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貿試驗區大膽闖十年,探了哪些新路?|《財經》特別報道

中國已進入國內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自貿試驗區推進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福建自貿試驗區將繼續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魄力探索前行

文|《財經》記者 孫穎妮 鄒碧穎 王延春

編輯|王延春
“累計推出創新舉措632項,其中全國首創153項,有5項經驗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全國84項)⋯⋯”在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下稱“廈門片區”)的展館內,展示著過去十年廈門片區的系列制度創新案例。
廈門片區的改革創新成果只是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福建自貿試驗區”)探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個生動縮影。過去十年來,一系列首創舉措在福建自貿試驗區誕生。
2015年4月,福建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執行,其總面積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廈門、平潭三個片區,是繼上海自貿試驗區之後的第二批自貿試驗區。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距離臺灣島最近處只有68海里,在對臺工作全域性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福建自貿試驗區也是位置上最接近臺灣的自由貿易園區。因而,福建自貿試驗區不僅承擔著探路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任,還承擔著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使命。
十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圍繞“改革創新試驗田”“兩岸經濟合作示範區”和“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新高地”三大戰略定位,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大膽試、大膽闖,形成了一批具有福建特色、對臺先行的制度創新成果。
十年改革路,福建自貿試驗區累計推出647項創新舉措,其中全國首創289項,對臺126項,38項作為改革試點經驗和“最佳實踐案例”向全國複製推廣。
據統計,福建自貿試驗區以佔全省不到千分之一的面積,引進全省四分之一的外資企業,貢獻全省六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額;截至2024年底,累計新增企業13.8萬戶、新增註冊資本2.84萬億元,分別是掛牌前的8.8倍、12.78倍。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考察時強調,“福建和廈門要適應形勢發展,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深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
未來,福建自貿試驗區將繼續以更高水平開放啟用發展動能,帶著“為國家試製度、闖新路”以及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的使命,推動改革向“深水區”邁進。
系列制度首創,勇闖“無人區”
先行先試、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這也意味著自貿試驗區要勇闖“無人區”,走前人沒走過的路。
鋰電新能源是福建新興的優勢產業,作為產業龍頭的寧德時代,多年來出貨量位居全球前列。2024年,福建省鋰電池出口1191.65億元,佔同期全國鋰電池出口總值的27.4%。然而,鋰電池出口此前一直存在堵點:由於鋰電池屬於新一類產品,國際上缺乏相應的安全標準,企業從生產到運輸等環節都承擔了較大風險。
自2023年以來,福建省鋰電池出口連續兩年破千億元,而全省鋰電池90%都是從廈門港出口的。為更好服務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產品的出口需求,廈門片區管委會攜手廈門海事局、廈門港口管理局對鋰電池行業進行了安全標準梳理,並聯合印發了全國首個針對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的海上安全運輸指南——《廈門港集裝箱式鋰電池儲能系統海上安全運輸指南》,進一步規範了該類貨物海運出口流程,明確全鏈條環節的責任範圍,降低運輸風險,提升了海運出口效率。
“該指南相當於將安全標準、安全要求、責任單位都明確了下來,這樣不僅使得企業從生產開始就有了標準可以依據,還可以為企業縮短兩到三天的交貨期。”廈門片區管委會原副主任翁曉嵐表示,廈門片區不僅要推動該標準成為國家標準,還要推動其成為國際標準。“體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標準化跨越,用中國標準填補世界空白。”
為了貿易更高效,廈門片區向上爭取離岸貿易稅制安排,經過努力爭取,離岸轉手買賣貿易免徵購銷合同印花稅已經獲得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批覆同意,有效推動了廈門市新型離岸國際貿易的健康穩定發展。
