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亮麥琳,被流量反噬了

李行亮,被流量反噬了。
最近,《再見愛人4》霸屏網路,每期都有新話題和新爆點,天天挑逗觀眾神經。
藉著東風,李行亮從十八線半素半糊藝人,攀升為流量密碼,商演邀約絡繹不絕。
可惜這錢還沒裝進口袋,變故就發生了——李行亮的商演活動接連被抵制。
江蘇某商場,邀請李行亮參加開業活動,結果官宣後頻繁接到投訴電話。
芒果自家的拼盤演唱會請他來獻唱,評論區也全是差評,大罵李行亮助長畸形婚戀觀。
“看著就噁心,讓他滾。”
動感地帶的活動,本來有李行亮的,後來又把李行亮編輯掉了。
觀眾們的情緒究竟從何而來?
還是應該回到節目裡去找答案。

今年最火的綜藝非《再見愛人4》莫屬。
身邊很多朋友,每週都在真情實感追更新,常常被氣得不行還要繼續看。
但多看兩期就會發現,這節目的熱度來得簡單粗暴,就是每期找一個嘉賓出來捱罵。
首當其衝的是楊子。
他一出場,就表演了一個標準爹味男,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根本不在乎黃聖依的想法。
他直言得罪了朋友,沒辦法修復,但得罪了黃聖依,哄一鬨就好了。
黃聖依好幾次提到,楊子一直打壓她,不支援她的工作,覺得她做不好。
還抱怨楊子不回家,也不管孩子。
“孩子大了,有很多需求,全是我來做,他從來都不管,男孩子要玩的東西我又不會……這個是很崩潰的。”
與黃聖依的痛苦相映襯的,是甩手掌櫃楊子的灑脫自在。就算在節目裡,他也忍不住一顆躁動的心,非要偷偷躲在衛生間刷美女影片。
但他又非常有表現欲。
有天晚上,他被罰住差房間,要自己做飯。
黃聖依拿了熱水壺和泡麵,他不肯將就,非要點火開灶,大幹一場。
看這架勢,你以為他很專業?
結果他直接點火倒油,丟進一包泡麵,瞬間得到一塊烏黑髮亮的炭餅。
後來又放任油在鍋裡狂燒一小時,得到一鍋火,只好一團又一團往外撈。
都火燒廚房了,楊子還沒放棄,偏要把小鍋架到大鍋裡,用水蒸泡麵。
好不容易蒸出一碗,自己不吃,把已經睡了的黃聖依叫醒,讓她品嚐美味。
我要是黃聖依,恐怕會忍不住把這碗麵直接蓋到楊子臉上,但她居然還配合吃了一點。
養過比格的人都自愧不如。
觀眾們紛紛吐槽“這麼大一個人連泡麵都不會煮,真的是巨嬰吧!”
但是。
經常看綜藝的網友們很疑惑。
他們扒出另一檔名叫《婆婆和媽媽》的綜藝,發現主持人和杜淳,紛紛爆料楊子當過4年廚師。
那檔節目裡,他顛勺做飯,非常熟練。五六個菜一氣呵成,黃聖依看了都露出星星眼。
怎麼到了《再見愛人4》就廚藝丟失啦?
非也,只是楊子的人設變了。
以前流行霸總暖男愛上嬌妻女明星,於是楊子顛勺下廚,聖依配合小鳥依人。
但現在流行大女主,所以楊子爹味廢材,是為了襯托聖依獨立、自主、覺醒的設定。
所以觀眾看到兩個人在不同節目的表現充滿矛盾,是因為人設在與時俱進。
前一個綜藝裡,楊子還說家裡財產都在黃聖依名下,自己名下無財產,都是老婆管錢。
到了現在,黃聖依又成了名下無財產、合同不自由的那個小可憐,密碼都不知道。
以前的採訪裡,黃聖依還在誇楊子細心,會準備每個紀念日和生日的禮物。
現在又變成了,紀念日倆人從來不過,根本不記得結婚紀念日是哪一天。
節目裡,觀眾想看什麼人設,他們就能演出什麼人設,都是為了節目效果。
節目外,兩人有說有笑,都把離婚當玩笑。
其實這才是綜藝節目的真相。
無數次講過,真人秀裡很多內容都是劇本,很多角色都是人設,一切為節目效果服務。
對明星們而言,錄綜藝其實和演戲沒什麼區別。只是明星們在這裡扮演自己。
楊子和黃聖依就是太懂這一套了。
他們主動配合,自帶人設劇本,目的就是一舉翻紅,再創輝煌,收割流量。
楊子本身也很享受這個狀態,總是表演慾爆棚地做一些舉動,試圖吸引所有的目光和話題。
可惜事與願違,剛演了個開頭,就被“先天話題聖體”麥琳搶去了戰旗。

