漏水,雨水破壞了牆壁,他卻在花功夫把牆壁拆掉、拿掉髮黴的隔熱材料,卻沒有修好屋頂的漏洞。
他做了近十年的神經外科醫生,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
03
做手術前,他都會向病人做調查問卷,他發現康復得快的病人,行為總是符合某些規律。
飲食似乎是最重要的,他們吃很多蔬菜、水果、全穀物和豆類,低鹽飲食,不抽菸,少喝酒。
他們會做一些讓自己出汗的活動,比如運動、戶外活動、遠足、桑拿。 
他們通常有很好的社會支援,比如能夠和家人、孩子、朋友交流。
他們每天睡大約八小時,壓力小。如果有壓力大的工作,他們會找到釋放壓力的方式迴歸平靜,比如冥想。
Dr. Goobie看到,做了這些事情的人,康復的速度快到他甚至來不及為他們做手術。有時候手術要等三四周,但到了手術時,這些病人就已經痊癒了。
而相反,患者中有些人吸菸如同煙囪,每天窩在沙發上吃熱狗,不運動、沒朋友,生活中充滿壓力,睡得也不好。
他做手術是非常高效的,患者會暫時好轉,但六個月到一年後,就會有復發問題,或者不同關節會出現類似問題。
這是Dr. Goobie的“頓悟時刻”:想要真正康復,就需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變,手術和藥物都沒有多大幫助。
04
他工作過的醫院是非常優秀的機構,也有很多出色人才。但醫療系統沒有建立讓人們改變生活方式的康復體系,醫院也不夠重視。
醫院需要經濟效益,如果找到一種方法,無需藥物或者手術就能幫助人們康復,那麼醫生就相當於把自己從工作中解僱了。
他假想了一個小鎮:每個人都吃很多蔬菜和水果、控制鹽分攝入、每天運動、享受大自然和新鮮空氣、和親人朋友一起度過時光、每天睡八小時、保持冥想。那麼小鎮裡Dr. Goobie的手術室和很多其他醫療服務機構都會是空著。
但他每次和病人說,做這些事情確實有效時,大多數人都不會聽這些建議,因為從一個做手術的神經外科醫生嘴裡聽到這樣的建議,實在有點奇怪。
但他真的感覺到,醫學界的焦點不再是康復,而是從手術、藥物等所有可以賺錢的領域中獲利。這個醫療系統中的激勵機制是不對的。
當Dr. Goobie意識到了背後的真相,他就開始失去了信仰,不再相信自己在做的手術能夠根本解決病人的問題。忽然之間,曾經讓他充滿興趣的神經外科醫學,成了他只是獲得報酬的方式。
那時他38歲,他無法想象自己這樣過一輩子,繼續做這些他不相信的手術。
妻子並不工作,家裡還有一隻叫做Doobie的小狗,他是家裡的經濟支柱。
他感到很崩潰,覺得自己被困住了,增重了18公斤,非常難過、憤怒、沮喪、絕望。
雖然他確實幫助了不少人,但倫理困境對他造成了極大打擊。他每天仍去工作,但他覺得身體、精神和靈魂都會在20年內崩潰,撐不到60歲。
05
很幸運的是,他有一位非常耐心的妻子。妻子對他說:“你需要找到自己內心痛苦的真正原因,回顧過去,是哪些決定傷害了你?”
於是Dr. Goobie開始回顧人生,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背叛自己。
18歲是轉折點,也是他第一次背叛自己的時刻。他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他很興奮,許多課程都非常有趣。
他喜歡詩歌、戲劇和表演,決定第二年選擇哲學和語言學學位。
然而回到家中,來自韓國的父母卻非常擔心兒子會是否能憑藉哲學學位養活自己。
父親是一名成功的醫生,熱愛自己的職業,收入很高,並且在幫助別人時找到了巨大的滿足。
但對於18歲的他來說,這場關於如何謀生、如何照顧未來家庭的討論,是非常沉重的。
內心告訴他,哲學、表演、生態學,才是他該走的路。但理智告訴他,醫生這條路才是安全保證。
最終是他自己做出選擇,他選擇了醫學。
這導致了20年的痛苦和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他知道自己一直在背叛自己。
這種痛苦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不僅僅是工作壓力和健康問題,即使是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決定,也會讓他反覆掙扎,這背後原因是他不再信任自己,無法再聽從自己的內心。
他試圖透過金錢來麻痺自己。私人執業時,他賺了非常多的錢,於是到處旅行,買了豪車沿著加利福尼亞海岸線開。
金錢解決不了壓抑,於是他又上癮另外兩件事。
一個是射擊遊戲,他玩的時候,腦袋裡一片空白,他玩了大約19000小時,純粹就是逃避自己。
然後他養成了每天喝兩份烈酒的習慣,量不大,但是睡眠質量會變差,第二天會焦慮。
每天診所裡的時間是最糟糕的,他能感受到每個人的痛苦,而這些痛苦會吸收到他的身體裡。而且他知道,20個病人中,只有1個會真的康復,而剩下的19個,手術後會反覆發作。
最難過的是,當他告訴病人很重要的健康資訊,真的可以治癒他們的方法,又沒有人願意聽。
他甚至覺得這就是自己的對映:連自己都沒有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別人當然不會聽。
每天回到家,他都感到非常沮喪,焦慮並增重。
但在妻子的陪伴下,他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
06
有天妻子對他說:“我明白你在經歷什麼,我會一直陪著你。你應該辭職。”
我說:“怎麼可能辭職?你還沒有工作!”
“我們已經存了一些錢,雖然不夠退休,但可以支撐幾年。”
Dr. Goobie掙扎了很久。一方面他捨不得放下20年的積累,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這樣繼續下去,身心都會死亡。
終於,九個月後,他辭職了。
無數人問他後續計劃是什麼,他感到很尷尬,因為他也不知道。
但他忽然感覺徹底自由,沒有計劃,不需要去某個地方,不需要在特定時間做某件事,他開始享受這種放鬆。
他知道自己終究還得重新工作,不能就此退休,但他決定讓自己從零開始。
很多人會覺得他遇到了“中年危機”。但他覺得,真正的危機其實是那十年極度不快樂的時光,而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感到幸福。
他的一大願望是陪伴七歲的小狗Doobie,以前因為他和妻子很忙,小狗的生活一直很無聊,大部分時間呆在家裡,這讓他很難過。他想要讓小狗過上充實生活,珍惜與它共渡的每一刻。
於是他開始每天和小狗去到戶外遠足,去大山、海邊玩耍,體驗自然世界。自然非常治癒,釋放了他所有的壓力和焦慮。
之前因為抑鬱,他增重了18公斤。辭職後,他把大量時間花在戶外,吃得更健康,睡得也多了。以前作為醫生,總要接到緊急電話,很難睡好。
就這樣,Dr.Goobie瘦了下來,健康了很多,也真正地感受到了快樂。
這就是他的故事,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神經外科醫生,如今失業,獨自一人待在山中的經歷。
但他開始懂得:有時你緊握不放的事物,其實一直在傷害你。放手之後,你才能夠抓住其他真正美好的東西。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