過去十年來,像這樣的首創舉措、差異化改革探索持續在福建自貿試驗區的三個片區上演。
作為福建省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重點地區,平潭片區曾率先發出全國首張使用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的“一照一碼”營業執照,這項經驗隨後被逐步複製、推廣到全國,引領起全國商事登記制度改革。
十年來,平潭片區創下多個“率先”和“首創”:率先實施關檢合作“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為全國關檢機構改革探索積累經驗;首創投資管理體制“四個一”改革,入選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及中央組織部編寫的攻堅克難案例,成為全國工程建設專案審批制度改革範本;率先實施分線監管模式,獲批建設全國第三個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監管模式的海關監管區域。
同樣,為了投資更便利,福州片區在全國率先推出“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打破部門壁壘,使得企業設立時間從一個月縮至三天,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福州經驗”。這一“福州經驗”如一顆種子,在隨後的歲月裡生長為全國範圍內的制度大樹。2024年,全國登記在冊經營主體1.89億戶,是2014年底的近3倍。在業內專家看來,這項改革不僅是行政流程的簡化、商事登記邏輯的重構,更是中國政府治理現代化程序中的一個精彩縮影。
為了貿易更高效,福州片區還在全國首創了“原產地簽證管理”等改革,創新推出“對外貿易經營者備案和原產地企業備案‘兩證合一’”、貨物快速智慧轉關等舉措,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85.75%和93.95%,效率大幅提升,推進口岸監管模式不斷最佳化。
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和開放是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體現。《財經》調研瞭解到,福建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在金融改革創新工作方面也湧現了多個“首創”。例如,廈門片區打造特色私募基金平臺,設立全國首隻私募股權二級市場母基金(S母基金)和全國首隻上市公司風險投資母基金(CVC母基金),與傳統產業引導基金結合形成“一體兩翼”母基金體系,為政府母基金“募投管退”打造創新樣本,有效服務產業發展。
創新對臺金融服務是福建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的重要領域。廈門片區還在全國首創臺胞人臉資訊金融服務,支援廈門銀行率先在全國推出臺胞人臉線上應用場景,極大提升了臺胞來大陸支付的便利性,截至2025年3月底,臺胞使用人臉識別功能超2萬人次;全國首創“兩岸通保”專案並給予保費補貼,填補對臺胞保險保障扶持政策的空白,截至今年3月底,已為220位臺胞提供了超過5.84億元人民幣保額的風險保障。
在2015年福建自貿試驗區成立之初,建設銀行就設立了“中國建設銀行海峽兩岸跨境金融中心”,旨在提高對臺經貿、跨境金融的綜合服務水平,這也是建設銀行參與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提升跨境人民幣金融服務水平的舉措。建行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分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陳玲藝向《財經》介紹,該金融中心是總行級對臺業務視窗,截至目前,建設銀行立足福建省分行、廈門市分行、臺北分行“三機構”和兩岸跨境金融中心、兩岸同業金融中心“兩中心”,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在服務檯企方面,建行為臺企提供開戶開卡、支付結算、資金管理、外匯交易、授信融資等綜合金融服務,建行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分行還專門設立對臺服務視窗,聯合福州臺辦、中國人民銀行為所轄臺胞臺企頒發了臺胞臺企金融信用證書,為臺資企業辦理境內直接投資登記業務。此外,針對服務檯胞部分,建行專門推出了臺胞專屬的簽帳金融卡麒麟卡,為臺胞提供存貸款、消費、跨境資金匯入匯出等服務,極大便利了臺胞在閩的日常生活。臺胞還可以辦理新臺幣兌換、投資理財、個人住房貸款等業務。“這些舉措使得臺胞感受到了大陸居民同等待遇。”陳玲藝說。
為了促進資金流動便利,平潭片區率先開展了跨境人民幣“反向風險參貸”、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跨境股權投資等金融試點政策。在對臺金融方面,平潭還因地制宜拓展數字人民幣對臺旅遊、貿易和大額支付交易等場景運用,落地全省首單臺資企業稅款數字人民幣繳交業務。
特色產業集聚,新業態帶來新動能
標準、商事登記、海關監管以及金融等方面系列制度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
過去十年,福建自貿試驗區推動了航空維修、物聯網等一批特色產業加速集聚,培育了跨境電商、離岸貿易、文化貿易等一批新業態快速發展,促進了重點領域全產業鏈創新發展。
《財經》調研瞭解到,福建自貿試驗區的各個片區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產業發展各有側重。平潭片區獲批跨境電商綜試區,建立兩岸物流“倉到倉”的“一條龍服務、一站式收費”模式,持續開展安全智慧鎖自動施封、噴霧類美妝商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業務試點、跨境電商進出口“退貨中心倉”模式等制度創新,打造對臺跨境電商“海運成本、空運速度”品牌。