這些天,麥琳貢獻了層出不窮的名場面,幾乎平等創飛了每位嘉賓和觀眾。
節目片段粗略勾勒出她的性格底色,把一個擰巴焦慮、虛榮攀比、控制慾強、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主婦,推到了大眾面前。
李行亮幫她出門買東西,她明明想要對方幫忙帶杯咖啡,又不願意直接說,反而是狀似隨意地問了一句:“我配擁有一杯咖啡嗎?”
明明是在提需求,卻要把自己放在低姿態的位置,讓對方揣測。猜對了,是對方知情識趣;猜錯了,那就是不理解自己,應該愧疚。
感覺麥琳的愛情觀啟蒙是張愛玲老師,演繹的是“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
具體表現出來就是,不能主動買新衣服,不能主動要好東西,不能主動享受生活,好像只有這樣,才算是一個負責懂事的賢內助。
但她內心又不甘心這樣低微,所以會像祥林嫂一樣,反覆控訴“幾年沒買過新衣服”、為操持家庭吃了多少苦,以表現自己勞苦功高。
可惜這種自以為是的犧牲,只能感動自己,別人看到只覺得矯情、荒唐、不可理喻。
從李行亮的角度,他只看到,給麥琳買的衣服,每次都會退掉。那當然就不會再買。
凌晨5點坐飛機去上海買青團,麥琳卻說不是想要的鹹蛋肉鬆餡;準備的生日幻燈片,只得到一個“還好”的評價。那也不會再有別的驚喜。
麥琳後來也說,自己最想要的驚喜,就是一個很貴很好、能讓她有面子的包包。
可她又強調,自己真正想要的不是那個包包,而是在意李行亮對待她的態度。
聽起來很矛盾對吧。
彷彿是她內心想要一個包,但潛意識又覺得不該擁有,所以最好是有人一邊說對不起是我強人所難了,一邊把包硬塞進她手裡。
這種不自洽讓她沒辦法和人正常溝通,因為她習慣把自己放在一個看似弱勢的位置,搖著“我弱我有理”的道德大旗,去瘋狂指責他人:
亮子,你是真傻呀還是假傻呀?你沒有發現嗎?每個人對我都是安慰,對你呢,就是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去做。你還沒有任何反思嗎?”
但看過節目的觀眾知道,其他嘉賓的安慰只是一種妥協和包容,完全不代表肯定。
麥琳想象中的愛人,應該是言情小說中的忠犬男主。無論女主怎麼無理取鬧,都要無條件支援她、肯定她。哪怕她說“1+1=10”,也要點頭讚許,並對“1+1=2”的回答重拳出擊。
現實中的李行亮做不到如此“一心為麥”,就成了“冷血”和“自私”的代言人。(當然,他在婚姻關係中也沒有那麼無辜。)
更何況,她不僅對李行亮施壓,屢屢把其他夫妻牽扯到自己的矛盾中,對其他妻子的態度也非常微妙,有背刺與雌競之嫌。
觀眾們的雷點彷彿被她踩了個稀巴爛。
同情李行亮的人覺得她沒邊界感、不好哄、控制慾太強,是個作精;倡導女性主義的人也覺得她不獨立、沒有覺醒、思想不夠解放。
就這樣,麥琳成了熱搜榜上的常客。
網友們一邊憤怒她的行為,一邊又忍不住去看她還能做出什麼荒唐事來。
她被罵了,但她也火了。

必須承認,麥琳才是那個吸引流量的人。
而公眾對麥琳的憤怒,會轉化為對李行亮的同情,由此讓李行亮得到了關注。
直到最新一期播出。
大家驚悚地發現,在經歷爭吵和崩潰後,麥琳和李行亮彷彿無事發生般,相擁而眠。
剩下觀眾們像個笑話,好一個惡他享我。
李行亮還自我反思,覺得自己確實有錯,現在對齊顆粒度,以後就沒事了。
看到一個比喻。
說李行亮像個病入膏肓的患者,終於去醫院了,醫生也認真負責,結果臨上手術檯,人突然撂挑子不幹,回家跳大神去了。
這氣不氣人?!
所以觀眾不願意買單,也正常。
他們一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一遍又覺得自己的感情被玩弄了,實在身心俱疲。
於是開始抵制李行亮的商演活動。
有人一想到,那些花給李行亮的錢,最後都會回到麥琳的口袋裡,就感到痛苦。
我感覺挺諷刺的。
雖然夫妻們上節目都打著“解決問題”的旗號,但實際上更多是為了熱度,以及賺錢。
否則意識到問題的夫妻大可以找些心理醫生去做諮詢,多問幾個也能找到不錯的,又何必大費周章把私人生活全部剖開,供大眾鑑賞。
李行亮和麥琳的初衷,想來也差不多。
他們或許真的發現彼此之間存在問題,能在節目裡解決問題,固然好;如果解決不了,能賺到熱度,讓人翻紅,再賺點錢,更好。
結果現在空有熱度,無法變現,反而為別人做了嫁衣,讓燻雞和節目組賺了個痛快。

