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周,美國的Costco火了,消費降級的Tiktok運動時尚達人紛紛湧入全美各大Costco,他們都在瘋搶一款可以平替lululemon明星產品Scuba系列的運動衫。

daliy dot
時尚圈備受追捧的Scuba運動衫,在Costco也能找到同款、同設計,幾乎一模一樣,而價格僅為Lululemon官方售價118美元的零頭——12.99美元,誰能不心動呢?
這種兼具優質與實惠的產品,完美契合消費者的期待。自從第一位TikTok運動時尚達人在Costco發現這一爆款後,它便迅速被搶購一空。如今,這款產品重新上架,再次點燃了時尚女孩們的熱情。對於囊中羞澀的學生黨來說,Costco的“平替大廠”真是絕佳之選。

Tiktok
儘管Lululemon的魅力無人能擋,但最近美國多位醫生卻向就診患者發出警告:千萬不要穿Lululemon,尤其是他們的瑜伽褲,否則可能面臨受傷風險。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1
醫生警告:千萬別穿LuluLemon
最近,美國Tiktok博主Izzi 在平臺上分享了一段自己前往醫院做核磁共振MRI檢查的經歷,一般情況下做這種檢查都會被要求不戴首飾和金屬製品提醒,但是醫院的前導臺在電話提前聯絡的時候,除了簡單詢問Izzi的情況之外,還特意提醒她不要穿Lululemon的緊身褲來做檢查。

Tiktok
這樣的提醒讓Izzi很奇怪,先不說她有沒有消費Lululemon的能力,光聽到直接店名品牌的提醒話語就讓人感覺到很不舒服,於是Izzi趕緊詢問醫院這是為什麼,結果得到解釋居然是“Lululemon的緊身褲裡有微金屬,穿著這樣的褲子去做核磁共振檢查,可能會被MRI的輻射灼傷…”。
天啊,Lululemon的緊身褲裡有微金屬,這讓Izzi大吃一驚,也因此影片引發了很多網友們的討論。

Lululemon官網
然而,當網友們瀏覽Lululemon的官方網站時,發現了一個不為人知的細節:部分Lululemon緊身褲中確實含有金屬元素,這一點不僅被明確標註,甚至被品牌作為一大特色進行宣傳。作為運動服飾領域的佼佼者,Lululemon對其產品充滿信心,特別是那些採用銀離子技術的科技面料。這種技術將銀離子融入纖維之中,旨在運動後促進汗液排出,抑制細菌滋生,並有效防止衣物產生異味。
這一創新設計對汗腺較為發達的男性消費者尤為友好,它不僅巧妙地避免了運動後的氣味尷尬,還支援健康的排汗過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含有金屬元素的衣物並不適合在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時穿著,因為金屬在MRI機器中可能會發熱。因此,建議在進行此類醫療檢查時,還是換上醫院提供的專用服裝。

marketwatch
同時,細心的網友們還發現,在賓夕法尼亞州一家醫療機構的牆壁上直接就貼有警示標誌,告誡進來做核磁共振檢查的人員最好別穿Lululemon的瑜伽褲,不僅如此很多地方的醫院也開始禁止運動休閒服裝,比如Lululemon、Gap的Athleta品牌、Columbia Sportswear和Omni-Heat等品牌的服裝都被劃入“黑名單”。

網友留言
原因很簡單,這些服裝中的金屬材料一般都是不可見的,無法透過金屬探測儀器檢測出來,有時候因為比例太小甚至都不會顯示在標籤上,所以很難準確的知道。沒有辦法,為了安全起見,只能直接將這些運動系列拒之門外。
2
每個規定背後都是血的教訓
對於新增金屬材質的衣物不能進入核磁共振的常識其實大家都有,只是大家對運動服裝面料的材質瞭解不夠,尤其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大家對於花樣百出的新布料名字的瞭解真的很字面意思。

《健康影像》雜誌截圖
2019年,美國一位40歲的女性患者麗莎在進行大腿MRI檢查時,為了方便,特意選擇了一條慢跑褲。在檢查前的例行詢問和篩查中,確認她沒有佩戴任何金屬物品後,檢查正式開始。然而,在檢查過程中,磁共振技師注意到麗莎的雙腿外側出現了偽影,並且儀器發出了異常的嗡嗡聲。儘管麗莎當時並未感到不適,技師決定繼續檢查。
檢查結束後約十五分鐘,麗莎開始感到雙腿有灼熱感。醫生檢查後發現,她的雙腿外側出現了紅腫的線條。由於此前沒有類似的案例,醫生最初認為這可能是正常的皮膚反應。然而,一週後,麗莎的症狀惡化,紅腫區域逐漸發展成水泡性皮疹。經過皮膚科醫生的診斷,確認麗莎遭受了二度燒傷。