自2022年起,平潭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已連續兩年突破100億元,跨境電商保稅進口額多年保持福建省第一。
走進平潭片區的平潭跨境電商園,大資料展示平臺上,即時顯示著直購業務貨物流向、即時車輛資料,以及入庫件、出庫件等當日各狀態詳情資料。
平潭跨境電商園是平潭片區為支援跨境電商產業發展,打造的“佈局科學、流程合理、設施先進、全國一流”的跨境電商園區。園區總投資約7.49億元,已入駐天貓、京東、拼多多等多家知名電商平臺以及物流企業,園區跨境保稅進口日均出區單量約6.7萬票。
在園區大資料展示平臺上,還展示了品類分析資料,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到,小家電、傢俱是最受臺灣地區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之一。
高效的物流體系是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保障。《財經》瞭解到,近年來,平潭片區持續深耕“大物流”,不斷織密兩岸貨運直航航線,加快構建“平潭—臺灣—全球”海空聯運的黃金物流通道。目前,每週常態化執行三個對臺貨運直航往返航班。如今,平潭片區一個以跨境電商為核心,兩岸貿易、國際快件包裹中轉、科技產業供應鏈配套等業態百花齊放的“大物流”產業格局逐漸顯現。
廈門片區則在航空維修與租賃產業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改革探索。當前,廈門片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第三方航空維修服務基地,境外航空維修業務位居全國第一,聚集了太古飛機、新科宇航、霍尼韋爾等一批國際知名的航空維修企業,形成了包括飛機結構大修、發動機維修、飛機整裝、零部件維修和製造,以及航空技術培訓等較為完善的產業生態的“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
如今,廈門片區“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業務已輻射全球近30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廈門片區航空維修產業實現營收同比增長33%,進境維修飛機數量居全國第一。
為了破除航空維修企業的發展難題,助力企業更好為全球修飛機,廈門片區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綜保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試點,企業在綜保區外也可享受保稅政策,每年為航維企業節約22億元擔保額度以及超百萬元的保函費用成本。
廈門航空工業有限公司坐落在廈門片區,該公司總經理李正林向《財經》表示,作為航空維修平臺企業,廈門片區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加持為企業和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很大支援。“公司與廈門自貿委的合作十分緊密,基地的拓展問題以及園區生產經營遇到的問題,自貿委都會協助我們共同解決。”
透過科技賦能與開放合作,福州片區則形成了以新能源、跨境電商、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產業叢集。福州片區設立了全國首家物聯網開放實驗室,集聚企業274家,制定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136項,2024年,福州片區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27億元。
福州片區還啟動了全國首個“自貿+跨境”數字貿易走廊,聚焦跨境電商、數字服務、國際雲服務等領域,探索資料跨境流動等規則創新。
為了服務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福州片區進行了系列制度創新。坐落在福州片區的新大陸科技集團是一家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擁有從物聯網終端、系統平臺到大資料應用全產業鏈能力的數字化高科技產業集團。新大陸科技集團副總裁丁朝傑向《財經》介紹,福州片區透過場景開放、金融創新、產業叢集和人才政策等系統性支援,助力新大陸科技集團全球化發展。
例如,福州片區管委會發揮境外投資專案備案“一口受理、一窗出證”優勢,簡化備案流程,提高備案效率,為新大陸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支撐。助力新大陸科技集團及集團的子公司辦理了9項境外投資備案,投資總額1285萬美元,中方協議投資額達776萬美元,投資目的地涵蓋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福州片區透過制度創新降低了企業試錯成本,同時以開放生態加速了企業技術迭代與市場拓展。”丁朝傑說。
提升法治服務水平,創造良好投資環境
法治水平是衡量自貿試驗區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過去十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率先成立自貿試驗區法庭、檢察室、海峽兩岸仲裁中心、國際商事仲裁院和商事調解中心等,讓自貿試驗區的法治保障更加堅實。
當前,廈門海絲中央法務區的寫字樓可謂“一位難求”,諸多法律服務公司正在排隊“等位”,希望入駐該區的辦公樓。法務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海絲中央法務區啟動建設以來,諸多境內外高階法務機構在這裡集聚,當前這裡已經形成了全鏈條、專業化的法務服務生態圈。
