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時代,城市靠什麼贏得未來?

五月的湖州,格外熱鬧和忙碌。五一小長假的喧囂尚未散盡,從昨天9日起,為期三天的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會已在德清拉開帷幕今天下午,主題為“與湖州 共未來”的湖州未來大會即將隆重登場。
今年的湖州未來大會以企業家等為主角,聚焦產業、科技、創業等關鍵元素,從“創想湖州未來”“連結湖州未來”“湖州未來已來”三個維度,展現湖州獨特優勢和發展潛力。
未來是一個令人嚮往的詞彙,而關乎未來的產業、科技更是眾人爭搶的熱門賽道。這些年,各國各地都在積極佈局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湖州自然也不會例外。只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從南潯古鎮到龍之夢樂園,再到諸如深藍計劃等網紅打卡點,我發現外界對湖州的關注,多集中在文旅領域,對於湖州的產業經濟談論並不多。
但其實,湖州擁有大量關乎城市未來甚至影響國運命脈的高新產業和領軍企業。這些企業、這一面的湖州同樣值得被看見——它們是如何匯聚到湖州的?在通往“未來”之路上,這座誕生過兩山理念的城市,又積攢了哪些經驗、做法?

出席湖州未來大會的嘉賓中有不少來自上海,和往年不同,這次很多人都是乘坐高鐵來的。而這得益於去年12月26日開通的滬蘇湖高鐵

這條全長16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江浙滬第一天路”不僅把湖州帶入了上海“半小時交通圈”更重要的是,沿線的上海和蘇州,一個是中國第一大城市,另一個是中國第一大地級市,科創人才富集、產業實力雄厚,但土地資源緊張,生產生活成本高昂。
而湖州在這些方面正好與它們互補,自然風景優美、營商環境優良擁有“低成本創業、高品質生活”的優勢,自然而然成為滬蘇產業外溢的最佳承接地。像我最近調研的愛康、杜科等好幾家湖州企業,都是從上海搬過來的。而之前去過的擁有掃地機器人品牌“科沃斯”、洗地機品牌“添可”的泰鼎新能源公司,則來自蘇州吳江。
除了東西向的滬蘇湖高鐵,南北向的杭寧高鐵、西北向的商合杭高鐵均在湖州站實現了交匯,這成就了湖州的浙北鐵路樞紐地位,也使得湖州成為浙江省第一個“縣縣通高鐵”的地級市,以及唯一一個高鐵90分鐘內可直達上海,以及南京、杭州、合肥的城市,進而夯實了湖州作為長三角地理中心、交通中心的地位。
絕佳的區位、便捷的交通,使湖州得以連結來自四面八方、更多大城市的外溢資源。除了接滬,湖州的融杭工作也成績斐然。比如緊挨著杭州的德清縣,這些年又是興建直達杭州市區的杭德城際鐵路,又是與浙大、浙工大等省會高校進行深度合作,收穫頗豐。

地信小鎮

就以浙工大為例,自2014 年與德清縣簽署合作協議以來,浙工大陸續將實力最強的幾個學院都遷至德清,以至於有人說,莫干山校區才是浙工大的主校區。2021年,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浙工大又成立了莫干山研究院,重點聚焦地理資訊+、生物醫藥、智慧製造3大區域主導產業,以及碳中和、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三年來共為當地吸引了82位高層次人才,獲7個省級以上平臺,旗下大學科技園和產業創新園在孵企業139家,2025年產值預計將達到15億。
浙工大的案例可算是湖州近些年高新未來產業大爆發的一個縮影。其背後儘管有老天爺賞飯的因素,不過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生”在長三角雖然為湖州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交通條件改善更進一步帶來區位“戰略放大”,但這些都僅僅是外因。
畢竟,長三角那麼多城市,沿海經濟帶上區位比湖州好的更多,但有些卻成了經濟塌陷區,可見城市發展、產業崛起,外因固然重要,但內因才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而影響湖州“贏得未來”的一個重要內因,就是招商

當今世界,大到國際紛爭、中美博弈,小到區域競賽、城際比拼,其核心都是圍繞關鍵行業、高新產業的爭奪。這種爭奪,主要就體現在招商引才方面。以至於有人說,商戰商戰,對於政府來說就是招商之戰。只有打贏了未來產業招引這場仗,城市才能拿到通向未來的門票。

