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關於現男單世界第一辛納的“處罰結果”終於出爐: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和辛納方達成和解,辛納已接受被禁賽3個月的處罰,禁賽期為2月9日至5月4日。但是哈勒普也是因為服用違禁藥物,卻被禁賽四年。WADA這玩笑確實開大了。

關於辛納與哈勒普的禁賽處罰差異,這一爭議的核心在於案件性質、規則解釋以及外界對“雙重標準”的質疑。
辛納在2024年3月的兩次藥檢中被檢出極低濃度的氯司替勃(一種合成代謝類固醇)。他解釋稱,藥物汙染源自理療師治療手部傷口時使用的噴霧劑,隨後透過接觸傳播至其皮膚傷口。國際網球誠信機構(ITIA)和世界反興奮劑機構(WADA)均認可辛納“無意作弊”,且未因此獲得競技優勢。

WADA認為,辛納需對團隊成員的疏忽負責,但因其無主觀故意且藥物未提升成績,故禁賽3個月被視為合理。
辛納的禁賽期為2025年2月9日至5月4日,期間可於4月13日恢復訓練。這一安排使其能參加2025年法網及後續紅土賽季,但錯過“陽光雙冠”(印第安維爾斯和邁阿密大師賽)。禁賽期部分覆蓋了已執行的臨時禁賽時間(4天),進一步縮短了實際處罰。

人美心善的哈勒普卻因為同樣的事件,在競技狀態非常好的時期,被禁賽四年而最終徹底告別職業生涯。
哈勒普因在202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期間被查出使用違禁藥物羅沙司他(用於治療貧血),被禁賽4年。與辛納不同,哈勒普的違規發生在比賽期間,且涉及直接提升運動表現的藥物。WADA和美國反興奮劑機構(USADA)認為,比賽期間的陽性檢測更可能被認定為故意行為。

哈勒普未能提供足夠證據證明汙染或無意攝入,而辛納的“接觸汙染”解釋卻被專家組接受,這種雙標確實把人噁心到了。
哈勒普案由美國機構主導調查。相比之下,辛納案的調查由ITIA和WADA聯合處理,更傾向於接受“非故意汙染”的辯護。

根據《世界反興奮劑條例》,運動員需對團隊行為負責,但處罰輕重取決於違規的“故意性”和“獲益程度”。辛納因“無意”且“無獲益”獲輕判,而哈勒普因未能自證清白被重罰。這體現了規則對主觀意圖的側重。

包括克耶高斯在內的多名運動員指出,類似案件存在“雙重標準”。例如,波蘭選手斯維亞泰克因褪黑激素汙染僅被禁賽1個月,而哈勒普因膠原蛋白補充劑問題被禁4年。批評者認為,頂尖選手可能因影響力獲得更寬容的處理。
辛納案的調查耗時近一年,期間臨時禁賽被多次解除,最終透過和解達成輕判。而哈勒普案的快速重罰引發了對程式一致性的質疑。部分觀點認為,WADA需更公開化調查細節以維護公信力。

公眾對處罰差異的不滿,實質是對反興奮劑體系“程序正義”與“結果公平”平衡的質疑。若規則未能清晰界定“無意”與“故意”的邊界,類似爭議將持續存在。
辛納與哈勒普的處罰差異在現有規則框架下具備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暴露了反興奮劑體系在處理“無意汙染”與“主觀故意”時的模糊性。未來需透過更透明的調查流程和統一的量刑標準,減少公眾對“雙重標準”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