2021年11月,海絲中央法務區在廈門正式啟動建設。廈門片區作為海絲中央法務區戰略佈局的首批試點地區,為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探路先行。廈門片區立足“法商融合、以法促商、以商帶法”發展理念,聚焦國際商貿、海商海事、智慧財產權、金融等領域,構建專業化、一站式的法商融合服務新模式。設立廈門國際商事法庭、涉外海事法庭,引進國際商事爭端預防與解決組織(ICDPASO)、中國貿仲、海仲、中亞國際仲裁法院等5家涉外仲裁分支機構,釋出國內首部臨時仲裁實踐指引,推動構建了訴訟、仲裁、調解有效銜接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歷經兩年多的探索打造,廈門片區於2023年8月成立了“海絲國際法商融合服務基地”,基地累計匯聚77家境內外高階法務、泛法務機構,法律服務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悉,自基地建設以來,基地合作共建機構新增法務服務合約5684多件,新增合約標的達172億元,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合約標的121億元,金磚國家合約標的17億元。
平潭片區則在為臺商提供法律服務、創造良好投資環境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十年來,平潭片區聚焦臺胞臺企所盼,透過首設臺胞個人調解工作室,創新“三調三進”涉臺解紛新模式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打造涉臺法律服務優選地。
2020年4月,平潭法院成立全國首個以臺胞個人名字命名的調解工作室——臺胞薛清德調解工作室,該舉措入選福建自貿試驗區第18批創新舉措。
201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海峽兩岸仲裁中心在平潭成立。海峽兩岸仲裁中心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在平潭組織設立的常設仲裁機構。海峽兩岸仲裁中心聘請了209位大陸、臺港澳地區的頂尖仲裁員,其中臺灣地區仲裁員的數量和代表性在大陸地區仲裁機構名列前茅。
為更好化解涉臺糾紛、服務檯胞臺商,2023年6月,平潭法院和崑山法院創新“融合調解”模式,兩法院互設了“融合法庭”,突破受聘地域限制,互聘臺胞特邀調解員。自2023年成立以來聯合化解362起涉臺糾紛,其中1起入選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紛案例庫,向全國法院系統推廣。
過去十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的三個片區在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方面推出了系列舉措,涉及貿易便利、金融服務、法治服務、就業、生活等方方面面。平潭片區還設立運營了全國首個臺胞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中心,提供採信、培訓、考證、就業全鏈條服務。釋出183項可直接採認臺灣地區職業資格,累計發放採信證書4700餘本。
在金融服務方面,平潭片區率先開展臺企臺胞徵信查詢、臺商臺胞金融信用證書試點,累計釋出臺胞誠信閃貸等37項對臺金融產品,有效解決臺企臺胞融資難題。
自貿“試驗田”如何再提升?
福建自貿試驗區十年改革探索,碩果累累。但同新形勢下新使命新要求相比,還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例如廈門片區提出,越是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越要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臺作用,進一步探索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特別是要加強對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條款的內涵及其對企業跨境投資貿易的影響研究,更好應對外部風險挑戰。
自貿片區還意識到,自貿片區建設創造新增長點乏力;產業規模較小,承接產業創新發展空間不足;現有空間均為建成區,且主要是港口、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缺少承接科研機構、產業專案落地的空間。所以要進一步加強特色優勢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的培育、儲備、前瞻性研究,主動創造更多應用場景。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朱福林也指出,中國已進入國內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自貿試驗區推進高質量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如重大開放風險壓力測試不足、對接國際經貿規則發展前沿存在一定的差距等。
福建省商務廳副廳長劉德培表示,福建自貿試驗區將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對接國際高標準精耕細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再立新功。
未來,中國自貿試驗區將繼續朝著更高水平對外開放邁進,福建自貿試驗區也將繼續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的魄力探路前行。
責編 | 秦李欣
題圖|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