輿論爆炸或許超出預料,但整體走勢恐怕早就在節目組的精心策劃之中。
如果你對前三季《再見愛人》有印象,就能發現他們每一季的嘉賓選擇都有精心考慮。
出現在節目裡的每對夫妻,身上都有值得誇大討論的社會型話題,有的是喪偶式育兒,有的是家庭結構不對等,有的是冷暴力婚姻。
第二季的張婉婷,其實就是麥琳mini版。
當時在節目裡,張婉婷也是作天作地,絲毫不給宋寧峰留面子,有很強的控制慾。
有次在飯桌上,她指責對方:
“你都是一個演員,你洞察不到我的情緒你怎麼演戲?你都搞不定我,你怎麼去拿捏好一個人物?”
不光發洩了情緒,還諷刺宋寧峰不是個好演員,否定了對方的職業素養。
對方要解釋,她卻幾次打斷,讓宋宇峰不要談演員這件事,“你還沒有功成名就。”
這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
是的,和麥琳一樣,張婉婷對自己的定位也是受害者,所以錯的不是自己,一定是別人。
她也很希望,對方能夠時時刻刻關注到她的情緒,並且給出正確的、自己想要的反饋。
否則,就會歇斯底里。

但張婉婷又不是麥琳。
作為經紀人,她經濟獨立,有家庭以外的事業,讓她能夠跳出兩性關係去審視和他人的關係,不至於把嘉賓們都搞得一團糟。
而麥琳的身份就是家庭主婦,她的視野就是更窄、更接地氣、更侷限於兩性關係。
所以她的爭議性必然比張婉婷更強,帶給觀眾們的情緒也更加激烈。
於是,正中節目下懷。

現在大家都在說演算法精通人性,我看還是這些綜藝的導演們最精通人性。
他們敏銳地利用了人們的情緒弱點,利用那些討厭、憎惡、反感,去炮製節目爆點。
甚至,炮製一個讓大眾討厭的人。
正如當下的麥琳。
這比炮製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簡單得多。
縱觀現在的內娛,出圈的也大多是這類負面內容,全靠觀眾的好奇心活著。
之前向佐參加的那檔《無限超越班2》。
薅了好些老戲骨來當導師,結果只能點評臺上一群張牙舞爪、用鼻孔演戲的流量。
最後片段出圈,全靠演得夠荒謬。
還有黃磊。
《嚮往的生活》都停播了,還能重回話題巔峰,都是因為觀眾想知道他做飯多難吃。
這飯什麼口味,其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觀眾們看到了樂子,也看到了一個坍塌的人設,都能來踏上兩腳。
再到前陣子的周雨彤。
上了《花兒與少年》以後,天天被人吐槽假鬆弛、真多事,每天給人制造麻煩。
人送外號“花少慈禧”。
然後呢?
被罵了,也有話題了。
還是那句話,黑紅也是紅。
所以大家甘願在節目中裝瘋賣傻,充當笑料和話題中心,彷彿摸索到了成名的捷徑。
當然會有弊病。
利用流量的人也會被流量反噬。
就像李行亮,還沒來得及收割,就率先被抵制了。網友們紛紛教他做人。
但別急,操作餘地還很多。
一來,節目還沒播完,後面的故事線大有空間。只要有素材,後期老師就能偷天換日,重寫一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結局。
實在不行,接個別的節目,深夜談心時假裝不經意地提到這段遭遇,然後解釋前塵往事。
甚至,芒果TV乾脆為明星們量身定做了一款真人秀綜藝——《逃出討厭島》。
要是真有能力,拿出有說服力的作品,網友們其實也會買單,很容易就吻上去。
或者,乾脆自己出來配合網友們玩梗,大家也會覺得這個人玩得起,有意思。
不信你看向佐。
什麼叫觸底反彈,這就是。
當你已經讓所有人討厭的時候,只要有一點讓人覺得可愛的行為,也能覆蓋過去的討厭。
反正自古以來人們就愛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只要不是在紅線上蹦躂的法制咖。
所以。
藝人寧願黑紅,也不要不紅;
綜藝不怕被罵,就怕沒人看。
你看現在熱搜上,今天是A出軌了,明天是B當小三了,後天又是C要離婚了。
多數時候,網友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唱過什麼歌、演過什麼劇、留下過什麼作品。他們存在感最高的時候,就是剖開自己私生活,為網友提供談資的時候。
而且,這些私生活就是明星們奉獻演出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精彩的一部分。
這就是他們需要完成的KPI。
尤其是對很多半糊不素的藝人來說,之前也沒什麼人聽說過他們的名字,反倒是上了這些家長裡短的節目以後,猛然被記住了。
所以不必太為熱搜上那些掙扎在感情裡的明星流量們感傷或氣憤,就當是看了一場戲吧。
反正遙控器還在你手裡。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