《健康影像》雜誌截圖
經過仔細排查,醫生懷疑麗莎在進行MRI檢查時穿的慢跑褲可能含有科技金屬成分。然而,奇怪的是,當醫生使用高解析度數字射線照相術對褲子進行成像時,並未發現明顯的金屬材料。
隨後,他們聯絡了褲子的製造商,才得知慢跑褲的垂直線條中確實使用了輕薄的金屬纖維。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早有先例。2014年,加拿大女子珍·馬爾(Jenn Marr)在醫院進行MRI檢查時,因醫生建議穿著舒適的衣褲,她選擇了一條某知名品牌的瑜伽褲。為了確保安全,醫生還用手持金屬探測器進行了篩查,確認她沒有佩戴任何金屬製品。
然而,當她進入核磁共振儀器後,短短15分鐘的檢查讓她感到腿部強烈的灼燒感,最終不得不按下緊急按鈕請求救援。幸運的是,珍·馬爾並未受到嚴重傷害,但這次經歷讓她對瑜伽褲產生了深深的心理陰影。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在接受MRI檢查時,即使是看似普通的衣物也可能隱藏風險,選擇醫院提供的專用服裝是最安全的選擇。

《健康影像》雜誌截圖
相比較馬爾來說,11歲的勞拉(化名)就沒有那麼幸運,2012年她因脊柱側彎接受MRI檢查。進入核磁共振室之前,也通過了手持金屬探測器進行了篩查,衣服上沒有紐扣,沒有拉鍊,沒有刺繡,肉眼看不到任何金屬的存在。
因為是兒童,為了防止孩子沒有自控力,導致檢查影像不清晰,所以檢查期間進行了靜脈注射丙泊酚鎮靜。同時為了避免手臂與磁體側壁接觸,還使用尼龍-魔術貼帶將她的手臂固定在身體兩側。

《美國神經放射學雜誌》
然而,大家都忽略了勞拉內衣含有銀微纖維(SMF)的因素,導致在檢查過程中右側腹部有灼燒感,雖然過程中她一直在抱怨,但是大家都以為是孩子不適應檢查。誰知最後,對她進行體檢後發現她的右側腹部和接觸內衣的同側腕部有線狀紅斑性水皰疹,皮膚科會診診斷為二度燒傷。
3
穿塑膠,穿金屬,衣櫥裡的塑膠危機
在看到這些資訊後,聰明的網友突然理解為什麼某些衣服的洗滌提示裡都寫了不支援烘乾了,而且大家也紛紛拿出家裡的衣物檢查,那些標榜為“抗菌”或“抗細菌”的衣物估計都會採用這種金屬高科技,而且不僅僅是Lululemon,其他品牌也是這樣,這也許就是服裝行業的常態化。
很多網友不禁發出疑問,為什麼現在市面上的衣物都是塑膠製品的產物呢?像羽絨外套和保暖內衣,很多都是使用聚酯纖維(別名滌綸)等合成作為填充物,而毛絨娃娃、枕頭芯很多用的是PP棉,太空棉,記憶棉,名字裡雖然帶著棉,其實都不是棉,化工合成產物以價格實惠、方便等優勢進入到千家萬戶的生活起居。

Unsplash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很多高科技衣料的背後是有隱患的,就像聚酯纖維的材料雖然抗皺性和保形性好,也幹得快,抗菌防黴,冬天的衣物特別喜歡用它,因為透氣性不好,所以保暖性就提高,但是容易靜電也是很直接的缺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衣物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天然的棉麻衣物大家都知道很好,但是高昂的價格以及複雜的工序,已經很難獲得大眾的“首席”。
2022年,義大利科學家在孕婦胎盤中發現微塑膠,之後在2023年,荷蘭團隊在人類血液中檢測出PET顆粒,而這些都是來自從生活中大家每天穿著的化纖衣物。一場人類和微塑膠的革命悄然開始。

知乎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每份貽貝平均含有90顆微塑膠,而六隻生蠔中的微塑膠含量竟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這些微塑膠的來源之一,正是我們日常洗滌化纖衣物時產生的廢水。
當一件普通的滌綸衛衣被扔進洗衣機時,無數肉眼不可見的塑膠纖維隨著排水管進入河流,最終匯入太平洋垃圾帶。浮游生物誤食這些微塑膠,隨後透過魚類和貝類的食物鏈層層富集,最終透過海鮮回到人類的餐桌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全球83%的自來水樣本中都能檢測到塑膠纖維的存在。
然而,問題遠不止於此。廢棄的化纖衣物同樣是環境的一大難題,因為60%的化纖製品需要長達400年才能自然降解。化纖衣物不僅對健康構成潛在威脅,還給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這些隱藏在“9.9元包郵”背後的健康和環境成本,最終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
寫在最後:
廉價消費的盛行無疑加劇了塑膠汙染問題,但令人欣慰的是,全球範圍內已有許多人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透過使用菠蘿葉纖維、菌絲體皮革、咖啡渣紗線等創新材料,人們正在嘗試取代傳統化纖衣物的地位。這些環保材料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還為時尚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們理解運動品牌為了追求舒適性,在原材料和工藝上不斷創新。然而,我們更希望衣物能夠迴歸本質,不僅為我們提供舒適感,更能保障健康。化纖衣物雖然價格低廉,但其對環境和健康的潛在影響不容忽視。
那麼,你會選擇化纖衣物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END

daliydot、Tiktok、知乎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
歡迎關注我們

管理員長駐倫敦


分享、在看與點贊
我們將持續推送精彩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