對於湖州來說,地處長三角固然是優勢,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競爭壓力。要想從身邊一眾高手強市中脫穎而出,坐等企業上門來是不現實的,必須主動出擊,想盡辦法打贏招商之戰。
為此近些年,湖州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市委主要領導在不同場合都反覆強調,只有高質量專案才能支撐高質量發展。
總的來看,湖州這些年的招商成績是相當不錯的,先後招引落地了三一高空機械、萊寶高科、零跑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專案等一批標誌性專案。但面對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湖州一點沒有自滿懈怠的跡象。相反為了進一步調動各區縣的積極性,從今年開始,當地又組織開展了“以專案看發展論英雄”月度例會。
例會很給力,成效很明顯。今年以來,湖州全市引進億元以上專案比去年同期大增55個達到212個其中3億元以上專案144個,同比增加30個;10億元以上專案34個,同比增加5個。
但不要以為這一成績的取得,是KPI考核發揮的作用。事實上,它是湖州多年來苦練“內功”,努力創造“機制最有效”的市場環境、“企業最有感”的營商環境、“人才最有感”的創新環境的必然結果。
比如為了吸引青年創業人才,早在2015年,長興縣就設立了南太湖青年科技創業園。2022年11月,市委書記陳浩造訪浙江大學釋出“青創新城”計劃過去幾年,湖州逐步構建起2大青創走廊、6大青創城、18個青創圈的“2618”青創空間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青創空間33個,落戶青創專案3200多個,引進青年人才8.9萬人。

長興新能源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

但人才來了,創業專案落了,能否茁壯成長,還得靠陽光雨露。為此湖州積極引導各區(縣)大力發展人才基金,以有限的國有基金撬動社會投資,不僅成功投資了邁塔蘭斯、金麥特、中鋼新材、紓酷科技、清越科技、微域醫聯等一批優質專案也從整體上帶動了全市的創業創新氛圍
靠著這些內功,湖州連續兩年榮獲由北京大學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智聯招聘等多家專業機構參與組織評審的“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稱號。上個月,湖州又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成為2025年浙江省唯一入選的地市。
但如果僅此而已,湖州的招商業績未必會那麼突出,未來產業的發展也很難像現在這般如火如荼。所以除此以外,湖州究竟還有啥秘訣?

說到重點產業領域的招商,其實各地都在努力,也都很努力。論政策尺度、優惠力度,城市越大、財政越富的地方必然給的更多。正面硬剛,湖州一定比不過北上深杭深諳田忌賽馬之道的湖州於是選擇了錯位發展、差異競爭

就拿商業航天來說,這絕對算最高精尖的產業賽道,環顧全球也就只有馬斯克的Spacex 和貝索斯的藍色起源等幾個玩家,按道理應該沒湖州什麼事。畢竟,從國內行業分佈來看,擁有酒泉、西昌、太原等發射基地的西北、西南諸省才是重鎮,整個長三角過去相關產業都較為薄弱。但誰能想到,全國首個民營火箭智慧製造基地及首個民營火箭動力試驗中心就坐落在湖州。
它是怎麼做到的?
最近,我拜訪了位於湖州南太湖新區的藍箭航天試車臺及動力製造基地公司相關人士介紹,當初基地選擇落戶湖州,除了看中其區位交通,便於運輸相關裝置和物資更重要的是湖州市及南太湖新區政府在專案審批、產業協同、稅收政策、人才政策、行業政策與合規運營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援與幫扶,為公司的發展築牢了基礎。

而站在湖州的角度,之所以如此賣力地引進一個製造基地,而不是去爭奪其研發中心,其實也是一種差異化切入未來產業賽道的明智之舉。事實上,正是相關製造基地帶動下,現如今長三角的航天產業鏈也慢慢成熟起來。而先行一步的湖州在其中佔據著優勢生態位。
類似藍箭航天這樣的公司在湖州還有很多,但客觀地說,湖州也不是一味只追求最前沿、最尖端的產業賽道。相反,當地政府非常務實地提出了按照“為場景找技術、為技術找場景”的思路,推進科技+應用場景招商。
沒有技術,就花大力氣先後引進電子科大長三角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等53家新型研發機構,工控全國重點實驗室、道地中藥材全國重點實驗室、地磁大科學裝置研究院、莫干山地信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平臺缺乏場景,就圍繞低空飛行、綠色能源、車聯網無人駕駛等技術規劃了第一批15類應用場景。
五一前,我曾走訪過上面名單裡的浙大湖州研究院在其二樓會展大廳,看到了一排各種型別的具身機器人。事後我從當地朋友處獲悉,依託浙大湖州研究院、湖州工控研究院等平臺提供的技術開發和產品孵化支援,位於吳興區的長三角具身智慧產業園,已集聚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30餘家,涉及機器人整機整合,AI感知系統等軟體研發,安防巡邏、物流搬運等智慧機器人這三大類場景。這些企業中,說不定就隱藏著下一個“宇樹科技”。

浙大湖州研究院

而眾所周知,正是包括宇樹科技在內的“六小龍”,一舉洗刷掉了加諸在杭州身上的“網際網路一業獨大”“產業脫實向虛”等各種不實汙名,打開了通向未來的路。同樣的,它們也能幫助湖州贏得未來。至於湖州該如何與未來同行,這次的未來大會上或許能找到更多答案。
 —— · END · —— 
No.6344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土哥涅夫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