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空懸之後,又一個豪車配置要變成白菜價了…

在車企們都在忙著蹭 deepseek ,爭論誰才是真的全民智駕的時候,無人在意的角落裡,一種近二十年來國內都沒有企業能做的汽車零件,傳來了大規模國產的訊息。
就在幾天前,咱們國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京西集團發了個宣告,宣佈他們做的磁流變懸架已經獲得了國內頭部車企的定點,從轎車到 SUV ,總共得給超過 60 萬臺車供貨,而且今年中旬就能量產。
大夥可能沒啥概念,就這麼說吧,磁流變懸架的國產就跟當年孔輝把空氣懸架國產的意義是一樣的。
很快,又會有一個一直只有豪車能用、技術被國外壟斷的配置被普及到觸手可及的家用車上了。
這裡肯定有兄弟坐不住了,不對呀脖子哥,電磁懸掛不是已經有老多國產車用上了嗎?什麼電控減振、 CCD 和 CDC 的,不是早就已經成了國內新勢力的標配嗎?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存在已久的小誤區了, CDC 啥的確實是電磁懸掛,但電磁懸掛可不只有 CDC 。
大夥看啊,這是很多車上都有的,簧筒一體的懸掛。咱們常說的電磁懸掛,指的其實是所有能透過電訊號和磁場來主動的控制中間那根減振器的阻尼,讓它變軟和變硬。
咱們常說的 CDC 減振器裡頭最核心的結構,是一個能由電訊號控制關閉的電磁閥門,它可以透過開啟和關閉來調整減振器裡油液的流向,讓減振器的阻尼發生變化。
結構圖看不太懂的話也沒事,大夥想想一下咱們玩針管的時候,正常的拉和壓很輕鬆,但只要用手堵著出氣口是不是就會難壓很多,電磁閥的作用就跟你的手指很像。
對比之下,咱們開頭提到的那個磁流變減振器不能說是一毛一樣吧,那簡直就是完全不同。
因為它改變阻尼的方式並不是用手指堵針針管,而是讓本來沒有空氣的針管裝進水、漿糊甚至是水泥這些流變特性不一樣的材料,從而調節阻尼的軟硬。
是不是感覺有點科幻,但它還真就透過一個很天才的思路實現了這種效果。那就是把原先減振器裡的油液換成磁流變液。這玩意顧名思,就是會根據環境磁場的不同改變液體內粒子的排列方式。
在沒有施加磁場的時候,磁流變液就是跟油液類似的牛頓流體,而只要給它施加一個強磁場,磁流變液裡頭的顆粒就會極化,互相連在一起變成這樣的粒子鏈。
因為排列變了,原先的牛頓流體也會變成有著一定剪下屈服應力的粘塑體,也就是變得更粘稠,讓減振器的阻尼變硬。而且只要施加的磁場越強,這個阻尼增大的也越多。
這玩意對比起前頭的電磁閥減振,優點是不是一眼就能看的出來,那就是阻尼的調節非常靈活。
閥門只有開和關兩個狀態,但磁場的大小可以多檔甚至是無級調節,配合上現在很多車企都在說的道路預瞄,就可以非常快速且靈活的設定好需要需要的減振器阻尼,對提高動態穩定性和坐車的舒適性都非常有用。
而就像我開頭說的那樣,這種看著有點黑魔法的技術就跟之前的空氣彈簧似的,自 2002 年面世以來,一直沒有國內的供應商做出來。
至於為啥,理由其實也挺樸實無華的,那就是這玩意確實難,核心專利都被人家攥著呢。
脖子哥大概翻了翻美國的專利網站,發現跟車用磁流變減振器有關的核心專利,幾乎和這兩家美國企業:洛德化學 and 德爾福有關。
前者的專利主要涉及磁流變液的材料和配比,後者則是涉及怎麼把磁流變液應用到小汽車的減振系統裡,比如結構怎麼設計,怎麼做好密封、怎麼最佳化效能等等。
這哥倆的專利你引用我的,我引用你的,茫茫多的專利網幾乎把磁流變懸掛涉及到的所有部份全都覆蓋了。
再加上磁流變液這玩意確實很複雜,裡頭類似微米級羥基鐵粉這樣的材料加工起來難度也巨高,很長時間以來,全世界的車企只要像用上磁流變懸掛,就繞不開這哥倆的專利,只能老老實實交錢買產品。
再加上並不是所有車都需要這麼精準的減振調節,所以很長時間以來用上了磁流變減振器的車型,絕大部份都是定位在豪華甚至是超豪華的車型。就算是專利擁有者通用集團,自家用上了磁流變減振器( 通用叫 MRC 減振器 )的車型,也會比普通減震版本貴上個小几萬。
妥妥的氪金裝備。
轉機出現在近兩年,因為洛德和德爾福的專利大都是在 2000 年出頭的時間裡申請的,所以在 20 年的專利保護期之後,它們,成功的到期了。
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個專利群大規模到期的機會就被咱們開頭說到的京西集團抓住了。早在 2009 年的時候,京西重工就花了 9000 萬美元收購了前頭的專利二人組之一:德爾福公司的減振和制動業務,並且順帶擁有了它在全球的八個工廠和五個研發中心。
德爾福擁有的各種專利,自然也順帶歸到了京西的名下。
磁流變減振器應該咋做,這時候就算是被咱們的企業知道的大差不差了。
但這裡還有個問題,那就是磁流變液材料的專利還在德爾福的好兄弟洛德化學手上,即使把德爾福的專利都買了,磁流變減振器還是沒法做到完全的自主國產。
京西和國內其他同行能做的,好像也就只有在等待專利到期的同時,儘可能的解決好那些很難的材料和工藝問題了。
事實上大夥還真就是這麼幹的,在等待洛德的磁流變液專利到期前的這十幾年裡,國內甭管是高校的研究室還是私企,都沒有放棄研究它的國產替代,並且已經有了不少成果。
比如大連理工大學的團隊,就透過多年的研究增加了磁流變液的抗沉降性;北京大學就孵化的一個名叫夢廠科技的公司,也愣是低頭琢磨了五年多搞定了抗稠化的問題。
而就在洛德專利到期前不久,國內關於磁流變液的各種技術突破開始集中出現,就有種趕上了 DDL 的感覺。
雖說翻了半天都沒找到究竟是誰給京西提供的磁流變液,但我猜正是因為有這些長年苦心鑽研的企業,京西才能在洛德的專利到期之後,迅速的找到磁流變液的國產方案,再開始大規模的生產磁流變減振器。
脖子哥看到有些聲音說,京西的成果完全就是靠著專利到期擱那撿漏呢,只能說此言差矣。
要沒有這麼多企業的科研積累和工藝改進,就算專利到期,我想也沒有企業能自己造出靠譜的磁流變減振器吧。
所以在我看來啊,磁流變減振器的國產是汽車行業裡頭,又一個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把高階技術價格打下來的標誌性事件。而京西也表示,會把磁流變減振器的價格做到比現在的電磁閥減振器還低。
配合上越來越便宜的空氣懸掛,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十萬出頭的家用車就能擁有豪華車同款的底盤質感了。
還有幾個月就量產了,大夥猜吧,誰會是第一個用上國產磁流變減振器的呢?
撰文:致命空槍   
編輯:脖子右擰 & 面線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京西重工拿下德爾福部分資產
US5906767A – 磁流變流體 – Google Patents
京西磁流變懸架獲年40萬輛新車定點專案
打破外國壟斷,他為國產“磁流變”闖出一片天
京西集團第四代MagneRide®磁流變懸架國產,磁流變元年啟航
 ZF SDC Sensitive Damping Control Animatio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